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中医古籍中的体育观研究

作者

李胜领 张文洋

西南医科大学体育学院 四川 泸州 646000

前言

中医古籍中的体育观,是古代医家对人体健康认知的深刻体现,它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从先秦至清末,医家实体化身体观的影响下,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始终承载着人们对于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形成独特的体育活动形式和养生实践手段。在医家身体观的语境下,中国古代体育文化表现出整体性的特征,即将人体视为一个由脏腑、经络、精、气、神等元素构成的整体,人的健康是这些元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 现代社会人的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少体育内容,由于“文明病”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不幸,体育锻炼日益成为现代人生活所必需。[2]

中医古籍中的体育观,不仅是对古代体育文化特质的总结,也是对现代体育文化发展的启示。在当前人类“文明病”增多、日常生活中的身体活动越来越少的背景下,追求身体素质的改善和体质完善将成为时人的主动选择。在经历近一个世纪因西方体育传入产生的巨大震荡之后,随着国家地位和民族威望在国际社会中迅速提升,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必将走上全面振兴的道路。这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文化传承的需要,更是民族精神的体现。[3] 中医古籍中的体育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将继续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

1 中医古籍体育观的历史沿革

1.1 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中医古籍中的体育观主要体现在《黄帝内经》等经典文献中。这些文献不仅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理论,还涉及体育活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在这些古籍中,体育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养生手段,通过体育活动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在医家身体观的影响下,中国古代体育文化表现出明显的健身价值。《吕氏春秋·尽数》篇提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4]的以“动”养生理念,强调精、气、神的兼养,具有显著的健身价值。唐人养生延续医家辩证的身体意识,以天地阴阳万变比附人身,认识到人生的脆弱,但更有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的坚定自信。孙思邈以医家胸怀著《千金方》,涵括诸多具体方便的养生实践手段,蒲虔贯《保生要录》虽为道教著作,但其中对人身保养的认识亦怀踏实的医家态度认识人的形神身心。[5] 在医家身体观语境下,中国古代体育文化表现出整体性的特征。所谓整体性,即将人体视为一个由脏腑、经络、精、气、神等元素构成的整体,人的健康是脏腑的完善,经络的畅通,精、气、神的统一自足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从当代生理解剖角度出发将人体视为分裂的细胞、肌肉、骨骼、器官等组成部分。并由此构建出中国古代体育活动独有的生理理论基础,不仅今天我们所称之为的医疗体育如此,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诸多方面以医家人体生命认知为基础,讲求人的形神兼备,身心统一,养生文化更是以医家人体生命认知为底色描绘人体保健画卷,这些都是中国古代体育文化所独有的特色。

1.2 汉唐时期

汉唐时期中医古籍中的体育观,特别是《伤寒杂病论》等著作中的体育观内容,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医学的发展历程,也为我们提供深入了解古代体育文化的窗口。在汉唐时期,中医学已经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其中对体育的认识和运用也达到一定的高度。从《伤寒杂病论》等著作中可以看出,古代中医学对体育的认识主要集中在体育活动对身体健康和疾病预防方面的作用。[6] 这些著作中提到的体育活动,如导引术、太极拳等,不仅强调身体的运动,还注重呼吸和意念的调节,体现古代中医学对身体整体性的认识。

汉唐时期的中医学著作中对体育的描述,反映当时社会对体育的重视和对健康长寿的追求。通过体育活动,人们不仅能够增强体质,预防疾病,还能通过体育活动达到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悦,体现古代中医学对体育的全面认识和运用。此外,汉唐时期的中医学著作中对体育的描述,也体现当时社会对体育文化的重视。通过体育活动,人们不仅能够增强体质,预防疾病,还能通过体育活动达到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悦,体现古代中医学对体育的全面认识和运用。

1.3 宋元明清时期

在宋元明清时期,中医古籍中的体育观主要体现在对人体生命认知的深度和广度上,以及对体育活动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强调。这一时期的体育观,主要体现在《太平圣惠方》等文献中。[7] 在宋代,体育活动如蹴鞠、跳水、象棋、围棋、角抵、秋千等都有详细的记载。如,《蹴鞠图谱》和《蹴鞠谱》等文献,重点论述足球技艺,认为蹴鞠重在熟悉球性和控制球的能力。[8] 这些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宋代体育观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提升。在元代,体育活动如射击等也得到广泛地记载。如《广弓经》《神射式》《射法》等文献,都是关于射击的专门文献。这些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元代体育观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提升。在明代,体育活动如武术等也得到广泛的记载。如《耕余剩技》《剑经》《手臂录》《内家拳法》等文献,都是关于武术的专门文献。这些文献的出现,标志着明代体育观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提升。在清代,体育活动如气功等也得到广泛地记载。如《服气要诀》《新旧服气法》等文献,都是关于气功的专门文献。这些文献的出现,标志着清代体育观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提升。总的来说,宋元明清时期中医古籍中的体育观,主要体现在对人体生命认知的深度和广度上,以及对体育活动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强调,不仅对人体生命认知的深度和广度有新的提升,而且对体育活动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也有新的认识。

2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中医古籍体育观

2.1 新质生产力与中医古籍体育观的关系

医家实体化身体观是一种以人的身体为研究对象的观念,强调人的身体是一个由脏腑、经络、精、气、神等元素构成的整体,人的健康是这些元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观念在中国古代的体育文化中得到体现,形成众多用以健身强身的体育活动形式。例如,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提出许多具体的养生实践手段,如“正东坐,收手抱心,一人于前据蹑其两膝,一人后捧其头……大坐伸两脚用当相手勾所伸脚着膝中以手按之……行及奔马,补益”。[9] 这些都是医家实体化身体观在体育文化中的具体体现。

在现代,医家的实体化身体观对体育文化的影响仍然存在。现代的体育活动,如健身、瑜伽、太极拳等,都强调身体的整体性,追求身体的健康和长寿。这些都是医家实体化身体观在现代体育文化中的延续和发展。医家的实体化身体观对体育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从古代的健身活动,到现代的健身运动,都体现医家实体化身体观的影响。这种观念不仅在医学上有深远的影响,也在体育文化上产生重要的影响。

2.2 中医古籍体育观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在现代社会中,中医古籍中的体育观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应用。这些古籍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医学知识,还包含一系列独特的体育养生方法,为现代人提供宝贵的健康指导。中医古籍中的体育观强调整体性和生理理论基础。在医家身体观的语境下,中国古代体育文化表现出整体性的特征,即将人体视为一个由脏腑、经络、精、气、神等元素构成的整体。这种观点不仅影响医疗体育的发展,也深刻影响中华武术和养生文化。中医古籍中的体育观还强调体育活动的自然特质和个性特征。中医古籍中的体育观还强调虚静气质。道家身体观强调身体的个体超越性,超越于社会规范,超越于外界束缚,因此,强调体育文化的个性特征,促进体育活动的自在自为。中医古籍中的体育观还强调体育价值观的重要性。体育价值观是对体育价值及体育价值关系的整体的、根本的看法,它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中产阶层的数量的不断壮大及影响的不断扩大,他们的体育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着主导体育价值观。[10] 中医古籍中的体育观在现代社会中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应用。这些古籍不仅提供丰富的医学知识,还提供一系列独特的体育养生方法,为现代人提供宝贵的健康指导。

3 中医古籍中的体育观概述

3.1 体育活动的种类

中医古籍中记载的体育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其中导引、气功、武术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养生之道。导引,作为一种古老的体育养生方法,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早在《庄子》和《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导引主要通过模仿动物的形态来进行身体锻炼,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鸟伸、熊经”,以及汉代华佗创编的五禽戏,模仿虎、鹤、猿、熊、鹿等五种动物的动作,旨在通过仿生性的动作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气功作为一种调息养生的方法,其历史同样悠久,气功与导引的不同之处在于,气功更侧重于调息内炼,而导引则更注重肢体的锻炼。太极拳作为武术的一种,其运动形式和健身机理与导引术有着相似之处,但太极拳的所有肢体动作、心理活动皆服务于攻防格斗,习练时需聚精会神、意在实战。[11] 古代体育活动具有竞技性、娱乐性和保健特色,这些特点使得中国古代体育活动成为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窗口。从汉代养生体育活动中的导引术式,到五禽戏、太极拳等武术的发展,中医古籍中记载的体育活动形式不仅展示古人对健康养生的追求,也反映古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现代,这些古老的体育活动形式仍然被广泛实践,不仅因为它们对身体的益处,更因为它们承载深厚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通过练习这些体育活动,人们不仅能够强身健体,更能够深入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3.2 体育活动的目的

中医古籍中的体育活动,其目的不仅仅局限于强身健体,更深入地涉及到预防疾病和调养精神等多个方面。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身体健康与精神状态密切相关,因此,体育活动在中医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从强身健体的角度来看,中医古籍中不乏对体育活动的推崇。例如,《易筋经达摩洗髓·养生养心论说》中提到,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先天固籍后天养”,即在先天基础上后天加以培养,通过锻炼可以“籍天地五行”,利用自然界的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来养生。此外,古籍中还强调顺时而行,即顺应自然界的节律进行体育活动,以达到身体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预防疾病也是中医古籍中体育活动的重要目的之一。《金匮翼·虚劳统论》中指出,虚劳是由于劳作过度导致的身体虚弱,而适当的体育活动可以“积劳成虚,积劳成弱,积弱成损”,通过锻炼可以逐渐恢复身体的元气,预防疾病的发生。调养精神是中医古籍中体育活动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养身养心论》中提到,“是以养身莫先于养心,养心莫妙于素定”,即养生的首要任务是养心,而体育活动是养心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体育活动,可以调节心态,达到身心平衡,从而维护心理健康。中医古籍中的体育活动目的多方面,不仅包括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活动来预防疾病和调养精神。

3.3 体育活动的方法

在中医古籍中,体育活动被视为一种调和身心、增强体质的重要方式。这些活动不仅关注身体的锻炼,更注重精神情绪的调节,体现中医“形神共养”的理念。例如,《养生论》中提到:“形需神以应,神需形以存”,强调身体活动与精神状态的相互依存关系。因此,中医体育活动不仅追求身体的强健,也注重通过调节情绪和振奋精神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夏季因为高温容易导致精神不振和肠胃问题,此时可以采用“鸣天鼓”和擦腹法等方法。“鸣天鼓”是通过手掌紧按耳孔,用指节轻弹后脑部,来达到清醒头脑、增强记忆力的效果,同时也有助于防治头晕和耳疾。这些中医体育活动不仅在古籍中有详细的记载,而且在现代的体育教学中也被广泛应用。通过长期的体医融合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减少运动损伤和其他健康问题。

4 中医古籍体育观的内容解析

4.1 运动形式

中医古籍中记载的运动形式丰富多样,其中《导引图》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导引图》中的运动形式主要包括肢体运动、呼吸运动和意念运动等。肢体运动是《导引图》中表现出的常见运动形式之一,比如上肢运动时的“龙登”,冲拳运动时的“蚂(占)”,体侧运动时的“螳螂”,腹背运动时的“满政”,跳跃运动时的“引颈”等。在中医古籍中,运动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养生方式,它可以帮助人们调整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肢体运动、呼吸运动、意念运动等。 [12] 肢体运动是其中的一种,它强调四肢的伸展,以手臂、腿部力量的综合运用为基本动作,目的在于加强对肌肉力量的深度训练。呼吸运动则是通过调整呼吸节奏和深度,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达到养生的目的。意念运动则是通过调整思维和情绪,来影响人体的生理状态,达到养生的目的。中医古籍中的运动形式,不仅丰富多样,而且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它们是根据人体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环境因素,精心设计出来的,旨在帮助人们调整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4.2 养生方法

中医古籍中记载的养生方法及其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古代医家对养生理论的深入研究和总结。《黄帝内经》是中医养生理论的重要基石,全书有 40 多篇内容涉及养生,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出具体的养生原则和方法,关注年龄、性别对生命规律的影响,提出“寿夭论和衰老论”,丰富的“治未病”思想及理论等等。[13] 如《伤寒论》《金匮要略》《备急千金要方》《寿世保元》等历代医籍中有关养生理论的整理、发掘,进一步发展中医养生学说,并对现代养生研究仍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在中医养生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古人对养生的认识不断深化。他们认为,养生不仅仅是保持身体健康,更是保持身心平衡和协调。古人所理解的健康与其说是指各部分机能的完善,还不如说更多的是指各部分之间机能的平衡和协调。在中医养生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古人对养生的认识不断深化。他们认为,养生不仅仅是保持身体健康,更是保持身心平衡和协调。

5 中医古籍中的体育实践

5.1 导引术

导引术,这一古老的身心修炼方式,其历史起源可追溯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