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让生活材料“走进”幼儿园创意美术

作者

彭颖

四川省邻水县观音桥镇中心幼儿园 638503

一、利用自然资源,培养幼儿美术创造力

(一)运用静物资源,培养美术创新能力

自然界中的静物资源具有很高的观赏性,能够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如地上掉落的树枝、花瓣都可以作为幼儿创作的素材。一天午后,孩子们在户外活动,一些孩子产生了想法:“地上的树枝好多,咱们用它进行创作吧!”一个孩子将地上的树枝捡起来,并将其放到花瓶里,树枝向外散开,其中一个细心的孩子指出:“这束花好奇怪,怎么没有花朵?”孩子们突发奇想,想要自己制作花瓣,他们将地上掉落的花瓣捡起来,用线或者胶带将其固定在树枝上。还有一些孩子用剪刀在卡纸上裁剪,制作一个个花瓣,最后粘贴在树枝上,使之成为一束花。孩子们用欣赏的目光观察这束花,沉浸在创作的海洋中。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可引导幼儿深入不同的环境观察,从中汲取更多的创作灵感。如观察并收集自然界中的奇形怪状的石头,在此基础上制作创意印章。也可收集自然界中的松针或者掉落的树叶和花瓣,借助这些材料制作创意拼贴画,感受创作的快乐。当然,幼儿也可根据自己的想象力绘制组合式庭廊,逐步提升自身的创作能力。

(二)妙用活物资源,提升美术创造能力

借助自然界中的活物资源能够激发幼儿的创作积极性,使幼儿感知生活艺术的同时进行美术创作。以“快乐的鱼”这一活动为例,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给幼儿播放不同种类的鱼,激发幼儿的创作积极性。在此基础上,也可将实物带到课堂,让幼儿观察这些鱼的形状、大小、颜色,同时还要细致地描述鱼身上的花纹,如波浪纹、锯齿线得力,为之后线描奠定基础。为了更好地表现鱼的活动,刻画鲜活的形象,教师可让幼儿观察并记录鱼儿的活动状态,如嘴角上翘、两条鱼儿头碰头、尾连尾等,便于幼儿更好地绘制自己想象中的鱼。此外,教师也可鼓励幼儿想象鱼儿的生活情境,在此基础上绘制鱼儿的背景材料,如水草、礁石等,使幼儿的作品更具表现力。通过观察活物,结合幼儿自身的生活经验构想鱼儿的生活蓝图,这种情况下也能进一步提升幼儿的美术创造能力,使幼儿创作出更新颖、更个性的美术作品。

二、巧用废旧物品,强化美术应用能力

(一)用废旧物品设计益智区活动,启发幼儿思维

在益智区,小组成员可利用旧纸盒、旧纸杯等,制作城堡、汽车等玩具,以此来锻炼幼儿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当然,也可引入特定的主题,如“伞”,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创作。在此基础上也可设计问题链启发幼儿的思维,如:“孩子们,你们能正确描述伞的形状吗?”“你们知道伞由哪几个部分构成吗?”“你们摸过伞吗?它的结构有什么特征?”通过思考这些问题,孩子们能够对伞的结构有更进一步认识,如伞面材料要柔软一些,伞骨架材料要坚硬一些。梳理伞的制作的要点后,可启发幼儿寻找伞的制作材料。制作过程中,部分幼儿指出可用废旧塑料袋作为伞面材料,将其裁剪成一个圆,部分幼儿运用废旧细铁丝作为伞骨架材料。在孩子们的合作下,一把伞制成了,通过上述活动的安排能够提升幼儿的合作意识,同时也能激活幼儿的思维,强化幼儿的美术应用能力,对于幼儿环保意识的提升也重要帮助。

(二)用废旧物品设计美工区活动,强化美术应用128

在美工区,小组成员可发挥想象力,利用泡沫、竹签、报纸、调料瓶等材料制作手工艺品,进而提升他们的美术应用能力。当然,教师也可给幼儿投放不同的材料,如形状、大小、颜色、材质各不相同的纽扣、绳子、粗细程度不同的吸管、不同颜色的印泥、白纸等。活动过程中,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创作不同的美术作品,实现废物物品的再利用。如一个幼儿用绳子将不同纽扣串联起来,加上几片树叶的装饰,制作成美丽的项链,这也激发了其他幼儿的创作兴趣。另一个幼儿借助白纸进行创作,用双面胶将不同纽扣粘贴到白纸上,形成一只只漂亮的蝴蝶,还有的孩子用废旧的吸管进行创作。上述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合作共赢、互帮互助等团队意识,也能使学生将美术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从而更好地践行“知行合一”。

三、活用节日资源,提升美术表达能力

(一)在妇女节开展绘画活动,表达感恩之情

例如,在“三八”妇女节庆祝过程中,教师可采用问题导学法,引导幼儿初步认知妇女节,为之后的绘画创作奠定知识基础,如:“谁能告诉老师今天是什么节日?你们爱自己的妈妈、姥姥和奶奶吗?你们可以借助所学的美术知识为自己的妈妈、奶奶画一幅自画像吗?”在此基础上,有的幼儿画了穿着碎花裙子、卷头发的妈妈;有的幼儿绘制穿着牛仔裤、粉色上衣以及短头发的妈妈;有点幼儿画了脸上长满皱纹、头发花白以及拄着拐杖的奶奶……其次,教师还要客观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要求每位学生描述绘制的人物的特征,进而评选出优秀的绘画,并且给予语言鼓励或者小红花等物质奖励。这样一来,既有利于提升幼儿的表达能力,又能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此外,引导幼儿绘制母亲及其他家人的图片能够激发幼儿的感恩之情,感受家人的爱,让爱永驻心间。

(二)在中秋节开展月饼制作活动,感受节日风采

不同阶段的幼儿认知能力不同,为进一步提升幼儿的美术表达能力,还可依据幼儿的年龄段设计不同的美术教育活动。以中秋节为例,针对小班幼儿,教师可鼓励幼儿和家长协同寻找与中秋节有关的美术作品,可给幼儿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制作月饼,如兔子和南瓜等多种形状的月饼、也可在月饼上绘制嫦娥的图片等,逐步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针对中班和大班的幼儿,教师可让他们利用多种材料,绘制蕴含月亮、家庭庆祝团圆、玉兔等元素的作品,进而提升其美术表达能力,表达自己的美好祝福的同时增强自身的学习体验。

结语

综上,基于生活材料运用的幼儿园创意美术教学丰富的美术教学内容,同时也能彰显美术的育人智慧,实际教学中,要挖掘生活中的美术材料,引导幼儿探索与创作,培养幼儿的美术想象能力,全面提升幼儿的创作体验,助力创意美术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袁雪琴 . 运用生活化材料优化幼儿美术活动分析 [J].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16):153-155.

[2] 俞秀菊 . 生活化材料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优化与应用 [J]. 基础教育论坛,2023(1):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