缩略图

产教融合视域下中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作者

周倩冰

南京交通技师学院 210049

引言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其课程资源开发需紧密对接产业需求。中职语文作为基础文化课程,长期存在与专业脱节、资源单一等问题。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如何打破传统语文教学边界,将行业元素转化为优质课程资源,成为提升中职语文教育实效性的关键。本文基于产教融合理论,结合电商、旅游等专业的实践案例,探索中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创新路径。

一、行业资源整合,构建“语文 + 专业”双轨资源库

传统语文教学资源多以文学经典为主,缺乏职业场景关联性。产教融合要求语文课程资源开发需突破学科壁垒,主动对接专业需求。以电商专业为例,可围绕直播带货、文案策划等核心岗位,开发三类特色资源:

(一)真实项目资源

传统语文教学资源与职业场景脱节严重,而电商企业实际运营文本蕴含丰富实用价值。收集产品介绍、用户评价等文本作为阅读与写作训练素材,能让学生接触真实职场语言。以某电商平台新品推广文案为例,其语言风格多样、修辞手法巧妙,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能让他们了解如何精准传达产品信息、吸引消费者。学生通过模仿撰写同类文本,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逐步适应电商文案创作需求,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二)行业规范资源

电商行业法规是保障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石。引入《广告法》《电子商务法》等法规条款,结合典型案例开展应用文写作教学,能让学生明白语言运用的边界。设计“违规广告修改”任务,把夸大宣传的文案交给学生改写,促使他们深入研究法规要求。在修改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应用文写作能力,更强化了法律意识,明白在电商文案创作中必须遵守规范,避免因违规而带来法律风险,使语文教学更具职业针对性。

(三)跨学科融合资源

在数字化时代,AI 技术对各行业影响深远。联合计算机专业开发“智能文案生成”工具使用教程,将语文写作与 AI 技术结合,能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其数字化语言应用能力。学生通过学习教程,掌握智能工具的使用方法,了解如何借助AI 辅助文案创作。这既能提高写作效率,又能让学生跟上时代步伐,在未来的电商职业中,熟练运用新技术提升文案质量,增强自身职业竞争力,实现语文与专业学科的深度融合。

二、教学场景重构,打造“岗课赛证”一体化实践平台

产教融合强调“做中学、学中做”,需将职业场景引入语文教学。通过模拟真实工作环境,可设计三类实践场景:

(一)岗位模拟场景

在旅游专业语文教学中,设置“景区讲解员”角色扮演任务是创新之举。学生要依据景点深厚的历史、丰富的文化背景精心撰写讲解词,这锻炼了他们的资料搜集与文字整合能力。在模拟导游过程中,巧妙运用肢体语言、合理调整语音语调,能增强讲解的感染力与吸引力。联合旅行社开展活动,邀请企业导师参与评分,能让学生接触到行业真实标准,提前适应职场氛围,提升教学的实用性与针对性。

(二)竞赛驱动场景

组织“短视频创意大赛”,为学生搭建了展示与提升的舞台。要求学生围绕专业主题拍摄微视频并撰写脚本,机电专业学生制作“设备操作指南”视频便是典型。语文教师从优化叙事结构、提炼技术术语等方面给予指导,让视频内容更清晰、专业;专业教师评估操作规范性,确保技术准确无误。这种跨学科合作模式,实现了语文能力与专业技能的协同发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力。

(三)证书融合场景

将“ l+X′′ 证书制度融入语文教学,具有前瞻性与实用性。针对不同证书要求开发专项训练模块,考取“新媒体运营”证书的学生,需完成公众号排版、活动策划书撰写等任务。语文教师负责指导文本逻辑与语言表达,让内容更具条理与说服力;专业教师提供技术支撑,确保操作符合行业规范。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将语文学习与职业需求紧密结合,提升了综合职业素养。

通过场景重构,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至职场,学生在完成真实任务的过程中自然习得语言应用能力,避免“为学而学”的脱离感。

三、评价机制创新,建立“过程 + 成果”多维评价体系

传统语文教学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以笔试为主,这种评价模式难以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状况。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评价体系迫在眉睫,需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

过程性评价是重要的一环。它着重记录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涵盖团队协作、问题解决、创新思考等多个方面。以“直播带货策划”项目为例,要评价学生能否精准把握目标受众的特点,进而灵活调整语言风格,使直播内容更具吸引力;还要观察学生在团队讨论中是否能积极思考,提出切实有效的建议,展现出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成果性评价则以职业标准为重要参照,对学生完成的任务成果进行严格评估。对于电商专业学生撰写的产品详情页文案,要从信息准确性、语言感染力以及 SEO 优化等多个角度进行打分,同时邀请企业人员参与评审,确保评价结果符合行业实际需求。

增值性评价关注学生能力提升的动态过程。通过对比入学测试与阶段测试结果,深入分析学生在阅读理解、写作表达、口语交际等方面的进步幅度。比如,某学生入学时写作得分较低,但通过参与“企业新闻稿撰写”项目,逐渐掌握公文写作规范,最终在期末考核中取得显著进步,这就是增值性评价的体现。此类评价需借助信息化工具实现数据化记录,利用学习管理系统(LMS)跟踪学生项目参与情况,通过大数据分析生成个性化能力图谱,为教学改进提供精准依据。

结束语

产教融合为中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提供了广阔空间。通过行业资源整合、教学场景重构、评价机制创新,可构建“语文 + 专业”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中提升语言应用能力与职业素养。未来需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动态更新的资源库,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推动中职语文教学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型,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参考文献

[1] 徐妮." 职教20 条" 背景下中职语文融通教学改革策略探究[J].进展 : 科学视界 , 2023(1):58-60.

[2] 蔡雅洁 .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微课应用研究[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

[3] 黄瑾瑜 . 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语文课程中德育教育的渗透[C]//2024 年文化信息发展论坛论文集(五).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