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韵随情动,刚柔并济:扬琴于戏曲伴奏中的情感表达艺术探微

作者

文慧

呼和浩特市乌兰牧骑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一、 丝竹和鸣中的“点”睛之笔

在中国丰富多彩的戏曲艺术宝库中,音乐是其灵魂与血脉。而伴奏乐队,则是支撑唱腔、渲染情境、推动戏剧张力的核心力量。扬琴,这件源自西域、扎根中土并高度本土化的击弦乐器,以其清亮圆润、颗粒性强、和声丰富的特点,在京剧、粤剧、越剧、吕剧、评剧、川剧等的伴奏乐队中占据重要席位,常与京胡、二胡、琵琶、三弦等乐器密切配合,形成独特的音响织体。相较于拉弦乐器的绵延线条与吹管乐器的嘹亮穿透,扬琴以其独特的“点”状音响,在戏曲音乐的宏大画卷中,常扮演着“点”染氛围、“点”化情绪、“点”明节奏的关键角色,是情感表达中不可或缺的“点”睛之笔。

二、 扬琴情感表达的多元路径

扬琴在戏曲伴奏中情感张力的营造,高度依赖于演奏者精湛的技艺及其对剧情的深刻理解。其情感表达的丰富性主要通过以下核心技法得以实现。

轮音是扬琴最具表现力的技法之一。通过琴竹在单音或和弦上的快速、均匀、密集的交替击弦,产生连绵不绝、如泣如诉或心潮澎湃的音响效果。在表现人物内心深沉的哀伤如生离死别、缠绵的思念、激烈的内心冲突或宏大的叙事场景时,轮音以其特有的持续性和张力,极大地延展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为唱腔或场景注入强烈的感染力。

颤竹是在击弦后快速抖动琴竹,使余音产生规则的波动,模拟人声的“颤音”,常用于表达柔美、哀婉、含蓄或略带紧张的情绪,尤其在旦角细腻的唱腔伴奏中运用广泛。

滑抹吟揉借鉴中国其他弹拨乐器和拉弦乐器的韵味处理方式。通过手指在琴弦上的压弦滑动即滑音、改变弦的张力即揉弦或琴竹的抹弦、拨弦,产生音高的细微变化和特殊的音色效果如模拟哭声、叹息声。这些技法极大地增强了扬琴音乐的歌唱性和语气感,使其能够惟妙惟肖地模仿人声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精准刻画人物的情态和内心波澜。例如一个短促的下滑音可能表现叹息或无奈,一个悠长的上滑音可能表现期待或呼唤。

扬琴宽广的音域和丰富的音色变化为情感表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音区清脆明亮,常表现欢快、活泼、紧张或尖锐的情绪;中音区圆润柔和,是叙事和抒情的主要区域;低音区浑厚深沉,多用于表现悲壮、凝重、沉思或营造阴郁氛围。从极弱(pp)到极强(ff)的力度控制,能够细腻地表现情感从隐忍克制到激烈爆发的全过程。强奏常表现愤怒、抗争、激昂 , 弱奏则表现私语、哀伤、神秘。 通过击弦位置、琴竹材质与硬度、以及是否使用止音器制音等,可以获得丰富多变的音色,为不同的戏剧情境和人物性格涂抹上独特的音响色彩。

扬琴在戏曲伴奏中常承担重要的节奏骨架作用,尤其在“板”的掌控上,如京剧的“板鼓”与扬琴的紧密配合。清晰、准确、富有弹性的节奏是戏剧行进的基础。同时,扬琴灵活多变的织体形态即单音旋律、双音、和弦、分解和弦、音型化伴奏等能够有效烘托唱腔、填补乐队空隙、模仿特定音响,如风声、水声,推动音乐情绪的发展,营造紧张、舒缓、跳跃、连贯等不同的戏剧氛围。

三、 扬琴伴奏中的传统美学意蕴

中国传统戏曲讲求“虚实相生”、“计白当黑”。扬琴的“点”状发音本身具有“实”与“虚”的天然属性。优秀的扬琴伴奏者深谙此道,不仅注重音符本身的清晰,更极其重视对余音的控制和韵味的雕琢。通过颤、滑、揉、压等技法对余音进行精微处理,使其产生丰富的变化和表情,营造出“弦外之音”、“韵外之致”的意境。这种对“虚”处、“韵”味的极致追求,正是中国传统音乐“重神韵”、“重意境”审美观的集中体现。

扬琴琴竹的击弦,既有力度、速度、颗粒性的潜质,亦可通过技法展现出连贯、圆润、细腻的特性。在戏曲伴奏中,扬琴需要根据剧情和人物性格的需要,灵活运用刚柔两种特质。为老生、花脸伴奏时,常突出其刚劲有力、棱角分明的一面;为青衣、花旦伴奏时,则侧重其柔美圆润、细腻婉转的一面。更重要的是,刚与柔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在动态中相互转化、相互渗透。如刚中有柔的轮音,柔中带刚的顿音,体现着中国哲学“阴阳和合”、“刚柔相济”的辩证统一思想。

戏曲的核心是“以歌舞演故事”,而音乐的核心功能是“传情”。扬琴伴奏绝非机械的音响陪衬,而是要求演奏者“化身”剧中人,深刻理解剧情、洞悉人物内心,做到“音”与“心”的高度统一,即“音心相映”。扬琴的每一次击弦、每一次揉颤、每一次力度变化,都应是对人物特定情感状态的精准外化和共鸣。其审美价值最终指向的是能否有效地、艺术化地传递情感,打动观众心灵,实现戏曲艺术“移情化人”的终极目标。它要求演奏者不仅是技术高手,更是情感的表达者和戏剧情境的营造者。

四、 结语:传承中的创新与展望

扬琴在戏曲伴奏中的情感表达与审美意蕴,是其历经长期艺术实践积淀而成的宝贵财富。它既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也是戏曲音乐表现力不可或缺的维度。在当代戏曲艺术面临传承与发展双重挑战的背景下,扬琴伴奏艺术同样需要在坚守其核心美学特质的前提下,进行有益的探索:系统总结不同剧种、不同流派、不同名家在扬琴伴奏上的独特技法和艺术处理,形成理论体系。

强化扬琴演奏者作为“伴奏者”的协同意识、服务意识与戏剧意识,使其演奏始终服务于戏剧整体,与唱腔、表演、其他伴奏乐器水乳交融,共同提升戏曲艺术的整体表现力和感染力。

唯有深刻理解并掌握扬琴在戏曲中独特的情感表达语言和深厚的审美根基,并在实践中不断精进与创新,才能使这件“东方钢琴”在戏曲艺术的百花园中持续绽放其动人的光彩,为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民族情感贡献其独特的音乐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次炤 . 《音乐美学基础》. 人民音乐出版社 , 1992.

[2] 张伯瑜.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 2003.

[3] 刘月宁. 《中国扬琴艺术研究》. 人民音乐出版社 , 2012.

(1992.11.05),女,汉族,人,本科,三级演奏员 研究方向:扬琴演奏以及二人台艺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