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情境教学的小学语文“双减”作业设计与实践探究

作者

罗凤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第三小学

引言

“双减” 政策的实施,对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旨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提升作业质量与教学效果。传统小学语文作业往往存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与生活实际脱节等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情境教学以其独特的优势,通过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将知识融入具体场景中,能够有效改善作业现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因此,研究基于情境教学的小学语文 “双减” 作业设计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双减” 政策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现状与问题

(一)作业形式单一

在 “双减” 政策实施前,小学语文作业多以书面习题、抄写生字词、背诵课文等传统形式为主。学生长期面对大量机械性的重复作业,容易产生厌烦情绪,难以真正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即使在 “双减” 政策推动下,部分教师虽减少了作业量,但作业形式的创新力度不足,依旧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内容脱离生活实际

部分小学语文作业内容侧重于对课本知识的巩固,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场景中,导致学习与生活脱节,难以深刻理解语文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

(三)缺乏分层设计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存在差异,但传统作业设计往往采用 “一刀切” 的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使得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无法得到充分锻炼,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可能因作业难度过大而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学习效果。

二、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 “双减” 作业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真实生活情境

1. 观察自然,描绘生活图景

学习写景类课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观察校园或社区的自然景观。以《四季》教学为例,教师可布置 “我的四季手账” 作业,要求学生每周记录窗外植物的生长变化、天气特点。学生既可以用文字描述樱花飘落的柔美、梧桐叶变黄的过程,也能用彩铅绘制不同季节的校园一角,再附上简短的诗句或感悟。这种作业打破了传统书面练习的局限,学生在观察、记录中提升了观察力,语言表达也更具画面感。

2. 结合节日,开展实践创作

传统节日是宝贵的文化资源,教师可围绕节日设计语文实践作业。如在中秋节前夕,布置 “中秋文化探秘” 任务,让学生采访长辈,了解本地中秋习俗,搜集与月亮相关的诗词,制作节日手抄报。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不仅能背诵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等经典诗句,还能将节日传说改编成小故事。这类作业将语文学习与文化传承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3. 立足日常,解决生活问题

教师还可设计以解决生活问题为导向的作业。学习《通知》写作后,让学生模拟生活场景,撰写班级活动通知;学习完《商量》口语交际课后,布置 “我是家庭小管家” 任务,要求学生与家人商量周末活动安排,并记录沟通对话。通过这类作业,学生能将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切实提升沟通表达和书面写作能力。

(二)融入故事化情境

1. 经典新编,活化诗词意象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将诗词中的典故改编为漫画分镜脚本。例如学习《嫦娥》时,让学生根据诗句绘制 “嫦娥奔月” 四格漫画,用对话框呈现嫦娥独居月宫的心理活动。学生在构思画面与台词过程中,不仅理解了 “碧海青天夜夜心” 的孤寂意境,还能通过文字与绘画的跨媒介表达,深化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感知。​2. 课文续写,延伸文本想象

学完情节丰富的课文后,可设计 “故事接龙” 作业。如学习《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师可引导学生续写老屋与新访客的对话。有的学生虚构“迷路小蚂蚁借宿” 的情节,用对话体展现老屋的善良;有的创作 “老屋变身图书馆” 的故事,融入环保主题。这种开放式作业既巩固了对话描写技巧,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 角色日记,共情人物情感

借助角色代入的方式,让学生以课文人物视角撰写日记。学习《陶罐和铁罐》后,布置 “铁罐的反思日记” 作业,要求学生揣摩铁罐傲慢到后悔的心理转变,用第一人称记录其情感历程。学生在模拟角色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心理描写方法,还能从故事寓意中获得为人处世的启示。

(三)开展角色扮演情境

课堂上的角色代入能让文字 “活” 起来,帮助学生突破文本表层理解。在《坐井观天》教学后,教师可将教室布置成简易剧场:用卡纸制作井口道具,学生分组佩戴青蛙、小鸟头饰进行情景剧表演。表演时,扮演青蛙的学生蜷身 “蹲” 在 “井口”,模仿角色自负的神态强调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扮演小鸟的学生则张开双臂模拟飞翔,通过夸张的肢体语言展现 “天无边无际” 的认知差异。

表演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以角色身份撰写 “观天日记”,从不同视角解读故事寓意。这种将口语交际、肢体表达与书面写作结合的作业形式,既调动了课堂参与热情,又在合作排练中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更通过沉浸式体验深化了对课文哲理的理解。

(四)进行分层情境作业设计

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节奏,教师需构建阶梯式情境任务。学习《葡萄沟》一课时,针对基础薄弱学生,设计 “葡萄庄园小导游” 任务:提供填空模板,如 “葡萄沟的葡萄 _____,像 ______”,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填写形容词与比喻句,强化字词运用能力;中等水平学生则化身 “农产品推销员”,要求根据文本信息撰写 100 字左右的葡萄推销文案,锻炼逻辑组织与语言表达;能力突出的学生承担 “文化调研员” 角色,需查阅资料对比吐鲁番与本地水果种植文化,制作图文并茂的调研报告,并在班级举办 “水果文化博览会” 进行展示。这种分层设计既保障学困生夯实基础,又为学优生提供拓展空间,实现作业效能的最大化。

三、总结

在 “双减” 政策背景下,将情境教学应用于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中,是提升作业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创设真实生活情境、融入故事化情境、开展角色扮演情境以及进行分层情境作业设计等策略,能够有效解决传统作业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情境教学方法,不断优化作业设计,以实现 “双减” 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然而,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中的应用仍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的地方,如如何更精准地把握情境创设的度,如何更好地评价情境化作业等,这些都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孙小兵 . 小学语文” 1+Y ”作业设计及实践探究 [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2024(3):13-16.

[2] 佘舜娇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实践探究 [J]. 当代教育家 ( 下半月 ), 2025(1):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