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祁艳霞 张方洁
1.142623198909135748 2.410825198511150021
引言
农村土地流转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村土地流转的需求日益增加。合理有序的土地流转能够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各地也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的土地流转模式,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与此市场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深入研究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现状、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现状
1. 流转规模逐步扩大
近年来,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镇务工经商,导致农村土地撂荒现象增多。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各地政府积极引导和推动土地流转。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 具体年份 ],全国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已达到 [ 具体面积 ],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 [ 具体比例 ]。流转规模的扩大使得土地逐渐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为农业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条件。一些地区通过土地流转,形成了大规模的种植基地,实现了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和专业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2. 流转形式日益多样化
目前,农村土地流转形式主要包括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转包是指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转给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其他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出租是指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租赁给他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互换是指承包方之间为方便耕种或者各自需要,对属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承包地块进行交换;转让是指承包方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承包方申请和发包方同意,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给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入股是指实行家庭承包方式的承包方之间为发展农业经济,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股权,自愿联合从事农业合作生产经营。不同的流转形式适应了不同地区、不同经营主体的需求,为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二、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存在的问题
1. 流转机制不完善
流转机制不完善问题突出。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尚未建立科学合理的定价机制,流转价格主要由双方自行协商确定,缺乏统一、透明的评估标准和指导体系。农民由于对土地市场价值认知不足,在谈判中常处于弱势地位,导致流转价格普遍偏低,难以真实反映土地的经济潜能与资源价值。同时,土地流转市场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信息传递渠道不畅,区域间缺乏统一高效的信息发布与交易平台,制约了供需有效对接。中介服务组织发展滞后,专业化的土地评估、法律咨询、风险评估等服务机构严重不足,影响了流转效率和市场化水平。此外,流转合同管理存在薄弱环节,部分合同内容不规范、条款模糊、权利义务界定不清,埋下潜在纠纷隐患,进一步影响土地流转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2. 农民权益保障不足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收益权保障仍显薄弱,权益受损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地方在推动土地流转过程中,缺乏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机制,未充分征求农民意见,甚至存在行政干预下的“代签”“强签”行为,严重侵犯了农民的自主决策权。部分农民因对土地流转政策理解不足、法律意识淡薄,在流转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难以有效维护自身利益。此外,土地流转收益分配机制不健全,农民所获租金偏低且缺乏动态调整机制,未能充分体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财产价值。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承租企业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资金链断裂、管理不善等原因,出现拖欠租金甚至违约弃耕的情况,进一步加剧了农民经济损失。与此同时,土地流转后相应的就业扶持和社会保障政策配套不足,导致部分失地农民既失去土地保障,又难以融入非农就业体
系,面临生计风险与社会稳定隐患。
三、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展的对策
1. 完善流转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流转价格定价机制是完善流转机制的关键环节。政府应组织农业农村、自然资源、发展改革等相关部门,结合土地质量等级、区位优势、基础设施配套、农业产业规划及市场需求等多重因素,开展系统性评估,制定符合本地实际、动态调整的土地流转指导价格体系。鼓励和支持具备资质的专业土地评估机构依法依规参与流转价格评估工作,提升价格形成的透明度与公信力,为流转双方提供客观、公正、科学的参考依据。同时,要加快构建覆盖县乡、联动城乡的土地流转市场服务体系,建设统一规范的信息发布和交易平台,实现土地流转信息实时共享、公开透明,推动供需高效匹配。积极培育和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引导其在评估、法律咨询、纠纷调解等方面发挥专业作用,提高土地流转的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合同管理,制定涵盖流转方式、用途约定、价格调整机制、违约责任等内容的标准合同范本,强化合同履约监管,建立健全合同备案制度和纠纷调处机制,切实保障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土地流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2. 加强农民权益保障
加强农民权益保障是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应充分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收益权,确保其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土地流转前,应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政策内容和操作程序,提升农民对流转机制的认知水平,增强其决策能力。在流转过程中,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严禁任何形式的强制流转行为,切实维护农民的自主选择权。同时,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收益分配机制,科学合理地确定农民在流转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确保其获得稳定且可持续的土地财产性收入。进一步加强对土地流转费用支付情况的监督管理,探索建立由第三方托管的风险保障金制度,有效防范企业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拖欠租金等风险。此外,应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趋势,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其非农就业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从根本上缓解因失地带来的就业与生活压力,实现土地流转与农民利益的协调发展。
结论
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当前市场在流转规模和形式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存在着流转机制不完善、农民权益保障不足等问题。通过完善流转机制、加强农民权益保障等对策的实施,能够有效解决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不断探索创新土地流转模式,以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农村经济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李晴 .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现状及完善对策 [J]. 农业经济 ,2023,(04):94-96.
[2] 魏浩冉 , 陆冬梅 , 陈明 , 等 . 我国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 [J]. 乡村科技 ,2021,12(02):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