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与学科融合的实践探究
王晓玲 张燕兰 劳敏莹
广东省鹤山实验中学 529700
一、引言
近年来,跨学科的教学融合发展思政教育日益凸显,如在思政教学中融入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知识,通过贴近实际、真实的生活情境突出价值内化。《“河”我一起·绿动鹤山》项目以沙坪河治理为主要内容,依托道德与法治、化学、地理、语文等多学科,尝试开展学科协同促进思政育人的研究路径。
二、思政教育与学科融合的理论基础
一是政策依据。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绿色发展”,《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明确要求“加强学科间关联”,为跨学科思政教育提供政策支持。二是教育学知识。杜威“从做中学”的认识论证明真实项目有助于知识应用与价值感化。该项目以鹤山市沙坪河治理改造实践活动将模糊的“东西”变为“活生生”的东西。
三是教育学理论。本土化需求:结合鹤山“绿美江门”行动,项目扎根地方生态问题,强化学生的乡土认同与社会责任感。
三、实践路径设计
(一)目标融合:三维度协同。 ① 知识目标:理解“绿色发展”(道德与法治)、水质检测方法(化学)、流域地图绘制(地理)。②素养目标:培养公共参与、科学探究、文化传承等核心素养。 ③ 价值目标: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观。
(二)学科整:多向衔接。 ① 道德与法治:九年级课本《建设美丽中国》,从法治角度对沙坪河的整治提出问题。 ② 化学:利用酸碱度、水体漂浮物等水质检测定量诊断污染情况。 ③ 地理:用地图“污染地图”的形式,确定污染源,提出生态走廊设计的有效性。 ④ 语文:《饮酒·其五》等古文诗句反映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思想。
(三)项目实施过程设计第一、入项阶段:情境创设与学科融合。
一是通过朗诵陶渊明《饮酒·其五》以及解读《吕氏春秋》、《荀子》生态警句,使学生体认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达到“诗教”和生态教育相结合的目的。
二是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赋彩:通过制作诗词意境视频(制作 APP 为豆包)来强化意境营造(如提升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认识);
三是两融 ( 融合道德与法治学科 ),运用沙坪河治理前后照片 ( 从黑臭水到清水涟漪 ),配合教材 P83“绿色发展”的知识学习,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四是驱动性问题生成。设计核心问题——“如何设计《沙坪河生态守护者行动方案》推动公众参与?”,分解问题:沙坪河生态现状与治理措施;居民环保意识调研;宣传策略设计。
第二探究阶段:学科分工与实证研究。
首先进行学科任务分解。化学学科要求进行水质检验实验(pH 检测、漂浮物检测),实验报告、数据对比表格;地理学科要求绘制污染源分布图和流域图;道德与法治学科进行政策研究(“双碳”目标、河长制),开展政策解读报告。
再进行实地调研设计。使用 " 巡河宝 " 小程序记录 6 项生态指标(水体透明度、生物多样性等);采访沿岸居民,形成《沙坪河生态感知访谈录》(示例问题:" 您认为治理后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第三行动阶段:成果转化与社区参与。
将化学与地理联合作出《沙坪河生态会诊》;由语文写作倡议书并联想古诗创作标语向外推广,制作社区论坛,放映环保微电影、手抄报,推动“沙坪河守护小分队”志愿活动,承诺签署《美丽鹤城,少年之诺》。
第四、反思阶段:闭环评价与素养提升。
本次项目活动需要进行多维评价体系。采用《成果汇报评价量规》,从内容科学性、方案可行性、本土文化融合、社会责任感、展示感染力等 5 维度量化评分;同时引导学生撰写反思日志,重点分析“生态价值观转变”;最后是建立长线培养机制,将优秀作品发布到学校公众号上;与鹤山环保局共建“青少年生态实践基地”,促进项目持续迭代。
四、经验总结
多学科整合的创造性成功个案。“道法”“化学”“地理”“语文”4 个学科的知识,以“知理、观之、践行”作为学习的单元任务,化学水质检测进行地理制图得出学科支持数据,为“道法”、“语言与文学”提供有力支持。化学小组主要提供数据(PH 值 / 垃圾),地理小组做标注如污染源分布图,语文小组做宣传标语如古诗句。
二是本土环境的实际应用。以沙坪河的治理案例作为社会实践的内容,又结合到鹤山的“河长制”工作及古劳水乡的生态旅游经济,以体现概念(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与现实的融合,学生调研结果中认为“更能体会到家乡的生态保护”的学生占全部调研人数的87%。
三是技术驱动的亮点。借助 AI 软件 ( 豆包 APP) 制作《饮酒·其五》的景情视频,使学生对古诗文教学更具亲身体验感;“巡河宝”APP 可以记录水质情况,省时省力方便调研。
五、实践反思
在现场考察环节对江河游览的安全措施要完善,在文化传播层次上还需深入拓展,实际成效跟踪方面仍须加强,对于学生的绿色行为习惯保持的跟踪调查还有加强。
成功的关键是有真实问题驱动,以沙坪河现存污染问题为切入点,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内驱力;能协同社区参与,环保局提供数据支持,居民访谈强化社会联结,42 名学生最终影响超 500 名社区居民;评价体系多元有“内容科学性”,“社会责任感”等维度。
六、结语
思政与学科融合教学经过“知- 思- 行- 悟”的学习链闭环验证了其可行,其创新性作用,一是育人机制的创新,实现化学学科 + 地理学科学的突破(即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三元”融合),并可外推至社会价值,通过学生作品在公众号中传播,形成“沙坪河监护小队”的可持续志愿机制;二是可复制性与可移植性,模型向乡村振兴、“非遗”保护等方面应用,为建设“大思政课”提供了“在地化实践→社会化效应”的路径借鉴。
参考文献:
[1] 吴启桐,金海涛蒙台梭利家庭教育全书【M】编译. 广西: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 罗颖 桑国元 石玉娟《50 个工具玩转项目式学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