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施工中超大断面导流洞围岩支护技术优化研究
李世谋
麻城市水利水电工程公司
引言
导流洞是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关键施工通道,其规模随工程需求不断扩大,但大断面条件下围岩稳定性问题凸显。受地质构造、地下水、爆破扰动及施工工艺影响,洞室易发生变形与失稳,若支护措施不足,将严重威胁工程安全与运行稳定。因此,优化超大断面导流洞支护技术已成为保障施工和提升工程质量的迫切需求。本文结合支护技术发展现状与工程实例,分析其技术要点与问题,提出针对性优化路径,为相关工程提供参考。
一、超大断面导流洞围岩特性与稳定性分析
超大断面导流洞的围岩环境复杂多变,具有明显的工程特殊性。其断面跨度大,拱顶及两侧墙体受力极不均衡,当围岩强度不足时容易发生大范围的塑性变形甚至失稳塌方。尤其在节理裂隙发育、软弱夹层分布广泛的条件下,围岩整体性差,掉块与坍塌风险显著增加。同时,地下水的渗透与高水压作用也是影响围岩稳定的重要因素,高压渗流不仅能使岩体松动,还可能引起支护体系失效甚至突水突泥事故。爆破施工带来的扰动亦不可忽视,超大断面开挖中爆破震动范围广、能量集中,若未进行合理控制,极易造成围岩结构强度降低和二次裂隙扩展。通过岩体力学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可知,不同等级围岩对应的支护形式和强度要求差别很大,不能简单套用标准设计。支护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地质构造、荷载特性、施工工艺和扰动效应等多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与动态优化,只有在准确掌握围岩特性的前提下,才能为支护技术优化提供可靠依据,确保大断面洞室施工与运行的长期稳定。
二、现有支护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局限性
在超大断面导流洞的实际施工中,常用的支护技术包括喷射混凝土、系统锚杆、钢架支护以及组合支护体系。喷射混凝土作为初期支护方式,施工便捷且能快速形成围护层,但在渗透性较强的岩体和大断面条件下容易出现开裂、剥落等问题,耐久性明显不足。系统锚杆能够增强岩体整体性,提高承载能力,但在断面跨度大或岩层破碎严重时,锚固效果难以完全达到稳定性要求。钢架支护因刚度较大,在大断面洞室中应用广泛,能够承担较强的外部荷载,但其成本高、施工组织复杂,且在与围岩的协调变形方面存在不足,常常引发二次应力集中。组合支护通过将喷射混凝土、钢架与锚杆联合使用,显著提升了整体稳定性,适应性较强,但仍受制于参数设计经验化、支护标准体系不完善以及动态反馈不足等问题。尤其在超大断面条件下,围岩的力学响应极为复杂,现有支护体系的适应性和可调节性不足,难以满足长期稳定性的需要。因此,现有技术虽有成效,但在科学化、精细化和动态管理方面仍存在明显局限,未来还需通过材料创新与监测技术融合不断改进,以实现更高水平的安全与效率。
三、围岩支护技术的优化思路与方法
针对超大断面导流洞复杂的地质条件和力学特征,支护技术优化应遵循“因地制宜、动态调整、信息驱动”的基本原则。首先,应建立基于超前地质预报的支护设计体系,利用地质雷达、超前钻探和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提前识别不良地质体和潜在风险,为支护形式与参数优化提供数据支撑。其次,应采用信息化施工模式,在开挖过程中布设位移计、应力计和渗压计等多点监测装置,实现对围岩变形与支护受力的实时跟踪监测,并将反馈结果及时应用于设计优化,实现动态调整。第三,应大力推广新型支护材料与施工工艺,如纤维增强混凝土、钢纤维喷射混凝土和高强树脂锚杆等,以增强支护体系的整体强度、韧性和耐久性。除此之外,还应将数值模拟与现场试验相结合,借助FLAC3D、ANSYS 等有限元软件开展多方案比选,结合实测数据对支护参数进行修正和优化,逐步形成适应不同地质环境的技术标准。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可以实现支护体系从经验型设计向科学化、精细化和智能化设计的转变,提高技术适应性与安全性。
四、工程实践案例与应用效果分析
在某大型水电站导流洞施工实践中,面对中风化砂岩夹泥质弱层等复杂地质条件,洞室断面宽度超过 18 米,施工安全风险极高。为应对这一挑战,项目团队采用了“超前预报 + 分级支护 + 信息化监测”的综合技术方案,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措施包括在开挖前进行超前地质钻探和雷达探测,动态更新地质模型,使支护设计能够与实际情况保持一致;在支护实施方面,拱顶采用钢架与喷射混凝土联合支护,两侧墙体布设系统锚杆与钢筋网,并在关键部位增设长锚索,提高整体承载力和稳定性;施工过程中,布设的监测设备实时采集拱顶沉降与侧墙收敛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及时调整支护参数。结果显示,拱顶沉降和侧墙收敛值显著下降,围岩位移均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未发生任何大规模坍塌或渗水事故,不仅提高了施工安全性,还有效缩短了工期并降低了成本,整体效益十分显著。该工程案例充分证明,科学的支护优化技术能够在高风险条件下显著改善施工效果,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可复制的成功经验和坚实的技术支撑。
五、未来发展趋势与技术展望
随着水利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与施工条件的日益复杂,超大断面导流洞支护技术将逐步向智能化、绿色化和精细化方向发展。智能化方面,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对支护设计、施工及监测的全过程智能分析与动态优化。绿色化方面,将更加注重新型环保材料的应用,减少传统混凝土和钢材的大量消耗,实现绿色施工目标。精细化方面,基于三维激光扫描与数字孪生技术的虚拟建模,可提前模拟支护效果,为方案选择提供直观依据。此外,跨学科协同研究也将成为趋势,岩土工程、材料科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将不断推动支护技术的创新与突破。可以预见,未来的超大断面导流洞围岩支护技术将更加安全、高效和可持续,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结论
超大断面导流洞作为水利水电施工中的关键环节,其围岩支护技术直接关系到施工安全与工程效益。通过系统分析围岩特性、现有支护技术的局限性及优化路径,本文提出了基于超前地质预报、信息化监测和新型材料应用的支护优化思路,并结合实际案例验证了其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表明,科学的支护优化不仅能有效提升洞室稳定性和施工安全,还能降低工程成本,促进施工效率。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智能化、绿色化和精细化技术的融合应用,不断完善支护设计理论与标准,推动水利施工安全与质量的整体提升,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罗小生 . 悬臂式掘进机在小断面水工隧洞施工中的应用 [J]. 红水河 ,2024,43(04):128-131.
[2] 李和谋 , 张晓静 , 唐明武 , 等 . 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在昌波水电站导流隧洞施工中的应用 [J]. 四川水力发电 ,2024,43(04):143-147.
[3] 豆品鑫 . 某水库含管小断面隧洞封堵设计研究 [J]. 水利技术监督 ,2024,(06):129-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