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与干预策略研究

作者

杨琦

兰州新区新康学校 730300

一、引言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期,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受地域、文化等因素影响,心理健康问题更具复杂性。开展心理健康问题识别与干预研究,对保障其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二、实施策略

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与干预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多环节协同推进,针对农村少数民族初中生的特点,制定以下策略。

(一)搭建多维信息采集网络

构建由教师、家长、学生同伴组成的立体信息收集网络。教师层面,要求各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填写《课堂行为观察记录表》,除关注学生学习状态、课堂参与度、情绪波动等常规表现外,特别留意少数民族学生因文化差异可能产生的特殊行为,如在涉及文化习俗的教学内容讨论中,观察学生是否表现出过度沉默或抵触情绪。每月组织一次教师例会,分享交流观察到的学生异常情况。课后,教师主动与学生开展 “课间十分钟谈心” 活动,以轻松的氛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捕捉学生言语间透露的心理信息。

设计涵盖学习压力、家庭关系、同伴交往等内容的匿名问卷,问卷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加入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如用民族特色图案装饰问卷。每学期初、中、末各发放一次,收集学生自我反馈。家长方面,每学期召开两次家长会,会上开展 “心理健康教育小课堂”,通过案例讲解指导家长关注孩子生活细节,如睡眠质量、饮食变化、日常言语,并发放《家庭行为观察手册》,让家长详细记录孩子在家中的异常行为。同时,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家访,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环境,建立家校沟通微信群,方便家长随时反馈情况。

鼓励学生互相监督,建立班级互助小组,每组推选一名 “心理小委员”,经过简单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后,负责观察同伴情况。当发现同伴出现沉默寡言、回避集体活动、频繁哭泣等行为时,及时向教师报告。

(二)建立动态评估分级机制

成立由心理教师、班主任、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评估小组,依据采集的信息,采用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特点的专业心理评估量表,如在量表中加入对民族身份认同、文化适应等相关维度的评估。评估过程中,充分结合少数民族文化背景,例如在分析学生情绪问题时,考虑其民族传统节日、宗教信仰等因素可能产生的影响。

将评估结果划分为一般关注、重点关注、紧急干预三个等级。对于一般关注的学生,每周由班主任进行一次简短的沟通交流,持续观察其行为变化;重点关注学生,安排心理教师进行每周一次、每次 45分钟的一对一访谈,运用倾听、共情等专业技巧,深入了解问题根源,同时记录访谈内容,形成个性化的心理分析报告。紧急干预等级的学生,立即启动危机干预流程,第一时间联系专业心理机构介入,学校安排专人 24 小时陪伴,确保学生安全。定期(每月一次)对评估等级进行更新,根据学生最新情况调整关注级别,确保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三)开展分层分类干预行动

针对不同评估等级的学生实施精准分层干预。对一般关注学生,每月开展一次心理健康主题班会,主题围绕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积极心理品质展开,如通过讲述民族英雄故事,培养学生的坚韧品质。每学期组织两次团体辅导活动,设计具有民族特色的团队合作游戏,如民族传统体育竞赛、民族歌舞编排等,在活动中增强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设立 “心灵信箱”,学生可以匿名写信倾诉烦恼,心理教师定期回复解答。

对于重点关注学生,由心理教师联合班主任、家长共同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心理教师进行每周一次的定期心理辅导,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沙盘游戏治疗等专业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情绪调节方法、改善人际关系。辅导过程中,充分考虑少数民族文化对学生认知和行为的影响,如运用民族谚语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同时,每月与家长进行一次深入沟通,通过家访、线上会议等形式,指导家庭教育方式,提供适合少数民族家庭的亲子互动建议。

对于紧急干预等级学生,在专业机构介入的基础上,学校提供全方位的持续关怀。安排心理教师、班主任和同学组成陪伴小组,24 小时轮流陪伴,帮助其度过危机期。邀请民族文化传承人到学校,通过民族传统艺术表演、文化讲座等形式,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帮助学生从民族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

(四)完善长效跟踪反馈体系

建立全面的心理健康跟踪反馈机制,对接受干预的学生进行定期回访。心理教师通过面谈、电话、线上沟通等多种方式,每月至少与学生进行一次交流,了解学生心理状态的改善情况。对于面谈交流,选择在学校的心理活动室进行,布置温馨舒适的环境,准备少数民族特色的小点心,营造轻松氛围。同时,每学期对学生进行一次专业的心理复测,根据结果及时调整干预策略。

组织家长培训,每学期开展两次线下培训课程和一次线上培训讲座,邀请心理健康专家和民族教育专家授课,提高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培训内容包括少数民族学生心理特点、亲子沟通技巧等,培训后发放学习资料和测试题,检验家长学习效果。鼓励家长通过家校沟通平台反馈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分享学生的进步和遇到的问题。

每学期末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全面总结,分析干预效果,形成详细的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各等级学生数量变化、干预措施实施情况、典型案例分析等。将报告提交学校领导班子和相关教育部门,为后续工作提供参考。同时,加强与周边学校、社区的合作,每学期组织一次校际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交流会,与社区联合开展少数民族文化心理健康活动,整合资源,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形成长效保障机制。

三、结语

农村少数民族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与干预,是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系统实施上述策略,构建全方位心理健康保障体系,助力学生在健康心理状态下茁壮成长,为民族地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雨薇。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J]. 教育探索,2023(3):45-49.

[2] 林晓燕。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模式构建 [J]. 民族教育研究,2022(4):78-83.

[3] 周思源。九年一贯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实践探索 [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4(2):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