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视域下中学历史史料实证素养的落地策略
陈治昌
莆田第二十四中学 351142
一、引言
史料实证素养作为中学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包括学生能够根据历史研究需要,搜集不同类型的史料;对史料的真实性、可信度进行辨析,区分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的差异;运用史料对历史问题进行论证,形成合理的历史解释。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史料教学碎片化、学生对史料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缺乏系统运用史料解决问题能力等现象。整本书阅读以其系统性、完整性的特点,能够为学生提供连贯的历史语境与丰富的史料资源,帮助学生在长期阅读与深度思考中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逐步掌握史料实证的方法与技巧。因此,立足整本书阅读视域,探索中学历史史料实证素养的落地策略,对推动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实施策略
(一)精选适配整本书籍,奠定史料基础
在整本书阅读视域下,挑选适配的书籍是开展史料实证教学的首要环节,直接决定了史料教学的质量与方向。教师在选书过程中,需综合考虑三个核心因素:一是契合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确保书籍内容与教材知识点、核心素养目标相呼应,避免脱离教学实际;二是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书籍的语言难度、史料复杂度应与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阅读能力相匹配,既要避免过于浅显导致学生缺乏探究空间,也要防止过于艰深影响学生阅读兴趣;三是具备丰富的史料价值,书籍需包含多样类型的史料,如原始文献摘录、历史评论、数据图表等,且历史脉络清晰,能够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史料分析素材。
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便是典型的适配书籍。该书以汉、唐、宋、明、清五个重要朝代为研究对象,从政府组织、考试选举、赋税制度、兵役制度四个维度,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
(二)设计多元探究活动,激发史料探究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参与史料探究的内在动力,而多元探究活动则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深度参与的有效载体。教师应围绕整本书的核心内容与关键史料,设计具有层次性、实践性、开放性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挖掘史料、运用史料,感受史料实证的乐趣与价值。
以《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教学为例,教师可设计“三省六部制运作机制与历史影响”的主题探究活动,具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分组分工,将学生分为“职能解析组”“权力制衡组”“历史影响组”三个小组,每组明确探究任务,如“职能解析组”需从书中搜集关于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及六部职能的史料,“权力制衡组”重点寻找体现三省之间相互牵制、配合的史料,“历史影响组”则搜集三省六部制对唐朝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相关内容;第二阶段为史料拓展与整理,鼓励学生在书中史料的基础上,通过学校图书馆、数字历史资源平台等渠道,补充其他唐代史料,如《资治通鉴》中关于三省运作的记载、唐代官员的日记片段等,并对搜集到的史料进行分类整理,剔除与主题无关或可信度较低的内容。
(三)深度引导史料分析,提升实证思维能力
当学生积累一定数量的史料后,教师需通过精准的问题引导与方法指导,帮助学生突破史料分析的浅层化问题,学会从史料来源、时代背景、内容细节等维度进行深度分析,提升实证思维的严谨性与逻辑性。
在阅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汉朝察举制”相关章节时,教师可围绕“察举制的演变与政治社会影响”设计递进式问题链,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分析。首先提出基础问题:“书中提到汉朝察举制的主要科目有哪些?不同科目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什么?”让学生从书中直接提取史料,如“孝廉科注重品德修养,秀才科强调才能学识”,初步掌握察举制的基本内容;接着提出进阶问题:“书中记载察举制在汉武帝时期与东汉后期的选拔流程有何不同?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对比书中不同章节的史料,如汉武帝时期“由地方官员推荐,中央考核后任命”,东汉后期“地方豪强势力干预推荐过程,出现‘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现象”,并结合汉朝政治格局的变化(如中央集权强弱、豪强势力发展)分析变化原因。
(四)开展多维评价反馈,巩固史料实证成果
多维评价反馈是检验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发展水平、巩固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能够帮助学生明确自身优势与不足,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实现史料实证素养的持续提升。教师需构建“教师评价 + 学生自评 + 同伴互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从多个维度设定评价指标,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与指导性。
以学生探究“明朝内阁制度”的成果评价为例,首先明确评价内容与指标,包括史料搜集(史料类型的丰富性、与主题的相关性)、史料辨析(对史料真实性的判断、一手与二手史料的区分)、史料运用(史料与观点的契合度、论证的逻辑性)、成果呈现(形式的创新性、表达的准确性)四个维度,每个维度设定“优秀”“良好”“合格”“待改进”四个等级及具体评价标准。
三、结语
整本书阅读视域下中学历史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系统性、渐进性的过程,从长远来看,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能够培养学生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为其今后参与社会生活、开展历史研究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为中学历史教师提供了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路径,推动中学历史教学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的深度转型,实现历史教育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 林晓峰。历史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32):59-61.
[2] 苏悦。史料实证素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培养路径[J]. 教学与管理,2024(28):88-90.
[3] 陈宇。基于整本书阅读的中学历史深度教学研究 [J]. 课程教学研究,2024(10):78-82.
注 : 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2024 年度开放课题“指向深度学习的中学历史阅读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KCB2024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