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技术在电力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李景
大埔县梅江蓬辣滩水电站有限公司 广东梅州 514200
在全球能源结构加速转型、数字化浪潮席卷各行业的背景下,电力工程建设作为能源供应体系的关键环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随着“新基建”战略的推进以及“双碳”目标的提出,传统电力工程建设模式因存在信息孤岛、资源配置效率低、安全风险管控不足等问题,已难以适应新时代对电力工程高质量、高效率、绿色化建设的要求。智能化技术融合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具有自动化感知、智能分析决策、精准控制等特性,能够为电力工程建设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将智能化技术深度应用于电力工程建设,不仅有助于优化工程建设流程、提升管理水平,还能推动电力行业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转型发展。因此,研究智能化技术在电力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对提升电力工程建设综合效益、保障能源安全供应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电力工程建设中各类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一)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凭借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算法,能够模拟人类思维和决策过程。在电力工程建设中,其可用于工程设计优化,通过对大量历史设计数据的学习,自动生成多种设计方案,并依据能耗、成本、施工难度等指标进行智能评估与筛选,提升设计的科学性与创新性。在施工安全管理方面,人工智能结合视频监控系统,能够实时识别施工现场人员未佩戴安全帽、违规操作等危险行为,及时发出预警,降低安全事故发生概率。此外,在设备故障诊断中,通过分析设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振动、温度等数据,利用人工智能算法预测设备潜在故障,实现设备的预防性维护 [1]。
(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通过传感器、通信模块等设备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互联互通。在电力工程施工现场,可部署大量传感器对环境参数(温湿度、风速等)、施工设备运行状态、材料质量参数等进行实时采集与传输。例如,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通过在模板内埋设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混凝土内部温度变化,避免因温度过高产生裂缝。同时,物联网技术可实现施工设备的远程监控与管理,管理人员通过云端平台即可掌握设备的位置、运行参数等信息,合理调配设备资源,提高设备利用率。
(三)大数据技术的应用
电力工程建设全周期会产生设计、施工、设备运行等多维度海量数据,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数据价值挖掘提供了全新路径。在经验传承方面,通过深度分析历史工程数据,可建立不同地质特征和气候条件下的施工参数数据库,为新项目提供精准化决策依据。在进度管控环节,借助大数据对比分析实际施工与计划进度的偏差数据,能够快速定位关键制约因素,动态优化施工组织方案。对于设备管理领域,基于运行数据的预测性分析可精准识别设备健康状态,实现预防性维护策略制定,有效降低运维成本并延长设备使用寿命。这种数据驱动的管理模式正推动电力工程建设向精细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
(四)BIM 技术的应用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能够构建三维可视化的建筑信息模型,整合电力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各类信息。在设计阶段,BIM 技术可实现多专业协同设计,提前发现设计冲突与不合理之处,减少设计变更。在施工阶段,通过 BIM 模型进行施工模拟,优化施工顺序与工艺,提高施工效率。同时,BIM 模型还可作为施工质量验收的依据,将实际施工成果与模型进行比对,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在工程运维阶段,BIM 模型可提供设备的详细信息与空间位置,方便运维人员进行设备管理与维护[2]
二、智能化技术在电力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策略
(一)加强技术融合与创新
电力工程建设具有专业跨度大、流程复杂的特点,仅靠单一智能化技术难以实现全流程优化。因此,亟需推动多技术协同创新,打造集成化智能解决方案。具体而言,可通过数据联动机制实现技术融合:将物联网实时采集的现场数据与大数据平台深度结合,为人工智能模型提供训练基础,提升预测精度与决策效率;同时,将 BIM 数字模型与物联网感知层对接,构建可视化智能管理平台,实现工程进度、质量、安全的实时动态监控。此外,应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电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攻关,重点突破技术应用瓶颈,加速创新成果在电力基建领域的转化落地,形成“技术协同 + 产业协同”的双轮驱动模式。
(二)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
电力行业智能化转型亟需构建专业化人才梯队作为核心支撑。为加速人才队伍建设,电力企业需双轨并行推进人才培养与引进战略:一方面,通过定期组织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专项培训,系统提升在职员工的数字化技能水平,强化其智能化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重点引进具备交叉学科背景的高端技术人才,充实企业研发与管理核心团队,增强技术攻关能力。同时,可联合高等院校搭建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平台,通过定制化培养模式定向输送既精通电力工程又掌握智能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行业智能化升级提供持续智力支持。
(三)完善标准与规范体系
当前电力工程智能化建设面临标准缺失的突出问题,各技术系统因缺乏统一规范而存在兼容性不足、数据互通受阻等现实困境。为破解这一难题,行业主管部门亟需加快推进智能化技术全流程标准化建设:重点围绕数据采集格式、通信协议架构、数字模型构建等关键环节制定统一技术标准,打破系统壁垒,实现跨平台数据共享与协同作业。与此同时,应构建智能化技术应用成效评价机制,通过科学指标体系对工程建设中的智能技术应用效果开展动态评估,以标准化引领技术创新,以规范化推动产业升级,最终实现电力工程智能化建设的提质增效与可持续发展。
(四)强化安全保障措施
在电力工程建设全面迈向智能化的进程中,网络安全与数据安全风险正逐步升级。为应对这一挑战,电力企业亟需构建全方位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一方面,通过部署加密算法、防火墙设备及入侵监测系统等技术手段,筑牢智能化系统的安全屏障;另一方面,需制定严密的数据安全管理规范,对工程涉及的敏感信息实施加密存储与安全传输,从源头防范数据外泄风险。同时,建立常态化安全运维机制,定期开展系统漏洞扫描、风险评估及修复工作,确保智能化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为电力工程建设提供坚实可靠的安全保障[3]。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为电力工程建设带来了革命性变革,显著提升了工程建设的效率、质量与安全性,推动了电力行业的智能化转型。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BIM 等技术在电力工程建设各环节的应用,实现了工程建设的智能化管理与精准控制。然而,智能化技术在电力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仍面临技术融合不够深入、专业人才短缺、标准规范不完善等问题。未来,需进一步加强技术融合创新,注重人才培养引进,完善标准规范体系,强化安全保障措施,持续推动智能化技术在电力工程建设中的深度应用与发展,为实现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和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亮 , 鲁尔姣 . 智能化技术在电力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J]. 电工技术 ,2024,(S2):184-186.
[2] 卢华堂, 丁鼎. 智能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自动化应用 ,2024,65(S2):111-113.
[3] 钱东 . 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J]. 电子技术 ,2024,53(11):274-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