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化工具助力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研究

作者

郑柳新

合肥市南园学校 230000

一、引言

数字化工具是指借助信息技术开发,可用于辅助教学活动的软件、平台与硬件设备,如教学课件制作工具、互动教学平台、数学游戏软件、数据分析系统等。当前,小学数学教学面临学生认知水平差异大、抽象知识教学难度高、课堂互动形式单一等挑战,而数字化工具具备直观性、互动性、个性化等特点,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象的可视化内容,丰富教学活动形式,为破解教学难题提供新路径。在此背景下,探究数字化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字化工具的应用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教学资源整合不足,教师多零散使用数字化资源,未形成系统的资源体系,且部分资源与教学目标、学生认知水平不匹配,难以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二是课堂互动深度不够,多数数字化工具的应用停留在 “教师展示、学生观看” 的浅层互动层面,缺乏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合作探究的互动设计,学生参与度较低;三是个性化指导缺失,班级授课制下,教师难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与薄弱环节提供精准指导,数字化工具的数据分析功能未得到充分利用,无法实现 “因材施教”;四是教学评价形式单一,评价多以纸质测试为主,数字化工具的过程性评价功能未被开发,难以全面、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五是家校协同不足,家校沟通多依赖微信群、电话等传统方式,缺乏借助数字化平台共享学生学习数据、同步指导策略的机制,家校共育的合力未充分形成。

三、实施策略

数字化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需结合教学实际需求,从资源、互动、指导、评价、家校协同等多方面系统设计,通过科学的实施策略,充分发挥数字化工具的优势,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一)搭建系统化数字化资源库,匹配教学目标与学生认知

教师需围绕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结合各年级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特点,搭建系统化的数字化资源库。首先,按 “年级 — 单元— 知识点” 的逻辑梳理教学目标,明确每个知识点所需的资源类型,如概念教学需动画视频、公式推导需交互式课件、习题练习需分层题库等;其次,筛选与整合资源,优先选择教育部门推荐的优质资源平台(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中的资源,同时结合教学需求自主制作个性化资源,例如用课件制作工具制作包含动画演示的 “分数初步认识” 课件,用绘图软件设计 “图形的运动” 交互式示意图;最后,对资源进行分类标注,标注资源对应的教学目标、适用学段、使用场景(如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与使用建议,方便教学时快速调用。

(二)设计多层级课堂互动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借助数字化工具设计多层级的课堂互动活动,打破传统 “单向灌输” 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在浅层互动环节,利用互动教学平台的 “即时答题”“举手抢答” 功能,设计基础型互动任务,如在 “两位数乘一位数” 新授课后,教师通过平台发布 10 道基础计算题,学生在终端设备上实时答题,平台自动统计答题正确率与用时,教师根据数据快速掌握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中层互动环节,利用合作学习平台设计小组探究任务,如在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中,教师在平台上发布 “测量教室课桌、黑板面积” 的探究任务,小组通过平台共享测量数据、讨论计算方法,实时上传探究成果,教师在线查看各小组进度,及时给予指导;在深层互动环节,借助数学游戏软件设计情境化互动任务,如在 “有余数的除法” 复习课中,使用 “数学闯关游戏” 软件,设置 “分物品闯关” 情境,学生需通过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解决 “分糖果”“分文具”等关卡问题,闯关过程中可邀请同伴协助,软件实时反馈答题结果并给予奖励,通过游戏化的互动设计,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与合作探究的兴趣,提升课堂互动的深度与广度。

(三)依托数据分析功能,实施个性化学习指导

利用数字化工具的数据分析功能,精准捕捉学生的学习数据,为个性化学习指导提供依据。首先,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通过数字化平台发布预习任务,如 “小数的意义” 预习作业,平台自动统计学生的预习完成率、正确率,标记出普遍存在的疑问点(如 “小数与分数的关系” 理解困难);其次,在课中学习阶段,借助互动平台实时收集学生的答题数据、参与互动的次数与质量,通过数据分析系统生成每个学生的 “学习特征报告”,明确学生的优势环节(如 “小数加减法计算准确率高”)与薄弱环节(如 “小数的近似数理解不足”);最后,在课后复习阶段,根据 “学习特征报告” 为学生推送个性化复习资源,如为薄弱环节突出的学生推送 “小数的近似数” 讲解视频与专项练习题,为优势环节明显的学生推送拓展性任务(如 “用小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同时通过平台跟踪学生的复习进度与完成情况,定期调整指导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符合自身需求的学习指导,实现 “因材施教”。

(四)开发多维度数字化评价体系,完善教学评价反馈

突破传统纸质测试的局限,开发多维度的数字化评价体系,实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全面、及时评价。一是设计过程性评价模块,利用数字化平台记录学生的课堂互动表现(如参与答题次数、小组探究贡献度)、作业完成情况(如作业正确率、提交及时性)、预习复习进度,通过量化评分与质性评语结合的方式,形成过程性评价报告;二是开发个性化测试模块,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与薄弱环节,自动生成针对性的测试题目,如针对 “图形的周长” 薄弱的学生,生成包含不同难度、不同题型的周长计算测试卷,测试完成后平台即时生成错题分析报告,标注错误原因(如 “未理解周长的定义”“单位换算错误”);三是建立评价反馈机制,将数字化评价结果实时反馈给教师、学生与家长,教师根据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学生根据反馈明确改进方向,家长根据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通过多维度、即时性的评价,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学改进与学习提升提供依据。

四、结语

数字化工具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搭建系统化资源库、设计多层级互动、实施个性化指导、完善数字化评价、搭建家校协同平台等策略,能够有效解决当前教学中的问题,提升教学质量。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还需进一步深化,需持续探索更贴合教学实际、更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应用模式,让数字化工具真正成为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郑欣妍。数字化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J].基础教育论坛,2024(3):45-48.

[2] 马梓晨。小学数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构建与实践 [J]. 数学教学通讯,2024(5):18-21.

[3] 孙雨涵。家校协同视角下小学数学数字化平台的应用研究[J]. 教育信息技术,2024(2):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