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联觉到意象表达:康定斯基作品与范宽山水画中的跨感官体验
胡曦文
杭州师范大学 浙江省杭州市 310002
在艺术史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形式虽然发展路径各异,但在美学追求上却呈现出一定的共性。康定斯基作为西方抒情抽象艺术家,以其对艺术“感官共鸣”的探索,将艺术从视觉形式引向多感官联结的维度。他强调色彩、线条与音乐的关系,提出艺术可以通过“联觉”来唤起观者心灵深处的共鸣。与此同时,范宽的中国传统山水画也以“意象表达”为核心,超越了纯粹的视觉呈现,通过笔墨节奏、气韵和留白传递丰富的感官与情感体验。这种“意象”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人与自然、人与内心的哲学性对话。
尽管康定斯基的作品和范宽的山水画分属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艺术语境,但二者在艺术的跨感官体验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康定斯基以现代主义的抽象手法探索内心的感官共鸣,而范宽的山水画则通过传统哲学观念中的“意象”实现多感官的诗意唤起。本文将通过对康定斯基作品中的联觉性及范宽山水画意象表达的分析,探讨二者在跨感官体验中的共通点,并揭示这种对话在艺术创作中的潜在意义。
1. 康定斯基作品中的联觉性
1.1 康定斯基对联觉性的阐释
康定斯基有关艺术联觉理论核心在于,艺术不应仅仅是一种视觉的表现,而应唤起包括听觉、触觉在内的多重感官共鸣。他将艺术创作视为一场跨感官的“演奏”,艺术家的任务是通过色彩和线条激发观者的内心“音乐”。
康定斯基的抽象画作如《即兴》《构成》等,常被视为“听觉的绘画”,他在这些作品中试图打破视觉的单一维度,让色彩和线条“发声”,形成节奏感与韵律感。对于他来说,每一种色彩都有其对应的情感与声音:黄色是“尖锐的小号”,蓝色是“深沉的大提琴”,红色则像“强烈的鼓点”。
1.2 作品中的跨感官体验分析
1.2.1 色彩元素的音乐性
在康定斯基的观念中,当我们看到颜色时,颜色会对我们产生两种效果:第一种是产生色彩的纯感官的效果,这种感受是浅显的,且感受的延续是短暂的,它不会延绵许久而给人留下长久的印象。第二种效果便是色彩的心理作用,这个效果显现出来的是色彩所具有的心理力量。康定斯基认为一种强烈的精神感受可以通过联想而引发另外一种与联想相适的感受,因为肉体和精神是紧密相连的。他在《艺术中的精神》中提到:“如果直接观看黄色(以任何一种几何形式),黄色就会使人躁动不宁、刺眼和烦乱。……此时,声响的提高就像越来越响的高音喇叭声或是军号发到高尖的声调。”
1.2.2 点、线、面元素的音乐性
康定斯基在作品中还大量运用了点、线、面的构成来与颜色向结合,使画面不再只具备单一的“旋律”而是丰富多彩的“交响乐”。首先是点,在绘画中点的概念是一个基础的面,一个点的外形轮廓和大小是可以改变的。其次是线,康定斯基认为大多数的乐器都具备了线的特点。线的粗细相当于乐器的音高,非常细的线是小提琴、短笛和长笛所有的声音,略粗的线是音色稍低一些的大提琴和单簧管所发出的声音。最后,“面”指的是画面。画面中“上”与“下”的固定关系的变化是构成画面的关键,在这里我将之理解为构图。“总之,我们可以重复说:画面的每一点都是特有的,都有它自己独立的声音和内在的色彩。”同时他指出“联想”是很重要的,只从几何元素的特点进行研究,可以总结出,点具备的特点是静止,线具有张力性,画面是平静的,这些几何元素构成它们自己内在声音的交织。
1.2.3 色彩与点线面结合的交响乐
由前两个小节的论述可以总结出,康定斯基绘画作品中色彩元素和点线面中的元素结合可以呈现出完整的交响乐效果。以《水彩第八号(世界末日)》为例,这幅作品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他在画面中运用了大量的黑色和黄色,这两个颜色在画面中的占比是最高的。康定斯基在书中描述道“黑色发出内在声响一如不含可能性的虚无,一如太阳熄灭后的死了的虚无,一如没有未来和希望的永恒的缄默。用音乐加以表现,黑色就是完全的休止符……这仿佛是人死后、生命终止后肉体的缄默。”这也论证了《水彩第八号(世界末日)》作品名,黑色是死亡的象征,画面中的黑色的运用是画家来营造世界末日的氛围的。大面积的黄色带给人精神的紧张感。画面中线条的运用粗细结合,但大部分都是粗线,在康定斯基的观念中线越粗音色就越低,布局也是极致缠绕的,体现出了世界末日的混乱之感。
2. 中国山水画中的意象与感官体验
2.1 中国山水画的意象哲学
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核心理念是“意象”,即艺术家通过笔墨表现自然景物,并在这种表现中融入主观的情感与哲学思考。南朝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中国山水画的意象并非自然景物的简单复制,而是对自然“道”的内在体悟。通过这一体悟,画作能让观者超越视觉,进入一种“可游、可听、可居”的感官世界。
北宋画家范宽的传世巨作《溪山行旅图》是这一理念的典范之作。这幅作品通过笔墨的厚重与层次感,表现了北方山川的巍峨与苍茫,展现出“可游”的意象体验。画面中,远处群山高耸,近景河流蜿蜒,画家以冷峻而雄浑的笔法,塑造了大自然的壮丽与深沉之美。在范宽的笔下,自然并非简单的风景,而是画家对宇宙秩序与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观者在欣赏《溪山行旅图》时,仿佛可以顺着画中的路径行走于山间,或站在悬崖绝壁之上,感受到一股厚重而浩瀚的气势。这种感受超越了单纯的视觉享受,更是一种精神上的遨游与沉浸。
2.2 山水画的跨感官体验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在构图上极为讲究“虚实相生”“疏密相间”,不仅展现了视觉上的张力与层次,更为观者提供了一种跨感官的体验。画中的群山被雨雾笼罩,山石厚重、林木郁茂,近景的小桥与行人点缀其间,这些元素共同构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山水世界。画家通过细腻的笔墨表现与整体布局,使观者仿佛置身其间,感受到流水的淙淙声、山风的低吟声,甚至山石与树木的触感与湿润。
尤其是画作中的留白处理,更让观者产生丰富的联想。留白不仅为空间提供了呼吸感,更营造了“余音绕梁”般的韵味,使观者在空白处感受到天地的浩渺与静谧。范宽以高超的笔墨技巧,将山水的真实与虚无巧妙结合,让观者的感官超越画作本身,进入一种“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
北宋山水画以“可行、可望、可居、可游”而著称,而《溪山行旅图》无疑完美体现了这种艺术追求。正如古人所言:“观画如听琴,听琴如观画。”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不仅仅是一幅视觉艺术,更是一种能够触发听觉、触觉与想象的综合感官体验。
3. 联觉性与意象表达的跨文化对话
康定斯基的联觉性和中国山水画的意象表达虽然出发点不同,但二者在感官共鸣的追求上具有一致性。康定斯基通过色彩与线条的抽象组合,让观者的视觉、听觉与情感产生共鸣;而中国山水画则通过笔墨韵律与意境留白,引发观者的多感官体验。二者都超越了“再现”层面,而深入到“内在精神性”的表达。
尽管具有共通点,但康定斯基的联觉艺术和中国山水画的意象表达在形式和文化背景上仍有差异。康定斯基受西方哲学与音乐理论的影响,倾向于以科学与理性的方式分析感官共鸣。而中国山水画则更强调直觉与“心”的感受,其意象表达更依赖于传统哲学如道家和禅宗的思维方式。
结论
康定斯基的联觉性艺术与中国山水画的意象表达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展开,但二者在感官体验与精神性追求上的共通性令人深思。通过对色彩、线条与音乐的多感官探索,康定斯基赋予抽象艺术更深的精神内涵;而通过笔墨、留白与气韵的结合,中国山水画创造了一个超越视觉的诗意世界。这种跨文化的艺术对话,不仅深化了我对艺术本质的理解,也为我的油画艺术的创新提供了新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