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校二外德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作者

李翔飞

武汉轻工大学 430040

引言

在全球化浪潮下,语言作为文化载体,其学习意味着对背后文化体系的理解与掌握。高校二外德语教学存在局限,学生接触时间有限,课程重基础语言技能,易忽视德国文化深入理解,进而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涵盖文化意识、态度、知识与技能等多维度,指在跨文化情境中有效、得体沟通的能力。因此,高校二外德语教学不应仅满足于学生掌握基本语言表达,还需通过系统文化导入,提升学生跨文化理解与适应能力,为国际交流筑牢根基。

1. 文化导入在高校二外德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德语作为印欧语系的一员,承载着深厚的德国历史文化背景。许多德语词汇、表达方式甚至句式结构都蕴含特定的文化内涵。例如,“Gemütlichkeit”(舒适惬意的生活状态)、“Pünktlichkeit”(守时精神)等词汇无法直接翻译,只有在了解德国社会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准确理解。因此,脱离文化讲授语言,会导致语言学习的表面化和机械化。高校学生是未来国际交往的主力军,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他们参与国际事务、留学或就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化导入,学生可以了解德国人的价值观、行为规范、社会习俗等内容,减少文化误解与冲突,增强文化敏感性和包容性。此外,文化导入还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单纯的语言知识传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结合文化内容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

2. 当前高校二外德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调研与教学实践中发现,尽管文化导入在高校二外德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实际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教学内容方面,多数高校二外德语教材偏重语言结构,以语法讲解和词汇积累为主,文化相关内容不仅比例偏低,且多以附带形式呈现,缺乏系统性和深度。其次,从教师层面来看,部分教师自身文化素养参差不齐,对德国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这使得他们在教学中难以灵活运用文化素材;同时,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缺乏互动与实践环节,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再者,学生存在跨文化意识薄弱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关注语言形式的正确性,忽视语言使用的文化背景,导致在实际交际中出现语用失误。由于缺乏真实的跨文化交流机会,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3. 文化导入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3.1 优化课程设置,增加文化模块比重

为有效提升高校二外德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效果,首先应从课程设置入手,系统规划文化教学内容。当前多数高校的德语课程仍以语言结构为核心,缺乏对文化知识的系统安排。对此,应在教学大纲中明确文化导入的目标和具体实施路径,确保文化教学贯穿整个课程体系。例如,可增设“德国文化概况”“跨文化交际实务”等选修课程,作为基础语言课程的有力补充;在常规教学中,也可通过设置专题模块,如德国节日习俗、社会礼仪、教育制度、饮食文化等内容,使学生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逐步构建起对德国文化的整体认知。此外,建议将文化内容纳入考试评价体系,以引导学生重视文化学习。

3.2 丰富教学资源,拓展文化输入渠道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师应积极拓展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课堂内容,增强学生对德国文化的感知与理解。传统教材往往局限于基础知识的讲解,难以全面呈现真实的文化语境。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影视作品、新闻报道、文学原著、网络平台等多种形式,将原汁原味的德国文化引入课堂。例如,《柏林苍穹下》《窃听风暴》等经典影片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也深刻反映了德国的历史背景与社会风貌,有助于学生在欣赏语言表达的同时,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此外,YouTube、Spotify、Deezer 等平台提供了大量德国流行音乐、播客、纪录片等资源,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接触当代德国生活与语言环境。通过这些多元化的教学素材,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提升其跨文化敏感度和语言应用能力。

3.3 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增强跨文化实践能力

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TBLT)强调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语言与文化的双重学习,是一种有效的跨文化教学模式。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实际运用的机会。而通过设计贴近现实情境的任务,如“模拟德国旅行”“跨国公司面试场景”“德国校园生活对比”等,可以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主动使用德语进行交流,并在过程中体验德国文化差异。例如,在“模拟德国旅行”任务中,学生需用德语完成订酒店、问路、点餐等实际操作,同时了解德国的交通规则、餐饮礼仪和服务习惯;而在“跨文化冲突解决”任务中,学生则可通过角色扮演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策略。此类教学方法不仅提升了语言运用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与适应力,有助于其在真实语境中灵活应对各种交际挑战。

3.4 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文化素养与教学能力

教师是文化导入的关键推动者,其文化素养和教学水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高校应重视德语教师的继续教育,定期组织跨文化教学培训,邀请德国语言文化专家开展讲座,拓宽教师视野。同时,鼓励教师赴德访学、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或文化项目,深入体验德国社会生活,增强文化理解力。学校还可设立教学研究专项,支持教师围绕跨文化交际教学开展课题研究,探索适合二外德语课堂的文化教学模式,从而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二外德语教学不应仅停留在语言知识的传授层面,而应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文化导入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既是外语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加强师资建设,我们有望在高校二外德语教学中实现语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真正培养出具备国际视野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莹 , 冯菲菲 . 德语教学中的德国文化导入初探 [J]. 读与写 ( 教育教学刊 ),2015,12(09):30-31+4

[2] 张红 . 大学德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研究 [J]. 现代交际 ,2021,No.550(08):191-193.

作者简介:李翔飞( 1984.2- )女,汉族,湖北省荆州市人,硕士研究生,现任讲师,研究方向为德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