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乐理念下小学有效开展劳动教育的策略
黄郁梅
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兴城中心小学
一、引言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颁布与实施,进一步明确了小学劳动教育的课程性质、核心素养及内容要求,将劳动教育正式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凸显了国家对小学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寓教于乐理念强调“教育”与“乐趣”的有机融合,以生动有趣的形式承载教育目标,契合小学生具象思维为主、好奇心强、喜爱游戏与探索的身心发展特点。将寓教于乐理念融入小学劳动教育,既能破解传统劳动教育“枯燥乏味”的痛点,又能让学生在愉悦的体验中感知劳动价值、习得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
二、以“趣味化 + 生活化”为核心,构建分层劳动内容体系
劳动内容是劳动教育的基础,只有立足学生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才能让劳动教育真正“接地气、有生气”。教师需以“趣味化+ 生活化”为双引擎,构建学段衔接、梯度递进的劳动内容体系,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愿,让学生在内容选择中增强参与感。对于低年级学生,其认知以具象思维为主,劳动内容应聚焦“自我服务劳动”,并与日常起居紧密结合。教师可设计“我的生活小能手”系列游戏化任务,如“系鞋带闯关赛”——用彩色鞋带和卡通鞋模搭建闯关赛道,教师示范基础系法后,让学生自主尝试不同系法,并以“最快完成者”“创意系法王”等称号激励学生;再如“玩具分类大作战”,教师提供带有动物、交通工具等图案的分类收纳盒,引导学生根据玩具类型自主分类,在游戏中掌握整理技能。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责任意识,劳动内容可拓展至“家庭 + 校园劳动”,注重生活场景的深度联结。教师可围绕“校园小主人”“家庭小管家”两大主题设计实践内容,例如在校园中开展“植物认养计划”,教师划分班级种植区、提供种植工具和种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认养植物,制定种植计划,并通过绘画、文字记录植物生长日记;在家庭中布置“餐桌服务岗”任务,教师通过家校群向家长推送“摆餐具技巧”“擦桌子步骤”等微视频,引导学生每天负责餐前餐具摆放、餐后桌面清洁,家长拍摄学生劳动视频反馈至班级群,教师定期评选“星级服务小管家”。高年级学生思维能力和社会认知进一步发展,劳动内容需融入“社会服务 + 简单生产劳动”,凸显实践性与探究性。教师可搭建“社会劳动实践项目库”,提供“社区垃圾分类宣传”“传统手工作品制作”等选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题、制定方案,如选择“社区垃圾分类宣传”的小组,需自主设计宣传海报、编写朗朗上口的垃圾分类儿歌,在教师的指导下走进社区向居民讲解分类知识;选择“传统手工作品制作”的小组,邀请民间艺人进校园指导,学生自主尝试剪纸、编织等技艺,完成的作品用于班级义卖或捐赠,在劳动中体会创造价值与服务社会的意义。
三、以“互动性 + 体验感”为关键,创新趣味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是激活劳动教育活力的关键,教师需要突破“教师示范+ 学生模仿”的传统模式,以“互动性 + 体验感”为抓手,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深度体验中提升劳动能力。游戏化教学法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教师结合劳动目标设计规则明确、富有挑战的游戏,引导学生在“玩中学”。例如在“劳动技能大闯关”活动中,教师设置“叠衣服接力”“整理书包竞速”“垃圾分类投掷”等关卡,每个关卡明确技能要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赛,教师担任“裁判”和“指导者”,在学生闯关过程中及时纠正不当操作,鼓励小组内成员相互帮助。游戏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分享闯关心得,如“如何快速整理书包才能不遗漏物品”,让学生在互动竞争中巩固劳动技能。情境化教学法能增强劳动的真实感,教师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劳动情境,引导学生代入角色、完成任务。例如开展“模拟超市购物”情境教学,教师将教室布置成超市场景,设置“商品区”“收银台”“整理区”等岗位,学生分别扮演“收银员”“导购员”“理货员”,“理货员”需负责将商品按类别整齐摆放,“导购员”要向“顾客”介绍商品特点,“收银员”需完成简单的计价与找零。在情境中,教师不直接干预学生行为,而是观察学生的表现,当出现“商品摆放混乱”“计价错误”等问题时,引导学生自主讨论解决方法,如“理货员如何快速区分不同种类的零食”,让学生在角色互动中理解劳动分工与协作的重要性。项目式学习法能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需将劳动任务转化为完整项目,引导学生在项目实施中主动思考、协作探究。亲子协作教学法能实现家校共育,教师设计亲子劳动任务,引导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互动交流。例如推出“周末亲子劳动任务包”,包含“一起包饺子”“家庭收纳大挑战”等任务,教师提供任务指导手册,要求家长担任“伙伴”而非“主导者”,与孩子分工合作,并拍摄劳动过程视频或照片。周一回到学校,教师组织“亲子劳动分享会”,让学生讲述与家长合作的趣事、分享劳动成果,教师对优秀亲子劳动案例进行展示与点评,既增强了劳动的趣味性,又强化了家校教育合力。
四、以“多元化 + 常态化”为原则,拓展劳动实践场景
校园是劳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打造“沉浸式”劳动空间,让劳动融入校园日常。教师在校园内开辟“劳动实践区”,如种植园、手工工坊、图书整理角等,每个区域制定“自主管理公约”,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轮流负责管理。例如种植园由各班级承包,学生自主选举“种植小组长”,制定种植计划,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播种、浇水、施肥,教师定期巡查并提供技术指导,当作物成熟时,组织学生进行采摘、分享,如将收获的蔬菜制作成“班级爱心沙拉”;手工工坊内配备剪刀、彩纸、黏土等工具,学生在午休或课后服务时间自主创作,教师设置“作品展示墙”,展示学生的手工成果并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创作经验。家庭是劳动教育的延伸场域,教师有效联动家长构建“生活化”劳动体系,推动劳动习惯养成。具体而言,家长制定“家庭劳动积分制”,教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设计“劳动清单”,家长每天记录学生的劳动完成情况并给予积分,积分可兑换“家庭小特权”。
五、结语
综上,寓教于乐理念为小学劳动教育注入了活力,其有效实施需紧扣“学生主体、教师引导”核心。通过构建“趣味化 + 生活化”的分层劳动内容体系,可让劳动教育贴合学生成长规律;创新“互动性+ 体验感”的趣味教学形式,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内生动力;拓展“多元化 + 常态化”的劳动实践场景,能实现劳动教育从课堂到生活的延伸。
参考文献
[1] 杜艳玲 . “劳育”润心提升素养——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班主任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 [J]. 吉林教育 ,2023,(27):10-12.
[2] 陈秋凤 . 从“做中学”到“创中悟”:陶行知教育思想下小学劳动教学的实践重构——以四年级《缝鞋套》教学为例 [J]. 生活教育 ,2025,(24):94-97.
[3] 彭海漩 , 陈月莲 . 以劳育人以行塑魂——小学班主任落实劳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J]. 生活教育 ,2025,(24):103-105.
[4] 黄木莲 . 农村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方式探究——以贵港市港北区庆丰镇覃山小学“13232”劳动教育模式为例[J]. 广西教育,2023,(28):12-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