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五育融合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作者

刘鎏

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满城镇中学 072150

一、引言

“五育融合”是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强调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相互渗透、协同共生,形成全面育人的整体格局。初中数学作为基础学科,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运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智育任务,其严谨的知识体系、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广泛的实践应用中,还蕴含着大量可挖掘的德育资源,如数学精神中的严谨求实、数学史中的家国情怀、数学应用中的责任担当等。

当前,部分初中数学课堂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的倾向,德育渗透多停留在口号式引导,缺乏与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导致德育效果不佳。因此,在五育融合背景下,探索初中数学课堂的德育渗透策略,将德育目标与数学教学目标有机结合,通过科学的教学过程设计实现“以智润德、以德促智”,成为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二、实施策略

在五育融合理念指导下,初中数学课堂的德育渗透需遵循“自然融入、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情境搭建—问题引导—实践探究—评价反馈”四个紧密衔接的过程,将德育元素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接受德育熏陶。

(一)立足教学内容搭建德育情境,奠定渗透基础

在初中数学课堂开篇环节,需结合教学内容特点,搭建蕴含德育元素的教学情境,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自然引出德育主题。情境搭建需避免脱离数学知识的“空泛德育”,而是以数学问题为载体,将德育元素融入情境细节中。例如,在“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学中,可搭建“校园垃圾分类调查”情境:先展示学校垃圾分类现状的图片与初步数据,引导学生发现“部分区域垃圾分类准确率较低”的问题,再提出“如何通过数据收集与整理,分析垃圾分类问题成因”的数学任务。在此过程中,情境不仅包含“数据收集方法”的数学知识目标,还融入了“环保责任”的德育元素——学生在观察现状、明确任务的过程中,会直观感受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初步建立“关注校园环境、承担环保责任”的意识。

再如,在“轴对称图形”教学中,可搭建“传统建筑中的对称之美”情境:展示故宫、苏州园林等传统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建筑中的对称结构,提问“这些建筑的对称设计体现了怎样的数学特征?又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内涵?”。情境中既包含“轴对称图形定义与性质”的数学知识,又融入了“传统文化认同”的德育元素——学生在欣赏传统建筑对称美的过程中,会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

(二)围绕思维过程设计问题链,深化渗透层次

在学生进入数学知识探究阶段时,需围绕思维发展过程设计递进式问题链,通过问题引导推动学生主动思考,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德育认知。问题链设计需兼顾“数学思维训练”与“德育价值挖掘”,每个问题既指向具体的数学知识点,又隐含德育引导方向。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中,结合“扶贫助农”主题设计问题链:第一问“某村种植的苹果每亩产量为 800 公斤,通过技术改良后每亩产量提高 20% ,改良后每亩产量是多少?”(基础运算问题,训练方程思维);第二问“改良后苹果售价为每公斤 5 元,某电商平台帮助该村销售苹果,第一周售出总产量的 30% ,销售额为多少?”(应用问题,关联经济计算);第三问“若该村通过电商销售实现每亩增收 1200 元,全村共 120 亩果园,每年可增收多少元?这些增收能为村民生活带来哪些改变?”(拓展问题,引导价值思考)。

问题链从“产量计算”到“销售额核算”,再到“增收影响分析”,逐步从数学知识应用过渡到德育价值探究——学生在解决前两问时,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方法;在解决第三问时,会主动思考“数学计算与村民生活的关联”,意识到“数学工具可助力扶贫工作”,进而产生“用知识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

(三)结合实践任务组织探究活动,强化渗透实效

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巩固应用阶段,需结合教学目标设计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将数学知识与德育认知转化为实践行为,强化德育渗透实效。实践探究活动需突出“数学实践性”与“德育体验性”的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既提升数学应用能力,又获得德育体验。例如,在“图形的镶嵌”教学中,组织“校园文化墙镶嵌设计”实践活动:将学生分为小组,要求结合数学中“镶嵌的条件(内角和为 360 )”,设计兼具美观性与文化性的镶嵌图案,同时需在图案中融入“校训”“校园精神”等元素。

(四)依托多元评价反馈渗透效果,优化渗透路径

德育渗透的有效性需通过科学的评价反馈来检验,同时评价过程本身也可成为德育渗透的延伸环节。在初中数学课堂的评价反馈阶段,需构建“知识掌握 + 德育表现”的多元评价体系,通过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的设计,既反馈学生数学学习效果,又肯定学生的德育表现,同时根据反馈结果优化后续德育渗透路径。评价内容上,除常规的“数学知识正确率”“解题思路清晰度”等指标外,增加“合作参与度”“责任意识体现”“文化认同表现”等德育指标。例如,在小组实践活动评价中,不仅评价“数学成果的准确性”,还评价“小组合作中是否主动承担任务”“是否关注实践成果的社会价值(如环保、节约等)”“是否体现对传统文化或校园文化的认同”。

三、结语

五育融合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的德育渗透,并非将德育与数学教学简单叠加,而是通过“情境搭建—问题引导—实践探究—评价反馈”的连贯过程,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未来,初中数学课堂的德育渗透还需进一步结合学生认知特点、教学内容更新持续优化,不断挖掘数学知识中的德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让五育融合真正落地课堂,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少年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宇恒。五育融合视角下初中数学德育渗透的实践研究 [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24(5):31-34.

[2] 李茗轩。初中数学课堂中德育元素的挖掘与应用策略 [J]. 数学教学通讯,2024(8):28-31.

[3] 王泽宇。基于五育融合的初中数学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J]. 基础教育参考,2024(3):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