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在图书编辑工作中的实际应用及挑战
韩双
陕西旅游出版社 陕西省西安市 710061
引言:
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出版业对专业能力和经验技艺有着较高的要求,然而随着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一些传统的编辑技能正面临挑战。AI 在审校、写作、设计等环节展现出了超越人类的效率优势,使得部分编辑岗位面临被替代的风险。同时,AI 也为编辑赋能,人机协同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和内容生产力。在此背景下,深入剖析AI 在编辑工作中的具体应用,探讨人机分工新范式,对于推动出版业转型升级、重塑行业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一、AI 在图书编辑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一)智能审校,提高编校效率和质量
在智能审校系统的加持下,编辑可以从繁琐的校对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高附加值的工作中,如内容策划、写作指导等。针对智能审校系统存在语境理解能力有限的问题,编辑在使用时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在提交稿件时对审校系统进行必要的“引导”,如标注出文章的关键信息、体裁特点、行文风格等,帮助系统更好地理解语境。第二,对于系统无法准确判断的疑难问题,编辑可归纳总结错误类型,并与技术人员沟通,完善算法和知识库。第三,在系统审校完成后,编辑还需认真复核,特别是涉及专业术语、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内容,以人工审核为主,系统审校为辅,确保校对质量[1]。
(二)辅助内容创作,提高策划和写作效率
基于海量数据挖掘的智能选题策划系统是编辑进行市场调研、项目评估的得力助手。编辑在使用时应注意:第一,将系统生成的选题策划方案作为参考,结合自身的专业判断和经验进行取舍,避免过度依赖数据而忽视了选题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内涵。第二,在系统推荐的选题方向基础上,编辑还需深入市场一线,通过与作者、读者、行业专家的交流访谈,获取更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进一步验证选题的可行性。第三,对于系统筛选出的热点选题,编辑要审慎评估其生命周期,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选题,避免同质化、过度饱和。在 AI 写作助手的辅助下,编辑可以更高效地完成图书的宣传推广材料撰写。但编辑在参考 AI 生成的文案时,一要确保核心信息(如图书内容梗概、作者背景等)准确无误,二要对文案的语言风格、整体逻辑进行人工优化润色,使其更契合图书定位和读者口味,三要赋予文案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温度,弥补 AI 在创造性和情感表达方面的不足。
(三)智能生成有声书,拓展数字出版形式
有声书智能制作平台为图书内容的全媒体化传播开辟了高效便捷的渠道。编辑在运用该技术时,首先要精心挑选适合“声播”的优质内容,如文学小说、非虚构、儿童读物等,这些读物通常具有更强的可听性和代入感。其次,编辑在智能配音的过程中要关注音频的情感表达,可通过多轮试听,微调AI 主播的语速、停顿、语气,使其更贴近图书的情感基调,营造出丰富、立体的听觉体验。再者,编辑还可利用 AI 配音的优势,将图书的阅读难度与受众人群进行匹配,比如选择标准播音腔为专业读物配音,选择方言口音为地域文学配音,选择儿童音色为童书配音等,满足不同读者群体的接受习惯[2]。
二、AI 在图书编辑工作中应用的挑战与应对
(一)AI 理解语义语境的局限性
AI 在理解语义语境方面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对隐喻、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不足,对方言俚语、文化典故等的理解能力有限。这可能导致 AI 在内容审核和写作辅助等场景中产生误判或偏差。比如,AI 可能将一些无伤大雅的俏皮话、幽默讽刺的段子误判为低俗、违规内容而过滤掉,或者在辅助写作时生成一些与上下文逻辑不符、语义空洞的句子。对此,编辑在使用 AI 工具时要充分认识到其局限性,在关键环节保持人工把关,通过人机结合来弥补 AI 系统理解能力的不足。一方面,编辑要向 AI 系统提供更多背景知识和上下文信息,引导其做出更准确的分析判断。另一方面,编辑要对 AI 生成的内容进行必要的审核和校订,剔除其中与语境不符的成分。从行业发展来看,未来需要投入更多的研发力量,通过优化算法、丰富训练数据、创新机器学习范式等途径,不断提升 AI 的语义理解能力,使其向人类智能靠拢。
(二)AI 情感表达能力欠缺
相较于理性思维和逻辑分析,AI 在情感表达和情绪感知方面还比较欠缺。以智能写作和 AI 配音为例,目前 AI 生成的文字在抒情言志、情感渲染等方面还不够细腻传神,而 AI 合成的语音在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抑扬顿挫等情感色彩时也不够自然动听,难以给人以强烈的代入感和情感冲击。这与 AI 对人类复杂情感认知的局限性有关。情感表达能力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 AI 在文学创作、有声阅读等领域的应用效果。为了突破这一瓶颈,一方面,要从技术层面入手,通过算法创新、知识图谱构建、情感标注等手段,提升 AI 对情感语义的理解力,增强其情感分析和情感生成能力。另一方面,还需要从人文视角培养 AI 的情商,比如让 AI 多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学习其中饱含情感的语言表达。此外,在 AI 辅助创作和智能阅读的过程中,编辑和用户也要给予必要的人工干预和情感引导,通过人机交互来弥补AI 在情感表达方面的短板[3]。
(三)版权和内容安全隐患
在 AI 技术的应用中,版权保护和内容安全始终是一对需要重点关注和审慎对待的问题。目前,AI 训练和生成过程中对版权内容的使用还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和伦理约束,存在侵权风险。比如,在智能写作中,AI可能会无意中生成一些与现有作品雷同的内容,触发版权纠纷;在图书选题策划时,AI 爬取的数据中可能含有未经授权的版权信息等。同时,AI生成的内容质量还参差不齐,一些虚假、低俗、诽谤等违规内容可能混入其中,对内容安全构成威胁。对此,出版行业在拥抱 AI 技术的同时,要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的制定,为 AI 模型训练中的数据使用和版权保护提供制度遵循。作为内容把关者,编辑在运用 AI 工具时,也要强化版权意识,严格遵守知识产权相关规定。对于 AI 生成的内容,编辑要坚持从严把关,对可能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要仔细甄别,并通过人工原创、查新等方式降低侵权风险;对于虚假、色情、暴力等违规内容要坚决过滤,决不允许上线发布。
结束语
纵观 AI 在出版业的应用实践,既有喜人的效率提升,也有待优化的性能短板。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图书编辑应当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变革,积极适应角色转型。这种转型不是简单的技能迭代,而是思维方式、工作流程、专业边界的系统性重塑。未来,图书编辑要立足传统出版、融汇数字技术,在把控内容导向、联结创作资源、赋能知识服务等方面彰显专业价值。
参考文献:
[1] 杜康 . 人工智能在图书出版编辑校对工作的应用 [J]. 采写编 ,2025,(05):114-116.
[2] 刘丹 .AI 在图书编辑工作中的应用 [J]. 文化产业 ,2024,(18):4-6.
[3] 张珺楠 . 新媒体技术在图书编辑出版工作中的应用 [J]. 中国传媒科技 ,2022,(06):125-127+131.
作者简介:
韩双,女,汉族,陕西蓝田,硕士研究生,出版专业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