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艺术院校网络育人的协同创新机制与实践路径
米思雨 李华 资赵修茗
西安音乐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1
引言:新媒体技术驱动下的艺术教育范式转型
在 5G、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渗透下,网络空间已然成为重塑教育生态的核心场域。第 5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24 年底,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 11.2 亿,其中 18-24 岁青年群体占比超 35%。这一趋势深刻改变了艺术院校学生的认知习惯与价值建构方式,也使得传统思政教育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如何突破时空限制,将音乐、舞蹈等艺术专业特色与网络空间的价值引领深度融合,实现育人效能的提升,成为艺术院校亟待探索的关键命题。
面对这一时代课题,艺术院校亟需构建契合新媒体传播规律的育人机制。通过整合技术优势、专业特色与育人目标,探索“平台搭建 - 内容创新 - 实践赋能”的协同路径,不仅能有效回应媒介环境变革带来的挑战,更能为新时代艺术人才培养提供创新范式,助力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同频共振。
1 现实需求:新媒体时代艺术院校网络育人的紧迫学生媒介使用习惯的深刻变革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第 5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明确指出,18 - 24 岁群体短视频日均使用时长已超过 2.5 小时 [1]。年轻一代对短视频媒介的深度依赖,源于 Z 世代成长于数字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碎片化、可视化的信息传播形式契合其注意力分散、追求高效接收信息的特点。传统课堂教学与线下宣传模式因缺乏互动性与趣味性,难以在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而新媒体平台凭借短视频、直播等多元形式,正重塑学生的信息获取习惯与认知方式 。
1.2 音乐艺术传播的内在要求
音乐表演的即时性与现场性 受限于时空维度,单次演出的受众规模与传播范围存在天然瓶颈。相 ,通过实时直播、碎片化传播、多终端分发等技术手段,打破 可以通过短视频平台进行全程直播,使全球观众在同一时间 5 分钟的短视频,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二次传播,实现长尾效应。 触 泛的受众群体,还能通过评论、弹幕等互动功能,构建起跨越地域的虚 形成即时反馈与情感共鸣
以 " 大河之魂 " 巡演项目为例,团队创新采用 " 线下演出 + 线上传播 " 的融合模式,每场演出结束后 48 小时内,便在抖音、视频号等平台发布精心制作的 3 分钟快剪视频,通过凝练舞台高光时刻、艺术创作花絮与观众反响画面,形成视觉冲击与情感共振。这些短视频不仅展示了交响乐与民族音乐融合的独特魅力,更通过话题标签、平台推荐算法实现裂变传播,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突破 10 万次,累计触达超 50 万人次,有效扩大了巡演的艺术影响力与文化辐射范围。
1.3 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政策导向
教育部《高等学校数字思政教育体系建设指南》明确提出,需推动思政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艺术院校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需发挥专业优势,将红色音乐资源、传统文化与新媒体传播结合。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将思政教育与音乐专业教育相结合,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红色旋律中的党史”等特色思政教育活动。
2 实践路径:网络育人的协同创新机
2.1 构建全媒体平台矩阵,拓展育人空间
紧扣新媒体传播规律, “内容为王、融合创新”为理念,打造具有艺术院校特色的网络育人体系。在内容创作上,深挖 新媒体平台推出“红色旋律中的党史”系列项目,将《黄河大合唱》等经典进 乐背后的历史故事与精神内涵,实现艺术审美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同时, 会、 大师课、艺术展演等活动,既展现专业教育成果,又传递艺 各类新媒体平台特性,采用差异化运营思路:通过图文、长视 术 文化故事,夯实思想引领阵地;以短视频、直播、话题互动等青 传播声量,形成“严肃内容通俗化表达、专业知识趣味化传播”的模式。
2.2 深耕音乐特色内容创作,强化价值引领
2.1.1 红色音乐主题传播:构建思政与艺术协同育人新范
以红色音乐为核心载体,深度践行网络育人协同创新机制,构建“跨学科 + 跨媒介”融合体系。新媒体中心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音乐院系, 艺术创作、数字传播等多领域资源,形成“理论研究—艺术创作—媒体传播”的全链条协同模式 运用现代音乐技术对经典红色曲目进行创新改编,通过数字化音效处理、多模态融合 将传统 元素与数字音频技术相结合,在保留精神内核的同时提升作品时代感;在传播层面, 的互动特性,搭建“红色音乐云展厅”,通过弹幕讨论、话题共创、虚拟打卡等形式,引导受众在音乐审美中深化价值认同。
2.1.2 校园艺术活动全媒体宣传:创新“教—学—传”协同育人生态
以校园艺术活动为纽带,构建“师生共创、多维传播、全域育人”的网络育人闭环。通过打破部门壁垒,形成“专业教师指导 + 学生团队实践 + 技术平台支持”的协作模式,将艺术教育、新闻传播、信息技术等学科优势深度融合。在传播策略上,采用“全周期运营 + 全媒体矩阵”模式,运用大数据分析精准定位受众需求,整合多平台直播、多视角切换、实时弹幕、线上投票等功能,构建沉浸式观演体验,后期通过智能剪辑、深度评论、数据可视化分析等二次创作,延伸内容价值。同时,将宣传实践纳入实践教学体系,设立“新媒体中心”,让学生在策划、拍摄、剪辑、运营等全流程中提升媒介素养与专业能力。
2.1.3 民族音乐传承与推广:探索传统文化育人新路径
聚焦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构建“保护—创新—传播”三位一体的协同机制。在内容创新上,运用虚拟仿真、AI 编曲等前沿技术,对传统音乐进行现代化演绎,打造兼具文化底蕴与时代特色的音乐作品;在传播层面,通过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打破传统文化传播的时空限制与理解壁垒。
2.3 搭建学生实践赋能体系,推动知行合一
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采用“阶梯式进阶”模式:初期通过培训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摄影摄像、视频剪辑、文案撰写、平台运营等基础技能;中期依托校园艺术活动宣传、主题内容创作等项目,引导学生参与选题策划、脚本设计、多平台分发等全流程实践;后期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性创作,尝试运用短视频矩阵等新媒体技术手段,提升内容传播效能。在此过程中,建立“动态反馈 - 持续优化”机制,通过数据分析工具监测作品传播效果,结合师生研讨、同行评议等方式,帮助学生总结传播规律,提升网络内容创作与运营能力。
为深化协同育人成效,新媒体中心着力构建“三位一体”支持系统:一是资源协同,整合校内教学资源库、校外优质案例与行业前沿资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与技术指导;二是平台协同,打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校园直播频道等传播渠道,扩大学生实践成果的辐射范围;三是评价协同,建立包含过程性评价(参与度、协作能力)、成果性评价(传播数据、作品质量)、反思性评价(实践报告、经验总结)的多元考核体系,并将优秀案例纳入课程教学资源,反哺理论教学,形成“实践—反馈—教学—再实践”的闭环育人模式。通过强化实践与理论的双向赋能、学生与教师的协同共创、校园与网络空间的有机联动,切实推动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标落地,为网络育人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
3 育人成效与经验总结
3.1 学生综合素养显著提升
通过深度参与网络育人实践项目,学生实现了“专业技能、媒介素养、思政水平”的多维成长,形成协同创新的育人闭环。在专业技能层面,学生通过策划红色音乐主题短视频、制作校园艺术活动宣传内容等实践,系统掌握了从内容策划、拍摄剪辑到平台运营的全流程新媒体技术;在媒介素养方面,学生通过分析传播数据、优化内容策略,培养了数据驱动的创作思维和精准触达受众的能力。尤为突出的是,参与红色音乐主题传播的学生通过深入挖掘经典曲目的历史背景、改编红色旋律,不仅提升了艺术创作能力,更在沉浸式学习中深化了对党史知识的理解,将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内化为创作动力,实现了艺术实践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此外,跨学科团队协作模式促使学生突破专业壁垒,培养了沟通协调与项目管理能力,为复合型人才成长奠定基础。
3.2 学校文化影响力持续扩大
依托网络育人实践,构建起“内容精品化、传播矩阵化、影响长效化”的文化传播体系,显著提升了学校的社会知名度与文化辐射力。新媒体平台通过持续输出校园艺术活动报道、红色音乐作品展演等优质内容,实现粉丝总量增长 280%,用户群体覆盖全国高校师生、音乐爱好者及社会公众。系列红色音乐主题作品通过“学习强国”等平台专题推送,累计播放量突破 50 万次;校园艺术活动的图文报道、短视频集锦等内容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相关话题多次登上同城热搜榜。
3.3 育人协同机制深化完善
网络育人实践推动党委宣传部与校内各部门形成高效协同机制。党委宣传部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单位,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育人共同体,在红色音乐创作、校园活动宣传等项目中实现跨部门协作。同时,通过实践项目搭建师生互动桥梁,教师参与内容审核与创作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反馈传播需求与技术难点,促进教学与宣传工作的双向优化。此外,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标准化工作流程、内容质量评估体系等成果,为后续网络育人项目的规范化开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有效提升了学校网络育人工作的系统性与实效性。
4 结论:新媒体时代艺术院校网络育人的创新范式
4.1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审美教育、媒介素养教育和 实践 理论为指导 将音 新媒体技术深度融合,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术的审美价值与新媒体传播的技术优势有机结合, 路径。对于媒介素养教育,参照《新媒体 学生对信息的甄别、创作与传播能力,能 生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需 网络育人的专业性,也为音乐艺术在新媒体 实践成果总结会,促进不同学科理论的交叉融合,为网络 向的正确性与创新性。
4.2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以实践项目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力,坚持“学生主导、教师指导”原则,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在项目实施中,打破传统“教师主导、学生执行”的单向模式,鼓励学生自主组建团队、策划选题、执行创作,在实践中培养问题解决能力与创新思维。例如,在新媒体内容创作中,学生从用户视角出发,结合自身兴趣与网络流行文化,设计符合年轻群体审美的互动形式(如弹幕互动、话题挑战),提升内容传播力。同时,通过建立“实践—反思—改进”机制,引导学生在项目复盘过程中总结经验,强化自主学习与自我提升能力,真正实现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创造”的转变。此外,设立学生创意孵化通道,对具有潜力的创意项目给予资源倾斜,营造包容试错、鼓励创新的实践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与创新潜能。
4.3 强化平台协同效应
根据不同新媒体平台特性和受众群 准定位 形成全媒体传播合力,扩大育人覆盖面和实效性。在传播策略上, 针对微 结合抖音、快手的短视频传播优势,发布校园艺术 文化科普系列动画。同时,通过“内容矩阵 话题联 党史 #),实现内容的跨平台流转与裂变传播。此外 风格与发布节奏,形成“精准触达—有效互动 在此基础上,探索平台间的功能互补,例如将短视频 引流—沉淀—转化”的完整传播链条,提升育人内容的传播深度与持久影响力
4.4 注重内容精品化建设
无论是红色音乐主题作品, 还是校园艺 无 活动宣传内容, 都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严把质量关,关注社会热点和学 风险评估”机制,确保作品既符合主流价值导 术骨干和学生团队的多元智慧,通过多轮打磨提升作品品质 史影像结合,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融合;校园活动宣 感染力。同时,建立内容质量动态评估体系,通过传播 优化创作策略,持续打造兼具社会影响力与育人价值的精 定期开展优秀作品评选与案例分享,形成“以评促建、以优带全 内容质量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5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4.
[2] 王芳 .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创新策略 [J]. 新闻传播 ,2023(12):87 - 89.
本文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项课题《新媒体时代艺术院校网络育人理论与实践路径探析》( 项目编号 :XYSZ2024YB0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