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路径与实践策略研究

作者

段玉娇

东营科技职业学院 山东省 东营市 257300

引言

近年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政策明确“打造职业教育特色校园文化”,将其纳入高职高质量发展核心框架。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校园文化是办学理念的体现,更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载体。本文依托黄河文化、孙子文化及“宣言精神”,探索特色校园文化体系,为解决行业共性问题提供实践样本。

一、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意义

(一)学生发展层面:实现“素养 + 情怀”协同培育

高职育人需兼顾专业技能与家国情怀、职业素养培养。将黄河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孙子文化“知己知彼、精准施策”智慧融入育人,可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认同与价值自信;培育工匠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能引导学生形成严谨职业态度。二者结合,为学生职业生涯奠定能力基础,塑造健全人格,助力“成人——成才——成匠”成长目标实现。

(二)学校发展层面:打造差异化办学品牌

高职教育竞争加剧,特色校园文化是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传统校园文化因缺乏地域辨识度与职业特色,易陷入“千校一面”困境。通过“四位一体”文化体系建设,将地域文化与职业教育属性深度融合,提升办学软实力,助力“省高水平职业院校”申报,证明特色文化可成为院校差异化发展“名片”,为同类院校提供“以文化塑特色”思路。

(三)区域发展层面:推动校地协同与产业适配

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特色校园文化是校地融合的纽带。一方面,地域文化融入能强化学生区域归属感,引导其服务地方产业,如为当地石油装备、智能制造企业输送的人才,因兼具文化认同与专业能力,深受企业认可;另一方面,文化建设可对接区域“文化强市”战略,通过校企合作开发地域文化产品、开展技术服务,实现教育资源与地方需求双向赋能。

二、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定位模糊,同质化严重

多数高职院校未结合地域特色与办学定位明确文化主题,盲目借鉴其他院校模式,缺乏辨识度。文化主题多聚焦“工匠精神”“创新创业”等通用概念,未挖掘本地文化资源独特价值;活动形式以讲座、展览为主,与专业课程、职业场景结合不足,难引发学生共鸣,无法形成可持续影响力。

(二)文化与教育教学脱节,育人功能弱化

校园文化建设与课程教学、实训实践等核心育人环节“两张皮”,育人功能难落地。文化内容未融入专业课程,虽部分院校开设文化类通识课,但未与机械、艺术设计等专业结合,无法实现“文化知识+ 专业技能”协同传授;“工匠精神”等文化教育多停留在理论宣讲,未通过实训基地、技能竞赛转化为学生行为习惯,文化育人沦为“形式化”活动。

(三)保障机制不完善,可持续性不足

文化建设长效运行需健全机制支撑,当前多数院校存在短板。协同机制缺失,文化建设多由党委宣传部单一负责,教务处、学生处、二级学院参与度低,资源分散、执行碎片化;评价体系不健全,现有评价多关注活动数量,缺乏对学生文化素养提升、职业行为改善的量化评估;资源保障不足,专项经费有限,无法支撑数字化平台(如 VR 文化体验馆)、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制约文化育人

形式创新。

三、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措施

(一)精准定位:构建“地域+ 职业”双特色文化体系

挖掘地域文化资源:院校需系统梳理本地文化的核心内涵与育人价值,如黄河流域院校可提取“自强不息”精神,沿海院校可聚焦海洋文化“开放包容”特质,红色资源丰富地区可融入革命精神,形成差异化文化主题;对接职业教育属性:将地域文化与产业文化、工匠精神融合,如“黄河文化培根 + 工匠精神追梦”的模式,既体现地域特色,又契合高职“培养技术工匠”的定位,实现“地域辨识度”与“职业适配性”的统一。

(二)深化融合:推动文化与教育教学全环节耦合

课程融合:开发“文化 + 专业”融合课程,一方面开设地域文化特色课(如《孙子兵法与人生智慧》《黄河文化概论》),另一方面将文化元素融入专业教学,如艺术设计专业围绕黄河文化开展创意设计,机械专业结合工匠精神讲解精密加工技术;实践融合:搭建“地域文化 + 职业场景”的实践平台,组织学生走访文化场馆(如黄河入海口、红色教育基地)开展“行走的思政课”,通过“校园工匠杯”等竞赛强化文化实践,实现“文化认知——行为转化”的闭环。

(三)完善保障:构建长效运行机制

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以党委宣传部为牵头单位,联合教务处(负责课程开发)、学生处(负责实践活动)、二级学院(负责专业融合)成立工作组,明确职责分工,避免文化建设“碎片化”;优化评价体系:构建“知识——能力——情感”三维评价指标,知识维度考核文化认知,能力维度评估文化在专业实践中的应用,情感维度衡量文化认同,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技能考核等方式综合评估成效;拓展资源渠道:争取政府专项经费支持,同时与文旅企业、行业企业合作,共建文化研学基地、“现代学徒制”实训基地,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实现“文化建设 + 产学研”协同发展,保障资源可持续供给。

站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文化强国建设协同推进的时代节点,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需突破传统路径局限,向“技术赋能 + 协同共生”的深度方向迈进,打造更具时代性、辐射力与育人实效的文化生态。

参考文献

[1] 韩鹤进 .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实践与探索 [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2308:200.

[2] 刘梦怡 . 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D].东华理工大学 ,2020.DOI:10.27145/d.cnki.ghddc.2020.000139.

[3] 王坤煜.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意义、问题与路径[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4,7(18):71-73.

[4] 夏文燕, 王利萍. 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内涵建设与体系构建探究 [J]. 职业教育研究 ,2023,(04):67-70.

姓名: 段玉娇 , 性别:女 , 出生年月 :1995.11, 民族 :汉族 , 学历:研究生, 省市:潍坊市, 单位:, 职称:助教 ,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 单位省市: , 邮编

课题来源:2025 年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 ; 课题名称: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路径与实践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DYSK(2025) 第 184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