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团结奋斗精神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研究

作者

丁好

淄博职业技术大学 山东 淄博 255300

1、团结奋斗精神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目标

1.1 团结奋斗精神的内涵与时代意义

团结奋斗精神是一种强调共同协作与努力拼搏的价值观,它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形成并不断演化 [1]。其内涵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努力和付出,更重视群体的协同作用,通过共同目标的追求,形成战胜困难和实现理想的强大动力。团结奋斗精神在当下的社会背景中具备重要的时代意义,尤其是在全球化与信息化迅速发展的环境下,个人单打独斗的局限性愈加明显。

在这样的背景下,团结奋斗精神能够有效促进不同背景、不同理念的个体之间的合作,通过集思广益和资源共享,在解决复杂问题中形成合力。现代社会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从环境保护到社会公正,再到科技创新,各种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广泛的合作和共同的努力 [2]。这种精神的内在动力能够激发个体潜能,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使大家在不断奋斗中实现自我超越与发展。

对大学生而言,团结奋斗精神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重要支撑,更是推动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3]。在校园内部,学生通过参与团体活动、开展合作学习等方式,能够在实践中体会到团结的力量和奋斗的重要性。这种精神鼓励学生面对困难迎难而上,形成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提供了坚实基础。深入理解和弘扬团结奋斗精神,对于推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影响。

1.2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使命与核心价值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使命在于积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于培育学生成为具有责任感、担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社会栋梁。通过大学校园文化的塑造,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培育他们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还在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使命还在于促进学术繁荣、学风建设、科研创新,推动学术文化的深入发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通过团结奋斗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推动学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使命与核心价值,体现了学校的育人宗旨,对于提升学校整体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2、团结奋斗精神融入校园文化的实践路径

2.1 多主体协同推进机制的构建

在团结奋斗精神融入校园文化的实践过程中,构建多主体协同推进机制是至关重要的。学校领导应当起到引领作用,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和规划,明确团结奋斗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团队应当积极参与,作为文化传承和实践的中坚力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团结奋斗观念。学生作为实施主体,应当积极参与组织活动,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团结奋斗精神融入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家长和社会各界也应当积极参与,形成校、师、生、家、社多方合作的局面,共同推进团结奋斗精神在校园文化中的深入实践。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加强多主体协同推进的效果,需要建立定期沟通和评估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和需求,进一步优化推进措施,形成合力。

总体而言,构建多主体协同推进机制是将团结奋斗精神融入大学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只有各方共同合作,形成合力,才能实现团结奋斗精神在校园文化中的全面融合和传承。

2.2 校园活动与环境氛围的塑造

校园活动与环境氛围是团结奋斗精神融入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多样化的校园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强化团结奋斗的理念。组织各类主题活动,例如志愿服务、团队竞技、文艺汇演等,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能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通过活动的策划与实施,学生在共同努力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团结奋斗所带来的成就感与归属感。

环境氛围方面,校园文化的物质与精神双重建设至关重要。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墙、主题宣传栏等形式,广泛宣传团结奋斗精神,让这一理念深入人心。校园内应设置团结奋斗主题的标语与宣传片,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励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践行这一精神。在校园内倡导团结互助的行为,例如设置“互助学习小组”及“团队发展工作坊”,可以有效促进同学间的友谊及协作能力。

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应当得到重视。通过定期的座谈会、互动式讲座等形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团结奋斗的意义,通过案例分析与经验分享激励学生。良好的互动氛围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融洽,也为团结奋斗精神的传播奠定了基础。通过校园活动与环境的共同塑造,团结奋斗精神不仅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更将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推动大学生成长为有担当、有作为的时代新人。

结束语

本研究探讨团结奋斗精神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研与深度访谈,找出关键环节与瓶颈,并提出合理规划、学生主导、教师引导互动及定期评价反馈等策略,为高校文化建设提供操作性参考路径。研究丰富了团结奋斗精神的内涵及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框架,但样本范围局限于五所高校,未完全反映不同学校差异。未来研究可扩大样本范围,关注地域与学科维度,并加强长期评估,以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模式。

参考文献

[1] 马俊杰 . 文化自信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J]. 文教资料 ,2020,(35):89-90.

[2] 桂雨维 . 浅谈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J]. 散文百家 ,2021,(06):76-76.

[3] 郭朋榕 .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策略探究 [J]. 女报 ,2023,(03):0163-0165.

项目:2024 年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团结奋斗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编号:2024ZSZX24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