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雷延芳

湖北省荆门市钟祥市冷水镇铜钱小学

学生数学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培育,是其在探析知识内容、挖掘基本逻辑、实现知识内化过程中的最终目标。生活化教学可营造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借助生活中的事物作为参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理解难度与学习压力。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思维去观察世界、解决问题,进而逐步形成数学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具体表现为能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一、锚定生活原型,“具象化”导入

锚定生活原型来构建导入场景,能够有效消除数学知识的抽象特性,助力学生迅速建立起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生活原型内所蕴含的数学元素,是学生认知的起始点。借助具象化的呈现方式,能够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熟悉的思维支撑,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进而为课堂学习奠定情感和认知方面的基础。

鉴于此,教师应当深度挖掘生活里的数学原型,挑选出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生活场景,把数学概念转变为可观察、可感知的生活现象,通过情境描述、实物展示等途径进行具象展示。如此一来,便在小学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保证导入场景既贴近生活实际,又能精准指向数学本质。

二、创设生活任务,搭建“问题链”

创设生活任务并构建 “问题链”,有助于让数学探究具备明确的现实导向,推动学生的思维由表层认知迈向深层分析。生活任务为探究赋予了真实意义,而问题链则引领思维逐步深入。学生在解决连环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基于此,教师应当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具有梯次性的生活任务。这些任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问题难度需由浅入深,引导学生从感知问题逐步深入到分析问题本质,使探究过程成为培育素养的有效途径。

以“小数乘整数”为例,教师可以创设“校园文具采购”这一生

活任务,并搭建阶梯式问题链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生活中,购买

文具、计算总价的场景是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将小数乘法知识融

入这一真实的采购情境中,能够让抽象的计算规则转变为可感知的生

活需求。在教学过程里,教师可设计梯次任务:首先,以“班级购买

3 本单价 2.5 元的笔记本”作为基础问题,引出“如何计算总价”这一

核心疑问,从而激活学生对整数乘法已有的认知。随后抛出问题链:

“用加法计算 2.5+2.5+2.5 与用乘法 2.5×3 有什么关系?”“把 2.5 元

转化为 25 角计算后,为什么结果要除以 10 ?”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222

中理解算理。接着,提高任务难度:“采购 10 支单价 1.8 元的铅笔,怎样计算更为简便?” 通过 “为什么小数乘 10 只需要移动小数点”的追问,让学生在解决“批量采购计划”这一生活问题时,发现小数乘整数与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三、延伸生活场域,拓展“社会化”培育空间

拓展生活场域是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关键延伸,能够促使数学学习突破课堂界限,融入社会生活之中。这一举措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他们在真实的社会场景里感受到数学的工具性价值,培育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素养,同时强化对数学与社会关联性的认知。基于此,教师应当积极构建课堂与社会的沟通桥梁,挖掘社区、公共设施等生活场域中的数学元素。通过设计主题式探究任务,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现象里的数学逻辑,让数学学习自然地融入学生的社会化成长进程。

以“折线统计图”为例,生活中社区的气温变化、垃圾分类数据等社会现象,均蕴含着折线统计图的应用价值。将这些真实场景作为学习场域,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统计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工具性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搭建 “社区数据观察员” 主题探究平台,引领学生走进社区收集真实数据。比如,分组记录一周内社区快递点每日的派件量,跟踪小区绿化区的气温变化,或者统计周边超市不同时段的人流量。通过实地走访、数据记录等社会化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据收集与整理” 转变为具体的社会观察行为。在数据可视化阶段,引导学生思考 “怎样用折线图展现社区问题?”“从变化趋势中能为社区管理提出哪些建议?” 让学生在分析数据、绘制图表的过程中,理解折线统计图对社会现象的解读功能。

综上所述,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意义重大。它不仅可以借助趣味十足的生活场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助力学生切实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与数学应用能力。此外,把生活化场景融入数学课堂,同样有助于提高数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增强其对综合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提升数学课堂的效率与质量。

参考文献

[1] 郭轶财 .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施策略探究[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4,(36):98-101.

[2] 钱亚波 . 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思考[J]. 数学之友 ,2024,(24):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