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丁爱迪:黄土地上的破冰者

作者

曹容容

延安北京知青博物馆 716000

1969 年 1 月,北京站汽笛长鸣。21 岁的清华附中学生丁爱笛(后改名丁爱迪)与同窗挤上西行列车,奔赴陕北延川县关庄公社张家河大队。行李中裹着《马克思传》和一本《赤脚医生手册》,他未曾料到,这片贫瘠高原将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隐秘试验场。

抵达村庄的次日,丁爱迪毫不犹豫地直奔粪场。那里,土羊粪堆积如山,重若铁块,但他毫无惧色,紧咬牙关,挑起了重达 120 斤的粪担。他不惧艰辛,穿梭于六里长的山路,其劳动强度之大,甚至让许多壮年农民都望而生畏,甘拜下风。就在那一天,他与知青陈小悦并肩作战,因表现卓越,双双荣获“十分”的满分评价。这样的成绩在生产队中极为罕见,他们俩成为了全劳力的标杆,赢得了大家的认同与敬重。

在进行年终结算时,他惊讶地发现,自己一年辛苦赚得的 3000 个工分,仅仅换得了6.5 元的微薄报酬。换算后,每个工分的价值仅为0.027 元。面对如此微薄的回报,他感到极度不满,情绪激动地拍打着桌子,向队长提出了质疑:“您担任队长已有 14 年,为何工分的价值仍旧如此之低?如果我来担任队长,我敢保证,明年工分的价值至少翻倍,否则我自愿辞职!”他这番充满激情和愤怒的质问,不仅表达了对现状的强烈不满,也展现了他对改变现状的坚定决心和信心。他的这番话赢得了在场社员们的广泛支持和赞同,最终,他因此被选为张家河二队的新任生产队长。

为了彻底解决“出工不出力”的问题,他每天黎明时分便挑起秤杆,守候在山路旁,仔细地逐筐称量社员们挑来的粪担。经过一番细致的称量,他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现象:即便是身强力壮的男性社员,挑的粪担也仅重 25 斤,而一些刚生完孩子的妇女,她们挑的粪担重量竟然超过了 150 斤。面对这样的情况,他果断地宣布了一项新的规定:“百斤粪换十分工”,意味着妇女们如果能够挑满百斤粪担,她们就能获得满分的工分,而那些偷懒怠工的人,他们的工分将会被大幅度削减。尽管县革委会每个月都会收到多达 17 封的告状信,反映这一新规定的不满和抱怨,但他依然坚定不移,毫不动摇。

1970 年丰收后,他推行了“劳三人七”制度,将劳动分配比例从20% 增至 30% 。此举影响了依赖人口分红的家庭,他们向延安地委表达不满。但数据显示,劳动参与率提升了 30% ,工分价值增至 0.34 元,是原来的 12 倍。劳动积极性提高,粮仓满载高粱和谷子,体现了新制度的积极效果。

在那个充满挑战与竞争的年代,面对那些桀骜不驯、拒不服从管理的壮汉王道和牛娃,他采取了一种非常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威。他召集了村里的长者,共同立下了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生死状”,决定通过比武的方式来解决争端。在这场激烈的对决中,他凭借自己高超的武艺,仅用三招便成功地将对手制服。其中,他运用了一招过肩摔的技巧,将壮汉王道摔倒在地,而在这过程中,谷茬意外地刺穿了王道的臀部,导致鲜血迅速浸透了周围的黄土。这一幕令人震惊,也彰显了他不容置疑的力量和决心。此役之后,他的名字“丁牛”(谐音“顶牛”)迅速在公社中传开,成为了人们口耳相传的传奇人物。由于他的英勇表现,公社里再也没有人敢于挑战他的权威和命令。

他深深地爱上了羊倌张老汉的女儿,名叫憨娥(她的大名是张海娥)。每到夜晚,他都会在油灯下耐心地教她识字,直到她的文化水平达到了完小的程度。到了 1976 年,他们终于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面对周围人关于“娶一个农村的妻子会毁掉自己的前途”的种种议论,他总是带着微笑回应说:“是陕北给了我新的生命,我属于这个地方。”在他们的婚礼上,憨娥穿着她亲手缝制的红色棉袄,这个场景成为了延安知青中“扎根派”的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

在延川县,创作了《延川十唱》,与孙立哲一同被誉为知青典范。通过广播,他的事迹广泛传播,如春风般影响了山塬:“丁牛挑粪百斤沉,婆姨顶起半边天”。他的积极参与丰富了知青文化生活,提升了他们的精神面貌。

1978 年,他考入上海工业大学,毕业后在国企、国家科委等单位工作,之后下海创业,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他的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他的智慧和勇气,也展现了他对时代的敏锐洞察。

他被誉为“有魄力的实干家”,其按劳分配实验是农村经济改革的早期尝试。延川本土文化人如曹谷溪、路遥等与他交往密切,亲昵地称他为“丁牛”。这个称号不仅彰显了他的坚韧和执着,也反映了他在当地的显著地位。

他常常帮助其他知青(如胡景才),并受到丁爱迪事迹的启发,尝试进行管理改革。他的这种帮助,不仅提升了其他知青的劳动积极性,也促进了整个团队的生产力。

多年后,他继续与陕北乡亲保持联系,其故事成为知青文学经典。这种坚持既显示了他对陕北的深情,也反映了对知青历史的深刻理解。

丁爱迪改革生产队管理,参与公社和县的经济建设,主张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多种经营,如小作坊和养殖业,这些措施提高了公社经济。他的做法得到公社领导认可,并在全县推广,既提升了公社经济,也推动了全县经济发展。

在文化教育方面,丁爱迪也做出了贡献。他组织知青开办夜校,教授当地农民文化知识和农业技术,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养和生产技能。他自己也通过自学,掌握了更多的知识,为后来的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这种贡献,不仅提升了农民的文化素养,也促进了整个社区的教育水平。

在个人生活方面,丁爱迪与憨娥的婚姻生活幸福美满,他们共同克服了文化差异和生活困难,成为了当地的模范夫妻。他们的女儿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成为了一名教师,继承了家庭的教育理念。他们的这种生活,不仅体现了他们的幸福,也展现了他们的智慧。

改革开放深化后,丁爱迪察觉到时代机遇,决定将农村经验应用于更宽广领域。他创业并进入多个行业,依靠独特见解和坚持,逐渐构建起商业帝国。这一决策不仅显示了他的智慧,也证明了他对时代的敏感。

丁爱迪同志的先进事迹,犹如夜空中耀眼的星辰,照亮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心灵。他不仅是知识青年中的佼佼者,更是那个时代不懈奋斗的象征,成为了精神的楷模。他的成长历程充分证明了,无论身处何地,只要怀有坚定的信念,付出不懈的努力,便能在人生的舞台上谱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他的故事,宛如一部励志的史诗,激励着每一个怀揣梦想的人,无论面对何种困境,都不应放弃,而应持续奋斗,以期达到人生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