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探究高中语文写作能力提高的途径

作者

常玉河

河北省沧县中学 061023

引言

高中阶段,写作教学常面临内容空泛、表达乏力等现实挑战,成为制约学生语文水平发展的瓶颈。探寻科学有效的提升路径,不仅具有应对选拔性考试的紧迫性,更对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表达与思考能力具有深远意义。故此,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梳理与探讨显得尤为重要。

一、写作在高考语文中的重要地位

写作是高考语文试卷中分值最高、综合性最强的题型,堪称语文半壁江山。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分数权重上,更在于它是衡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的终极标尺。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能够全面展现考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水平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度。它要求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调动全部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和思想情感,完成从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到遣词造句的复杂创造过程。高考作文的区分度极高,是选拔人才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考生的升学命运。从长远看,写作能力更是学生未来步入大学、走向社会所必备的核心竞争力,关乎其自我表达、逻辑思考和终身学习的发展。因此,无论是出于应试的现实需求,还是基于育人的长远目标,写作教学都处于高中语文教育体系中无可争议的核心地位。

二、当前高中生写作普遍存在的困境

当前高中生在写作实践中普遍面临诸多困境,制约其水平的提升。首要问题是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文章流于表面泛泛而谈,难以挖掘深度触动人心。许多学生苦于素材匮乏陈旧,论据永远停留在几位经典人物的事例上,无法与时代接轨展现新鲜视野。在思维层面,辩证思考与批判性思维的缺失导致文章观点片面肤浅,逻辑链条薄弱,经不起仔细推敲。文章结构方面,常见问题是脉络混乱层次不清,段落之间缺乏有效的过渡与衔接。语言表达上,或堆砌辞藻矫揉造作,或单调干瘪苍白无力,难以做到准确、流畅且富有文采。更深层的困境在于写作动机的缺失,许多学生将写作视为应付考试的机械任务,缺乏内在的表达欲望和创作热情,这使得文章难以产生打动人心的力量。这些困境相互交织,构成了提升写作水平的主要障碍。

三、高中语文写作能力提高的途径

(一)深化文本研读,以读促写

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在于大量且高效的输入,而教材文本正是最优质、最直接的资源。高中生应摒弃将课文仅视为阅读理解材料的观念,而是将其作为写作范本进行深度研习。学习《纪念刘和珍君》中鲁迅先生如何将强烈的情感与深邃的理性思考相结合,运用反复、反语等手法强化表达效果;剖析《拿来主义》中比喻论证的巧妙运用,如何将抽象的文化继承问题阐述得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学习《劝学》的严密论证结构,如何通过大量比喻和对比,层层推进中心论点。实践上,应建立读写笔记,精准摘录课文中精彩的句式、修辞和论证方法,并定期进行仿写和化用训练。

(二)构建思维框架,强化逻辑

文章的灵魂在于思想,而思想的呈现依赖于清晰的逻辑框架。许多学生写作时思维混乱,根源在于缺乏系统的思维训练。提高之道在于强化审题立意与结构规划能力。在学习《反对党八股》时,不仅要学习其语言风格,更要研究毛泽东同志如何从八个方面逐一破立,结构严谨,批判透彻。写作前,必须养成列详细提纲的习惯,明确中心论点、分论点及支撑论据,确保文章脉络清晰。例如,撰写关于“诚信”的议论文,可以借鉴《烛之武退秦师》的游说逻辑:先承认现状(承认失信问题的存在),再分析利弊(失信的个人与社会危害),最后提出解决方案(重建诚信的途径)。这种“是什么 - 为什么 - 怎么办”的递进式结构,能使论述全面而深刻。日常可通过辩论、时事评论等方式,训练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使文章立意避免肤浅和片面。

(三)精细锤炼语言,追求表达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缺乏表现力的语言无法承载深刻的思想。高中生写作语言常见的问题是或枯燥无味,或辞藻堆砌,缺乏准确性和感染力。提升语言需要有针对性的刻意练习。首先追求准确,学习《包身工》中夏衍先生对场景、人物形象的客观而冷峻的白描,体会其用词的精炼与震撼力。其次追求生动,学习《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先生如何综合运用通感、比喻、拟人等手法,将主观情感融于客观物象,创造出独特的意境。可以设立专项训练,如进行句子扩展练习,将一个简单句修饰得具体形象;进行炼字练习,思考“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妙处,并在自己的写作中推敲关键动词、形容词的使用。避免使用套话,鼓励用个性化的语言真诚地表达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让语言真正成为得心应手的工具。

(四)融入生活体验,积累素材

写作的源头活水是生活,脱离生活体验的文章必然内容干瘪、情感虚假。高中生要培养一双发现的眼睛,将广阔的生活作为最大的素材库。教材中许多名篇正是源于对生活的深刻体察,如《背影》中朱自清对父亲买橘子这一寻常细节的动情刻画,展现了平凡中的伟大真情。要鼓励学生将观察视角从课本延伸到校园、家庭和社会,关注时事热点,思考身边现象,并坚持写观察日记、读书随笔或周记,记录瞬间的感悟和思考。

(五)完善修改环节,精益求精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是写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升华环节。必须改变“一稿定乾坤”的陋习,将修改视为一次重新认识和深化表达的机会。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修改方法,如“冷处理法”,即写完后放置一段时间再以读者视角重新审视,更容易发现结构、逻辑和语言上的问题;“诵读法”,通过朗读来检查语句是否通顺、气势是否流畅。更重要的是建立多元互评机制,学习小组内相互批阅,借鉴他人视角发现盲点。教师的面批精改尤为重要,应侧重指出方向性问题而非仅仅修改病句。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对照《师说》的论证逻辑,检查自己的议论文论点是否明确,论据是否充分有力,论证过程是否严密。通过反复的打磨与完善,学生不仅能提升单篇作文的质量,更能在此过程中培养严谨的写作态度和高水平的自我评判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写作能力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融合课内精读与课外拓展,贯通思维深化与语言修炼。唯有通过多维度、持续性的实践与反思,方能切实引导学生在写作之路上不断进阶,最终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与个人才情的有效抒发。

参考文献

[1]王莹.跨学科视角下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J].中学语文,2023,(35):53-54.

[2] 孙奥 .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写作技巧培养策略探讨 [C]// 广东教育学会 . 广东教育学会 2023 年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十二).盐城市响水县灌江高级中学 ;,2023:442-448.

[3] 程鑫 . 借助语文阅读教学提高高中生写作能力的策略研究[J]. 学周刊 ,2023,(24):126-128.

[4] 薛娇艳, 李晓虹.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 求知导刊 ,2023,(11):80-82.

[5] 鲍文文 . 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探究 [J]. 文学教育( 下 ),2023,(03):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