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城市高架桥抗震性能提升及减隔震装置优化设计

作者

卢喆

赣州市工程质量管理服务中心 341000

引言

城市高架桥凭借其能够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升交通通行效率的优势,在现代城市交通网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地震作为一种具有巨大破坏力的自然灾害,时刻威胁着高架桥的安全。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多次地震灾害中,高架桥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如桥梁倒塌、桥墩断裂、支座损坏等,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正常运转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深入研究城市高架桥抗震性能提升及减隔震装置优化设计,对于保障城市交通生命线的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高架桥抗震面临的挑战

(一)复杂的地质条件

城市高架桥往往跨越不同的地质区域,部分区域可能存在软土地基、断层破碎带等复杂地质条件。软土地基在地震作用下易产生较大的沉降和不均匀变形,导致桥墩基础失稳;断层破碎带附近的高架桥在地震时可能受到断层错动的直接影响,引发桥梁结构的严重破坏。这些复杂地质条件增加了高架桥抗震设计的难度。

(二)多样化的结构形式

城市高架桥为了适应不同的地形和交通需求,采用了多种结构形式,如简支梁桥、连续梁桥、斜拉桥等。不同结构形式的高架桥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特性和响应规律各不相同,需要针对每种结构形式的特点进行专门的抗震分析和设计,这无疑增加了抗震设计的复杂性。

(三)交通荷载的影响

城市高架桥在正常使用过程中承受着频繁且复杂的交通荷载,包括车辆的动荷载、人群荷载等。交通荷载的长期作用可能导致桥梁结构产生疲劳损伤,降低其抗震性能。同时,在地震发生时,交通荷载与地震荷载的叠加作用,进一步加剧了高架桥的受力状态,使结构更容易发生破坏。

(四)周边环境的限制

城市高架桥通常位于人口密集、建筑物众多的城市区域,周边环境复杂。在进行抗震加固或改造时,需要考虑对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等的影响,施工空间受限,施工难度大,且不能对城市交通造成长时间的严重影响,这给高架桥抗震性能提升带来了诸多限制。

二、城市高架桥抗震性能提升策略

(一)合理的结构选型与设计

在高架桥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场地条件和抗震要求,选择合理的结构形式。对于高地震烈度区,优先采用延性较好的结构体系,如连续梁桥或部分斜拉桥,这些结构在地震时能够通过结构的塑性变形消耗地震能量,减少结构的破坏程度。同时,优化桥梁的平面和立面布置,使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均匀,避免出现明显的薄弱部位,以减少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扭转效应。

(二)增强桥墩的抗震性能

桥墩是高架桥的主要承重构件,也是抗震的关键部位。可以通过增加桥墩的配筋率、采用约束混凝土等方式提高桥墩的延性和承载能力。在桥墩设计中,合理设置塑性铰区,使桥墩在地震时能够在塑性铰区发生可控的塑性变形,耗散地震能量,保护桥墩其他部位不发生严重破坏。此外,采用新型材料,如纤维增强混凝土等,增强桥墩的抗裂性能和耐久性,从而提升其抗震性能。

(三)优化基础设计

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基础形式,如桩基础、沉井基础等。对于软土地基,可采用桩基础并对桩周土体进行加固处理,提高桩基础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在基础设计中,考虑地震作用下地基土的非线性特性,采用合理的地基土 - 基础 - 上部结构相互作用分析方法,准确评估基础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和变形,确保基础能够有效地将地震力传递到地基中,防止基础失稳导致高架桥整体破坏。

(四)抗震加固与改造

对于已建成的高架桥,通过定期检测评估其抗震性能,对存在抗震安全隐患的桥梁进行加固改造。常见的加固方法包括增大截面法、粘贴钢板法、粘贴碳纤维布法等。增大截面法通过增加构件的截面尺寸和配筋,提高构件的承载能力;粘贴钢板法和粘贴碳纤维布法利用钢板或碳纤维布的高强度特性,增强构件的抗弯、抗剪能力。

三、减隔震装置优化设计

(一)减隔震装置的类型及工作原理

目前,常用的减隔震装置主要有橡胶支座、摩擦摆支座、铅芯橡胶支座、黏滞阻尼器等。橡胶支座通过橡胶的弹性变形来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同时提供一定的竖向承载力;摩擦摆支座利用球面的滑动和摆动来延长结构的自振周期,减小地震作用;铅芯橡胶支座结合了橡胶支座的弹性和铅芯的耗能特性,具有较好的隔震和耗能能力;黏滞阻尼器通过黏滞流体的运动产生阻尼力,耗散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振动响应。

(二)减隔震装置优化设计原则

适应性原则:减隔震装置的选型和参数设计应充分考虑高架桥的结构特点、场地条件和地震设防要求,确保装置能够与桥梁结构良好匹配,发挥最佳的减隔震效果。

安全性原则:减隔震装置应具备足够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在正常使用荷载和地震荷载作用下不发生失效,保障高架桥的安全。同时,装置的设计应考虑地震后能够进行检修和更换,便于维护和管理。

经济性原则:在满足抗震性能要求的前提下,优化减隔震装置的设计方案,降低装置的成本和安装维护费用,提高经济效益。

(三)减隔震装置优化设计方法

多目标优化设计:建立以结构地震响应(如位移、加速度、内力等)最小化、减隔震装置成本最小化、装置使用寿命最大化等为目标的多目标优化模型。采用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等智能优化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到减隔震装置的最优设计参数。

参数敏感性分析:通过有限元分析等方法,研究减隔震装置的各项参数(如橡胶支座的刚度、摩擦摆支座的摩擦系数、黏滞阻尼器的阻尼系数等)对高架桥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根据分析结果,确定对结构抗震性能影响较大的关键参数,在优化设计中重点对这些参数进行调整和优化。

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根据高架桥在不同地震水准(小震、中震、大震)下的性能目标,如结构的容许位移、容许内力等,对减隔震装置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通过不断调整装置参数,使高架桥在不同地震水准下均能满足相应的性能要求,实现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目标。

四、结论

城市高架桥抗震性能提升及减隔震装置优化设计是保障城市交通生命线安全的关键。面对当前高架桥抗震面临的复杂地质条件、多样化结构形式、交通荷载影响和周边环境限制等挑战,通过合理的结构选型与设计、增强桥墩抗震性能、优化基础设计以及抗震加固与改造等策略,可以有效提升高架桥的抗震性能。同时,对减隔震装置进行优化设计,遵循适应性、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采用多目标优化设计、参数敏感性分析和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能够提高减隔震装置的减隔震效果,确保高架桥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稳定运行。未来,随着地震工程学和材料科学等学科的不断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更加先进、有效的抗震技术和减隔震装置,为城市高架桥的抗震设计与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贾俊峰,欧进萍,刘明,等 . 新型三维隔震装置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2,34(1):29-34.

[2] 吴启和,牛照,田唯,等. 港珠澳大桥埋置承台与桩波流作用动力响应分析与试验研究 [J]. 中外公路,2014,34(01):121-124.

[3] 杨志坚,韩嘉明,雷岳强,等.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与承台连接节点抗震性能研究 [J]. 工程力学,2019,36(S1):248-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