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信息技术融合下初中化学课堂互动模式创新与效果分析

作者

郭奋海

金昌市第七中学 737100

引言

互动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有效的互动是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传统的初中化学课堂互动多局限于师生间的问答与讨论,形式单一,且难以覆盖全体学生,尤其对于微观、抽象、危险的化学概念与实验,互动深度与效果常受限。当前,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全新视角与强大工具。云计算、大数据、虚拟仿真、智能终端等技术的引入,为创设丰富、生动、安全的化学学习环境,构建多层次、高参与度的课堂互动模式创造了条件。本研究旨在系统探讨信息技术如何赋能初中化学课堂互动模式的创新,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为优化课堂教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供实践依据。

一、信息技术融合下初中化学课堂互动模式的主要创新形式

(一)基于智慧课堂环境的实时交互模式

智慧课堂作为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典型形态,依托智能终端、无线网络、交互平台及云计算,实现教学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与反馈,极大提升了课堂互动的效率与覆盖范围。教师可通过互动系统随时发起选择、判断、填空等类型的随堂测验,学生借助平板或应答器即时作答。系统自动生成统计结果,以可视化形式呈现正确率与选项分布,使教师迅速掌握学情,精准调整教学进度,重点讲解错误率较高的题目,实现以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该模式确保全员参与,避免传统提问的局限性,同时“抢答”、“随机选人”、“弹幕互动”等功能有效增强课堂趣味性与紧张感,促进学生持续专注和积极思考。

(二)依托虚拟仿真技术的沉浸式互动模式

针对初中化学中微观抽象、高风险的教学内容,虚拟仿真(VR/AR)技术构建出高度沉浸、安全可控的互动环境。学生可通过设备“进入”虚拟化学世界,直观观察分子运动、电解过程,或安全完成危险性实验操作。此类互动超越传统问答,体现为学生与虚拟环境的深度交互:自主调控变量、观察现象并即时接收系统反馈。这一“做中学”模式在激发探究兴趣、化解认知难点的同时,显著促进对化学本质的理解。此外,虚拟环境中呈现的现象与数据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协作研讨提供了真实、丰富的素材,推动互动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利用在线平台拓展的延展性互动模式

信息技术突破课堂时空限制,构建起贯穿课前、课中、课后的连续性互动模式。教师借助学习管理平台或社交工具,在课前发布微课、预习任务和前置测试,通过讨论区搜集学生疑问,精准定位教学难点。课后则推送分层作业、拓展资源及在线测评,系统支持自动批改与学情分析,减轻教师负担,实现个性化辅导。学生可随时发起求助,与教师或同学在线交流,获得持续的学习支持。这一模式拓展了互动的广度与深度,保障学习连贯性,满足差异需求,有效延伸和巩固课堂教学实效。

二、信息技术融合创新互动模式的应用效果分析

(一)显著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与认知效果

新型互动模式的应用显著改善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认知成效。多样化的互动方式,如游戏化抢答、虚拟实验操作及在线研讨,有效激发了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内在学习动机,推动其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实时反馈机制使学生能够即时了解自身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清晰的学习状态呈现不仅增强了自我认知,也激发出积极的竞争意识和求知动力。尤为重要的是,虚拟仿真等信息技术将微观现象宏观化、抽象概念可视化、复杂过程具象化,大幅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助力他们构建准确的化学表象与深层理解。在突破如微观反应机制和化工流程等教学难点方面,此类互动模式的效果远优于传统讲授方式,显著促进了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与空间想象能力的提升。

(二)有力促进教师教学精准性与决策科学化

信息技术支持的互动模式为教师教学带来根本性变革,推动其从依赖经验转向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借助课堂实时反馈系统,教师能够通过数据看板迅速识别全班及个体的知识薄弱点,动态调整教学进度与内容,实施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补救,极大提高课堂效率。在线平台所记录的课前预习、课后作业及历次测评数据,为教师提供覆盖教学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依据,使其能够科学评估教学效果、持续优化教学设计。基于数据的学情分析帮助教师实施更精准的个性化学习干预,真正落实因材施教,实现教学决策从“经验型”向“科学化”的转型。

三、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一)切忌技术形式化,坚持服务教学目标本质

实践中易出现为用技术而用技术、互动与目标脱节的问题,如过度炫酷的动画分散注意,或设计缺乏思维价值的简单互动题。应对策略是坚守“技术服务教学”原则。教师需首先明确教学重难点和目标,再思考哪些环节可借助信息技术提升互动实效,选择最适切的工具和策略,确保每一项技术应用都切实服务于解决教学问题和达成教学目标,杜绝脱离本质的“技术表演”。

(二)规避情感交流弱化,促进技术与人文深度融合

技术互动虽高效,却可能削弱师生情感交流,屏幕和机器或替代言语鼓励与眼神肯定。教师过度关注设备和数据,易减少个别指导和深入对话。因此,须明确技术不能替代人文关怀。应在技术互动中更注重情感连接,例如在学生虚拟操作时走近指导,对数据反馈不佳者给予面谈鼓励,以人格魅力和情感投入滋养学生,构建既有技术效率又有教育温度的现代课堂。

(三)加强教师培训与资源建设,保障融合应用常态化

新型互动模式依赖教师信息素养和优质数字资源。目前部分教师技术能力不足、理念滞后,且初中化学优质虚拟实验、动画等资源仍匮乏不均。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系统培训,既教技术操作,更重TPACK 融合设计理念传授;同时加大投入建设体系化、高质量、易共享的化学数字资源库,建立推广机制,减负增能,推动互动创新从“展示课”真正走向“常态课”。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入为初中化学课堂互动模式的创新开辟了广阔天地。基于智慧课堂的实时交互、依托虚拟仿真的沉浸式体验以及利用在线平台的延展性沟通,共同构建了多层次、高效率、强参与的新型互动范式。这些模式在实践中展现出激发学习兴趣、促进精准教学、优化课堂氛围的显著效果,对提升初中化学教学质量与学生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要真正发挥其效能,必须始终坚持教学为本、育人为魂的原则,规避技术应用中的形式化与情感淡化风险,并通过加强教师培训和资源建设为其提供持续保障。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初中化学课堂互动模式必将迎来更多创新与突破。

参考文献

[1] 杨淑彬.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J].中国新通信 ,2019,21(10):212.

[2]杜琴.科技点亮化学梦:现代信息技术如何让初中化学课堂“活”起来 [J]. 科学之友 ,2025,(07):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