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利水电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温控防裂技术优化

作者

杨扬

身份证号:2112241991021083

引言

在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大体积混凝土的广泛应用为工程结构的整体性与稳定性提供了坚实基础。然而,由于其体积大、浇筑厚、散热慢等特点,极易在水化热作用下产生较大的温度梯度和温度应力,进而引发裂缝,严重影响工程安全性和耐久性。特别是在闸坝、厂房基础、泄洪洞及引水结构中,大体积混凝土不仅承载着重要的结构功能,还需长期经受水流冲刷与环境侵蚀,因而对其温控与防裂要求尤为严格。当前工程中虽已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温控防裂体系,如冷却管控温、分层分块施工、掺加矿物外加剂、保温养护等措施,但仍存在控制精度不足、应力评估偏差、施工管理难度大等问题,亟需在理论与实践层面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因此,本文结合典型工程实践与最新技术成果,从热力耦合理论出发,系统分析温控防裂机制,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对策,并探讨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提升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质量、延长使用寿命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

一、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机理及控制要点

大体积混凝土在浇筑后由于水泥水化反应会迅速释放大量热量,内部温度迅速升高,但由于其传热效率低,导致内部与外部之间形成明显的温度梯度。当冷却过程中表面率先降温收缩而内部温度仍维持在高位状态时,内部混凝土产生约束拉应力,若应力超过材料抗拉极限,即会引发温度裂缝。此外,大体积混凝土裂缝还可能受基础变形、混凝土收缩、施工荷载扰动、环境温差变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通常此类裂缝一旦形成,不仅难以修复,还会成为水渗透的路径,进而加剧钢筋锈蚀与冻融破坏。因此,要有效控制裂缝发生,需从源头入手控制水化热释放总量、降低温升速率、缩小温度梯度,同时提高混凝土本体抗拉性能,降低约束刚度,合理安排施工进度与养护措施,实现温度应力与材料强度的动态平衡。此外,针对不同结构部位的应力集中区,也需通过结构优化设计、钢筋布置加强等手段提高裂缝抵抗能力。裂缝控制的关键不仅在于单一技术的应用,更在于多种措施之间的协调配合、系统集成与动态调整。

二、原材料选择与混凝土配合比优化对温控防裂的影响

优化大体积混凝土的温控防裂性能首先需从材料层面入手。通过合理选择水泥品种、矿物掺合料、骨料粒径与级配、水胶比等参数,可有效控制混凝土水化热总量与温度应力的发展速度。水泥选择方面,低水化热水泥或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具有缓释热量的优点,可减缓早期升温速率;矿物掺合料如粉煤灰、矿渣粉、硅灰等的加入可降低水泥用量,延长水化反应时间,减少单位体积内的热量释放,并提升混凝土后期强度与密实性。在骨料选择方面,天然碎石因比热容高、导热系数大,有利于热量均匀传导,减少内部温度梯度;级配合理的连续粒径骨料有助于减少孔隙率,提高结构整体性。水胶比与胶凝材料总量的控制则关系到混凝土的整体收缩变形趋势。配合比设计中,应通过试验手段测定水化热曲线、温升曲线、线性收缩率与抗裂性能参数,结合实际浇筑环境进行反复试配。值得强调的是,随着外加剂技术的发展,新型高效缓释型减水剂、膨胀剂、早强剂等也在大体积混凝土中逐渐应用,成为提高工作性能与控制温度开裂的有效辅助手段。综合优化材料配比,不仅能有效控制水化热,还能提升混凝土结构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

三、施工技术与分层分块浇筑策略的协同应用

在施工组织管理中,合理的分层分块浇筑策略对控制混凝土温度应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优化分块尺寸、浇筑顺序与冷缝处理方式,可有效减小混凝土浇筑体积,控制单次热量积累,降低内部升温速率,从而缓解温度应力集中现象。常见施工策略包括阶梯式分层、交错式分块、跳仓法浇筑等,不同方法适用于不同结构类型与施工场地条件。为实现分层施工后各层混凝土之间的有效结合,需在接口处采取清理、凿毛、湿润等处理措施,并控制下层混凝土表面温差不超过规定阈值,防止冷缝形成。其次,在浇筑过程中应实时监测混凝土温度变化,合理设置冷却水管系统与循环冷却策略。内部预埋冷却水管在混凝土浇筑前进行设计布置,结合流量调节与换热控制系统可实现智能控温,防止出现局部过热或降温过快现象。在施工期间还需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管理,保持其表面湿润,避免因表干内热引发收缩裂缝。覆盖养护材料可采用麻袋、棉被、喷淋装置等,特殊部位也可考虑利用保温棉、发泡板等保温材料控制表面降温速率,延长混凝土内外温差的形成时间,实现裂缝风险最小化。

四、温度监测与裂缝控制系统的智能化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与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大体积混凝土温控防裂已逐步迈入智能化监测与控制阶段。传统的温度采集方式依赖人工点位测量,数据时效性与空间连续性不足,而无线传感器网络、光纤温度测量、热电偶多点布设等新型技术的应用,使得施工现场温度变化情况可实现实时、精准监控。基于监测数据,工程技术人员可运用热力耦合分析软件,建立混凝土浇筑体的热传导模型与温度应力场分布图,提前预测裂缝风险高发区域,为控温措施部署与施工安排提供决策支持。同时,智能控制系统还可联动水冷管流量控制器与表面保温设备,依据实测温度变化自动调节控温策略,实现全过程动态调控。对于关键结构部位,系统可设置温度预警机制,一旦超过设定阈值即发出提示或自动调整冷却方案,提升施工安全保障能力。

五、典型水利水电工程实践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

以某大型抽水蓄能电站为例,该工程地下厂房基础采用大体积C35 混凝土,总体浇筑体积超过 15 万立方米。为控制水化热所致的温度裂缝,项目部在施工过程中全面推行温控防裂综合优化策略:首先在混凝土配合比中掺入 30% 矿渣粉及 10% 粉煤灰,降低水化热总量;其次采用阶梯分层跳仓式施工方式,配合分区冷却水管布置及自动控温系统,有效控制内部温度不超过 65C ,表面与中心温差始终控制在 25℃以内;施工完成后表面加盖三层保温麻袋并洒水养护21 天。

结论

水利水电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因其特殊热力特性易产生温度裂缝,给结构安全带来隐患。本文通过对温度裂缝成因机制的分析,提出从材料配比优化、施工组织管理、智能监测控制等多个方面系统推进温控防裂技术优化策略。实践表明,采用系统集成、智能调控、分区管理等方式能显著提升温控效果,减少裂缝发生,保障工程质量。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材料科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推动减热材料与智能控制装备的发展,为建设安全、绿色、高效的水利水电工程提供更加坚实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于洪才 , 边振华 . 桩筏基础筏板大体积混凝土温控防裂措施研究 [J].交通科技 ,2002,(04):6-9.

[2] 刘家彬 , 郭正兴 , 韦世国 , 等 . 润扬长江大桥南锚碇超大体积混凝土温控技术 [J]. 建筑技术 ,2003,(01):41-43.

[3] 郑睿 . 混凝土材料对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影响及控制措施 [J]. 长江职工大学学报 ,2003,(02):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