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不及物动词及物化现象研究综述

作者

刘珍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长沙 410081

1 及物性研究

在探讨不及物动词及物化现象之前,需首先明确及物性概念。王惠静(2016)指出,“及物性”一词源自拉丁文,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古希腊罗马时代。以往研究中,及物性的视角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传统语法将及物性视为动词的次范畴特征,简单地以动词是否带直接宾语来区分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及物性被看作非此即彼的二分概念。

20 世纪 50 年代末,生成语法兴起,代表人物乔姆斯基强调语言的内在自治性。王惠静(2016)指出,转换生成语法体系中,及物性仍被视为严格的动词次范畴特征,且完全形式化,不涉及语义。及物和不及物小句是对立的,二者之间不允许存在中间状态。

20 世纪末,类型学代表 Hopper & Thompson(1980)对及物性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提出及物性与不及物性构成连续统,中间存在模糊的过渡区域。类型学认为,及物性不再是动词的固定子范畴,而是小句的一个语义特征,体现为程度问题。这个“中间地带”使及物性概念变得更加模糊。为判别小句及物性的高低,Hopper & Thompson 引入若干参数,但这些参数关联不紧密,易引发“为何选用这些参数而非其他”的质疑。

综上,及物性研究经历了从严格二分到连续谱的演变,体现了语言学界对及物性理解的逐步深化与复杂化。

2 不及物动词及物化研究

汉语不及物动词及物化一直是国内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二十一世纪以来,众多学者吸收国内外理论,对这一语言现象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主要的视角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2.1 构式压制理论与致使移动构式

认知语言学是当前国内外流行的语言学研究理论,构式是其核心内容。李勇忠(2004)指出,构式语法中,句式结构是一个“完形”,意义不仅来自表达式显性的成分,还包含隐含的构成意义,因此句子结构的意义超过其组成部分之和。

与及物动词及物化相关的主要理论是构式压制。李勇忠(2004)认为,句子的意义来源于构式意义与词汇意义的互动,若两者冲突,可能导致语用异常,或由构式意义或词汇意义“获胜”,消除冲突,这一过程称为“压制”。

Goldberg(1995)区分动词意义和构式意义,认为动词意义一般稳定,完整表达式意义的差异主要由构式引起。她指出,某些不及物动词进入致使移动构式后表现出致使意义。如“Pat sneezed the napkin off the table”中,尽管 sneeze 是不及物动词,构式赋予其及物特征,动词的及物性被压制,因而获得了施加作用的能力,但其固有的不及物属性未变。

国内学者潘震(2013)指出,部分不及物动词如“笑、哭”等情感动词可进入致使移动构式表达致使义,认为及物性是一个程度问题,致使移动构式中不及物动词被及物化,形式上带宾语并对其施加力,因而获得不同程度的及物性。

学者徐盛桓(2002)赞同 Fauconnier 观点,认为句式结构作为“完形”,是各成分意义的融合。无论及物或不及物动词,动词“V”作用于“N”体现了“SVN”构式意义。

2.2 非范畴化理论

刘正光、刘润清(2003)用非范畴化理论解释不及物动词及物化现象,认为及物性不是动词的固有特征,而是不及物动词与及物动词构成的连续体,两者间存在渐进层级关系。非范畴化被定义为“范畴在一定语境下逐渐失去典型特征的过程”,在原有范畴与新范畴之间形成模糊的中间范畴。这使得不及物动词句式 Vi+NP 失去部分不及物特征,同时获得部分及物特征,从而成为可能。

非范畴化视角有助于解释 Vi+NP 句式受到更多句法限制的原因,因为该句式处于及物与不及物的中间状态,带有双重特征,不能像典型及物句式那样自由增减成分。例如,Fauconnier(1996)指出,句子“Theaudience laughed the poor guy off the stage”模仿了典型及物句式结构,但Vi+NP 句式无法删减“off the stage”成分,显示出不及物句式的限制。

2.3 经济原则

郭继懋(1999)认为不及物动词及物化现象的原因是为了追求“经济”。这种用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经济”做法,前提是交际双方具备相关的事理关系和背景知识。例如,“跑车”一词中,说话者预设听者了解“跑”和“车”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有效沟通。

郭指出,许多“不及物动词 + 宾语”结构往往在特定范围内使用,具有一定的“行业语”性质。如“跑车”、“跑长途”、“跑节假日”、“跑北线”、“跑青藏高原”等表达,主要流行于运输行业圈内。这种使用范围正是由背景知识所限定的。

2.4 轻动词句法

朱行帆以“轻动词句法”为基础,对不及物动词及物化这一现象的成因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他(2015)指出:“带‘主语- 不及物动词- 宾语结构的句子不是由领有名词提升移位生成的,而是由轻动词作为事件谓词投射生成的。”

3 结论

一般来看,不及物动词和及物动词的区别就在于后面是否能带宾语。而在实际的语言使用中却出现了不及物动词后面带宾语这一现象,即不及物动词及物化现象。这一现象明显打破了我们对于我们对于不及物动词的常规认知。这一非常规语言现象,在英语和汉语中都很普遍,许多学者已经注意到这一特殊现象,并从多种视角试图解释这一现象。压制理论、非范畴化理论、经济原则、轻动词句法等等视角对不及物动词及物化的研究成果斐然,但是基本是围绕理论展开,目前对于这一非常规现象的实证研究还比较缺乏。这一语言现象背后仍然有着很大的发掘空间。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1997. M 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M] Cambridge :CUP.

[2]Lakoff,G.&. M.Johnson.1999.Philosophy in the Flesh [M]. New York: Basic Books.

[3] 郭继懋 . 试谈“飞上海”等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 [J]. 中国语文 ,1999(05):337-346.

[4] 李勇忠 . 构式义、转喻与句式压制 [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02):10-14.

[5] 刘 正 光 , 刘 润 清 .Vi+NP 的非范畴化解释 [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3(04):243-250+321.

[6] 潘 震 . 致 使 移 动 构 式 及 物 性 的 认 知 转 喻 研 究 [J]. 外 国 语文 ,2013,29(05):64-68.

[7] 周芮芮 , 李健雪 . 致使移动构式中的语法隐喻研究 [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7,26(11):121-124.

作者简介:刘珍(2001-),女,汉族,湖南省株洲市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