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研究策略

作者

刘继勇

丹棱县城区小学

引言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担负着知识的教学,同时也肩负着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能力。作业是传统练习书面化,很容易诱导学生只管练习,忽略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的弊端。而实践性作业则是弥补这一弊端的有效手段,科学有效的实践性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将书本知识向实际生活转化,让学生在实践中作业的合作、探究、反思中发展能力,探索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的设计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

一、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的设计意义

(一)加深学生记忆印象

数学十分抽象,有些知识,教师讲学生练,很难留下深刻的记忆。实践性作业的优势就在于,让抽象的知识,动手操作、情境体验、问题解决,让抽象变具体,学生很容易理解。如“面积单位”学习中,学生只通过书本练习,容易混淆;如果教师布置了“用1 平方厘米的方格纸去盖课桌的表面,求课桌的面积”的实践作业,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既体验了“面积”的含义,对“面积”的印象十分深刻。因此,实践性作业,避免了“转瞬即忘”,在练习中深刻了记忆。

(二)提升学生应用水平

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传统的作业就是围绕着一个题目反复训练,学生就会做作业,但一离开生活环境,就无处着手。实践性作业,就是将知识融入了生活,给了学生一个应用的环境。比如学习“百分数”时布置作业“调查商场打折活动并测算实际付款金额”。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百分数,而且学会了将课堂知识应用在生活之中。

(三)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注意力难以持久集中,作业形式的单一学生很容易产生枯燥、厌烦的心理。实践性作业灵活多样,在设计时,增添一些游戏、探索、挑战等形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量”:在家里找出 1 个长、1 个短、1 个宽的一组物品,量一量它们的长度,并进行对比;比如“统计”:让家人统计他们每天锻炼身体的时间并画一个统计图。这些事情有趣,又和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在玩中、做中感悟、收获,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持久性。

(四)培养反思能力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探索的过程,更是一个反思提升的过程,数学实践性作业的过程,往往需要经历一个“发现—检验—总结—反思”的过程,这也是学生反思的过程。比如“平移与对称”的学习过程中,可布置“用折纸的方法找对称轴”的实践作业,学生在反复尝试的过程中,会出现对折方法运用不当、结果不一致的现象,学生需要比较、总结、反思,才能找出规律,才能纠正错误。这样的过程,不仅提升学生学好数学的质量和效率,还逐步发展了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改进的能力。

(五)促进思维发展

小学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而数学思维又是实践出真知,实践性作业中常常需要学生观察、测量、实验、推理、总结,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发散思维,创造思维得到了培养。例如“几何图形”中,让学生设计“拼摆七巧板”让学生设计不同的图形,总结图形的面积与形状的对应关系,学生在不断地尝试、探索中发展了空间想象力,培养推理思维、创造思维,可以说实践性作业是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手到脑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培养。

二、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的设计策略

(一)立足学生生活,设计实践作业,深入理解所学

数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了更容易从身边生活来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布置实践作业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如“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课,布置学生“超市购物清单”作业,让学生和家长设计一周的购物清单,注明单价、总价,做好预算,学会加减运算和乘法运算,学会理财,又如学习“时间”一课时,设计学生“我的一天时间记录表”,将自己的一天按照时间段落划出来,做成一张统计图等等,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入手,将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体验,真正从“学会”到“会学”。

(二)融入协力元素,设计实践作业,培养协作能力

数学学习是一个人的思维过程,也是多人交流的过程。教师在设计实践性作业时,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分工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完成作业。例如在学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时,可以采用组内讨论“班级同学的爱好都有哪些”,分工搜集数据,然后汇集成统计表和统计图,在了解数据整理方法的同时,体会合作的意义。协作型作业的价值体现在,学生之间通过合作交流,可以形成较深入的见解,而不是“自己干自己的、交了就交了”,在交流和辩驳的过程中,思想会不断完善,解决问题的水平会不断提高。

(三)趣味要素融合,设计实践作业,激发探索热情

小学数学作业趣味性是作业有效开展的基础,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要在作业环节中善于引入游戏、比赛、探索,让学生“玩学、做学”。如设计“数学寻宝”:将寻宝活动设计到校园的各个角落,操场面积、花坛周长、食堂窗口的学生数等活动,对做对一个活动,就找到一个寻宝线索,最后寻找到“数学宝物”任务性、探索性的作业在增加了趣味性的同时,在自主探索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兴趣。

还有的教师就节日活动布置有趣作业,如春节前计算“一家人的年夜饭花了多少钱,平均每人花了多少钱”等,儿童节前做“我的零花钱计划”作业等,将数学学习同生活娱乐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喜欢数学,爱上数学。

(四)融合数学实验,设计实践作业,培养探究思维

实验操作是培育学生探究精神的主要途径,小学数学教师可引导学生“动手—发现—归纳”地探究小学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知识时,可设计实验作业:“用大小不同的积木摆放一个大长方体,计算出它的体积”,学生很自然地就能推导出体积公式;再如,“平移与旋转”学习中,可以设置折纸、拼图等作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数学的图形变换。在小学数学实验作业中,学生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探究,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究精神。

(五)关注成长目标,设计实践作业,保证学习效果

小学阶段恰是学生各方面认知能力、思考能力和情绪态度发展的黄金时期。所以说教师在设计实践作业过程中不仅应关注数学学科知识目标,让学生习得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要关注学生的能力目标,即让学生通过实践作业学会解决问题,学会思考推理,学会创新思维;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目标,即让学生通过实践作业培养学习热情,培养勇于探索的学习习惯。

结束语

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设计要生活化、趣味化、层次化,科学设计不仅能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还能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不断改进设计,让实践性作业成为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一把利剑。

参考文献

[1] 周步慧 . 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的设计策略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5,(08):110-113.

[2] 孙志权 . 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的设计策略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5,(02):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