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主互动”探究模式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分析

作者

任珂娜

山西省朔州市实验中学校 036000

引言

传统高中物理课堂常呈现“教师讲得多、学生想得少”的单向结构,难以满足核心素养发展需求。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学应激发探究兴趣与思维深度。“双主互动”探究模式正是回应这一诉求的关键策略——它要求教师精准设计、适时引导,同时赋予学生自主探索空间,使教与学形成动态平衡。此模式不仅优化教学流程,更重塑师生关系,为高质量物理教育提供新范式。

一、“双主互动”探究模式的特征

教师角色应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设计者、引导者与促进者。在“双主互动”模式下,教师需精心设计探究任务,激发学生兴趣;在课堂中适时点拨、追问与反馈,推动思维深入;同时营造安全、开放的学习氛围,鼓励质疑与协作,真正实现以学定教、以评促学,让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角色应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问题发现者、实验操作者与结论建构者。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基于真实情境提出物理问题,主动设计实验方案,动手采集与分析数据,并通过小组讨论归纳规律,完成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跃迁。这一过程不仅深化对概念的理解,更培养科学思维、实证意识与合作能力,实现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互动机制应以问题链驱动思维进阶,通过层层递进的探究任务激发学生深度思考;借助小组协作促进观点碰撞与经验共享;利用信息技术实时采集学习数据,实现过程性评价与即时反馈。三者融合推动教与学由单向传递转向双向流动,使教师精准调控教学节奏,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建构,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生成长的场域。

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存在的挑战

传统课堂中“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发展。该模式忽视学生的认知起点与个体差异,导致知识灌输多于思维激发,学生难以建立对物理概念的深层理解。同时,缺乏实验操作与探究实践,削弱了科学方法与动手能力的培养;互动不足使学习过程趋于静态,难以调动主动性与创造性。久而久之,学生易形成依赖心理,缺乏独立思考与问题解决能力,难以适应新课标对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的要求。

三、“双主互动”探究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要点

(一)设计驱动性问题激发探究动机

在明确教师与学生角色转变的基础上,构建有效的互动机制是实现“双主互动”探究模式的关键。其中,问题设计作为课堂的起点,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思维深度。高质量的问题不仅能激活已有经验,更能引导学生从现象走向本质,推动认知冲突的发生与解决。因此,教师需以核心概念为锚点,设计具有挑战性、层次性和生活关联性的驱动性问题,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猜想,为后续探究活动提供持续动力。

例如,在高中物理新人教版《摩擦力》这一教学中,教师可创设真实情境问题:“为何人走路时鞋底不会打滑?而滑冰时却极易摔倒?”引导学生思考“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与“最大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影响因素。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接触面的摩擦现象,激发认知冲突,促使学生主动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摩擦力大小与正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此类驱动性问题不仅贴近生活,更能唤醒学生对“摩擦力方向”“临界状态”等核心概念的探究欲望,为后续科学探究奠定思维基础。

(二)组织分组实验与数据采集,落实科学探究过程

在驱动性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后,下一步需将思维引向实践层面,通过结构化实验活动落实科学探究过程。分组实验不仅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更使其在真实任务中体验物理规律的发现路径。数据采集与处理环节强化了证据意识与逻辑推理能力,使抽象概念具象化、可验证。这一阶段是连接问题与结论的关键桥梁,有助于学生从“想探究”走向“真探究”,真正实现科学方法与核心素养的深度融合。

例如,在高中物理新人教版《力的合成和分解》这一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弹簧测力计、细绳、图钉等器材,自主设计“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方案。通过测量两个分力的大小与夹角,记录合力的大小与方向,并绘制矢量图进行比对,深入理解“合力”“分力”“矢量合成”等核心概念。在此过程中,学生经历提出猜想、操作验证、数据分析与结论归纳的完整探究流程,切实提升实验技能、逻辑推理与合作能力,实现从知识记忆向科学素养的转化。

(三)开展小组讨论与全班展示,强化概念建构与批判性思维

在学生完成实验探究与初步分析后,小组讨论与全班展示成为深化理解、促进思维外显的关键环节。通过协作交流,学生能够整合不同视角,修正认知偏差,在观点碰撞中明晰物理概念的本质。教师适时引导,推动讨论从表层描述走向深层逻辑,激发批判性思维,使知识建构由个体经验升华为群体共识,为规律提炼与素养内化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在高中物理新人教版《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这一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分析斜面、连接体、传送带等典型情境,通过讨论明确“合外力”“加速度方向”与“受力分析”的关联逻辑。各组展示解题思路后,师生共同辨析不同假设下的合理性,质疑错误模型,优化解题策略。

(四)教师适时点评与归纳,提炼物理规律与核心素养

在学生完成实验操作与数据整理后,教师的适时介入成为深化学习的关键环节。此时,课堂从“动手实践”转向“思维升华”,教师需基于学生探究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精准点评与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思路、澄清误区、提炼规律。这一过程不仅是知识的再建构,更是科学方法与物理观念的内化契机,使学生在反思中形成结构化认知,实现从经验感知向理性理解的跨越,真正达成核心素养的落地与提升。

结束语

总之,“双主互动”探究模式不是简单改变教学形式,而是重构教学理念与实践逻辑。未来,应深化教师培训、完善评价机制,持续推动高中物理课堂从“教得清楚”迈向“学得深刻”,真正实现素养导向的教学转型。

参考文献

[1] 王玉杰. 高中物理学科知识融入教学实践探析[J]. 中国教育学刊 ,2024,(S2):108-109.

[2] 张志峰 . 高中物理教育教学中立德树人的有效落实研究 [J].科学咨询 ,2024,(18):245-248.

[3] 兰月红 . 基于教育云平台的高中物理智慧课堂教学研究 [J].中国新通信 ,2024,26(18):182-184.

[4] 张晓霞. 希沃白板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新通信 ,2024,26(16):203-205.

[5] 谭涛. 深度学习指向下高中物理思维型课堂的构建[J]. 亚太教育 ,2024,(16):13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