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与思政教育融合研究

作者

尹浩楠 高艺菲 牛欣荣 苏偌琳 魏铮通讯作者

牡丹江医科大学 黑龙江 牡丹江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推动中国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 , 既是对农业农村发展的系统性要求,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具有指导价值。为了实现乡村振兴,迫切需要青年人才为其注入创新动能,推动乡村产业升级、生态改善、文明进步及治理效率提升。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当代年轻人知识成长与价值培育的新诉求支持有限,思政教育实践导向转型意义重大。通过参加志愿服务,可以使青年学生在服务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从而更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到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之中 [1]。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志愿服务的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概述

张金霞(2023)提出了构建“思政引领-专业赋能-乡村反馈”三维体系的设想,强调需建立志愿服务积分与思政学分转换制度,以促进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融合。马韶霞(2025)的研究揭示了一个关键问题—— 62% 的乡村存在“特色文化挖掘不足”的问题,这不仅影响了乡村文化的持续发展,也阻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蔡小山(2020)的研究则关注于如何在乡村场景中提升学生的沟通和问题解决能力,他认为社会工作专业的介入对于提高志愿者的专业水平至关重要[2]。

2、国外研究概述

在世界格局视角下,该校正通过实践为我们指明可行路径。他们将乡村医疗志愿服务纳入学分体系,通过标准化课程与服务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日本的地域振兴协动队项目则展示了政府通过招募青年长期驻扎乡村,以文化传播与产业创新为主要任务的长效性机制,这种模式弥补了短期服务不足,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思政教育对高校开展志愿服务的重要性

1. 思政教育的政治导向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离不开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度参与,采取思政引导,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流的核心价值观,实施这种教育有利于学生国家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双重提升,也能激发青年群体助力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特别是在当前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后,乡村振兴成为全面推进的重要任务,需要更多具有理想和信念的青年人才加入。

2. 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

高校要始终紧扣人才培养这一主线,实现思政教学、专业学习与实践活动的多维结合,全力培养兼具专业素养与三农情感的多

维度人才。依托思政教育的实践导向,系统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乡村振兴的战略意义、历史逻辑与现实需求,进而主动投身乡村建设实践。

三、思政教育在高校志愿服务的现存问题

1. 认知层面存在偏差

部分学生存在参与动机功利化倾向(偏重于学分与履历),对乡村振兴的战略意义和社会价值认知薄弱,导致其服务缺乏主动性、持续性与投入度。在思政教育方面,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教学与乡村现实关联不够紧密,课堂对乡村振兴政策的分析以理论框架为主。

2. 长效机制缺失

项目多为短期性、活动化、集中化、同质化,多依赖如暑期“三下乡”类型实践活动,缺乏常态化、可持续的志愿服务项目嵌入思政教育的制度设计和保障体系。且活动内容单一相似,多集中于支教、政策宣传等传统领域,忽视乡村数字化、生态环保、文化创意等新兴需求。

四、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思政教育与志愿服务相融合的创新路径:“三方协同”与“五维赋能”的逻辑建构

(一)“高校-政府-乡村”三方协同机制

其一,强调政府主导的协同机制,政府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导力量,需在构建协同机制中发挥统筹与引领功能。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指导方针,明确政府、高校与乡村三方的职责与任务,建立健全的协作平台和工作机制。同时,政府应充分利用其政策优势和资源整合能力,为高校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活动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3]。

其二,鼓励高校积极扮演主动角色,高校是人才培养和教育创新的关键场所,需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利用思政教育领域的专长。高校须将课程安排及教学内容与乡村振兴需求相匹配,并进行教学改革,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

其三,重点落实乡村的参与与支持,乡村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单元,对促进高校青年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乡村应主动开放资源,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实践调研等实践平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乡土文化的有效融合。

(二)五维赋能模块的思政价值转化路径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五维赋能模块作为一种创新的思政教育模式,旨在通过技术赋能、文化传承、生态治理、基层党建和教育支持五个维度,实现价值转化,推动思政教育与乡村振兴实践的深度融合。

1. 产业帮扶:技术转化与利益共享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智慧农业技术(如无人植保机)的应用显著提升了种植效率,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然而,技术转化过程中的利益共享机制尚不完善,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保底收购 + 利润分红”模式应运而生,该模式通过与农业科技企业或合作社签约,确保农民有稳定产出保证,并通过利润分红激励农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

2. 文化传承:数字化保护与IP 活化

当文化代代相传时,数字资源整合与 IP 价值挖掘成为切实有力的实施手段,尤其对非遗项目的保存与延续而言。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创意思维,传统文化遗产得以重塑表现形态,既扩充了文化维度,进一步扩大了文化的传播范围。IP 价值挖掘与数字技术应用构成非遗保护的核心策略。

3. 生态治理:技术修复与价值转化

环境质量的提升离不开生态治理这一核心手段,运用技术修复结合价值转化实现全面升级。通过构建“生态健康指数”监测系统,采用先进的遥感和传感器技术,以及实施积分制度等措施,可以有效地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培养生态文明观念,并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更多有效的技术和管理策略,以应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

4. 基层党建:组织联建与能力提升

高校马院与村支部共建“党建智库”的实践模式,体现了组织联建与能力提升的有效结合 [4]。这种模式通过高校与乡村之间的资源共享、智力支持、文化交流等多方面的合作,有效地推动了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和工作效率。

5. 教育支持:远程授课与技能辅助

在教育支持领域,远程授课与线下技能工坊的结合展现出强大活力,其思政内涵尤为突出。高校师生通过云端支教,跨越地理鸿沟,将优质教育资源送达欠发达地区学子手中,以实际作为诠释

了知识分子的爱国精神与责任意识。此类培训不仅教授数字时代生存与发展的硬技能,更引导学员理解数字经济规则,使他们成为具备责任感和竞争力的新时代数字公民。

五、结论

本研究系统论证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思政教育通过价值锚定、实践转化与制度赋能三重机制,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核心引领力量,重点依托三个维度来落实:一是树立价值观,帮大学生找准服务乡村的意义和方向。二是对大学生进行指导实践,把学到的道理真正用到服务行动中去。三是为学生个人成长提供支持,通过建立好的制度和环境,让服务更有效。为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时代青年提供理论范式与实践样板,实现人才储备建设与乡村转型的价值正向循环。

参考文献

[1] 杨汝岱 . 中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J]. 经济研究 ,2015.

[2] 李嘉媚 , 艾芊 , 殷爽睿 . 虚拟电厂参与调峰调频服务的市场机制与国外经验借鉴[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21.

[3] 罗小锋 . 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的协同机制 [N]. 新华网 ,2021.

[4]罗雯.田园综合体运营思维融入规划路径[J]. 同济大学学报,2024.

第十四届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与思政教育融合研究

项目编号:2025101

第一作者简介:尹浩楠(2005-),女, 2023级康复3 班学生。

通讯作者简介:魏铮(1988.07-),女,硕士,研究实习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