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愈植物在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运用研究
谭恕 刘彦杰 王梦晴
南昌大学共青学院 江西九江 332020
摘要 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剧与特殊群体需求增加,构建满足行动需求并提升心理健康的城市环境成为重要课题。无障碍设施虽提供了便利,但多注重功能性,忽视心理调节。近年来,疗愈植物被引入城市设计,以改善情绪和心理健康。本文基于无障碍设施现状,探讨疗愈植物的作用及其在无障碍设计中的应用,并提出未来设计原则与方向。
关键词:无障碍环境,疗愈植物,心理健康,老龄化社会,绿色空间
引言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提供无障碍环境已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无障碍设施不仅是为行动不便者、老年人或其他特殊群体提供便利,更是通过合理设计帮助提升生活质量。尽管无障碍设施在功能上取得了较大进展,可他们往往忽略了使用者的心理和情感需求。疗愈植物作为一种自然环境设计手段,通过植物本身的视觉、触觉、香气等感官体验,能有效改善环境的舒适度与宜人性,有助于促进心理健康。
本文通过解析与阐述我国无障碍环境设施建设的现状与挑战,探讨疗愈植物在无障碍环境设计中的潜力,提出将两者结合的设计理念和实践路径。最终,希望能够为中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提供新的思路,推动绿色、健康、宜人的公共空间的发展。
1疗愈植物在无障碍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和内在联系
疗愈植物能够有效缓解焦虑与压力。其色彩与形态改善空间体验,增强使用者的情感连接,同时促进社交互动,减少孤独感。有研究表明,每周在公园停留30分钟可降低高血压与抑郁风险[3]。此外,植物还能优化空气质量,提高健康水平。
无障碍设计关注特殊群体的行动便利,而疗愈植物通过多感官体验带来心理慰藉,两者共同构建兼顾生理与心理需求的环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使无障碍设施不仅提供功能支持,还通过植物的自然疗愈作用减轻焦虑和孤独感。疗愈植物的生态效益也进一步优化了空间质量,强化了无障碍环境的包容性与人文关怀。
2挑战与未来发展
2.1持续性维护与植物管理
疗愈植物的应用需长期维护,植物生长受气候影响,季节更替需合理调整配置。城市管理者面临如何建立有效管理机制的挑战,未来应加强园艺与心理学的跨学科合作,确保植物长期发挥疗愈作用,提升无障碍环境的可持续性。
2.2功能与美学的平衡
无障碍环境设计需在保障功能性的基础上融入美学元素,疗愈植物的引入能提升环境质量,但必须避免占用通行空间或影响视线,确保安全与便利。
2.3跨学科合作的缺乏
疗愈植物的合理配置涉及建筑、园艺、心理等多个领域,建筑师与园艺师需确保植物的种植不会影响设施功能,心理学家可根据不同人群需求推荐合适的植物类型,以实现更佳的身心疗愈效果。
3策略与方法
3.1 设计理念与实施策略
“以人为本”是无障碍设计的核心,疗愈植物的布局需避免阻碍通行,同时关注心理影响。例如,薰衣草助眠、薄荷缓解焦虑,不同植物的搭配可优化空间体验。
3.2 多感官设计理念的引入
疗愈植物通过视觉、嗅觉、触觉等多感官元素提升环境舒适度。色彩方面,暖色调植物可带来积极情绪,冷色调植物有助于放松。芳香植物可舒缓压力,提高空气质量,而触感柔软的植被则增强空间的亲和力。
3.3 数据分析与效果评估
研究表明,绿植环境可降低焦虑,提高注意力,并改善空气质量。但目前缺乏统一的疗愈效果评估标准,未来应加强数据支持,以科学指导无障碍环境与疗愈植物的融合。
4.无障碍环境设施建设与疗愈植物现存问题
4.1设施覆盖率低,城乡差异显著
在老旧社区、城乡结合部以及农村地区,无障碍设施覆盖率明显不足。根据《中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报告(2022)》数据显示,农村地区无障碍设施普及率不足25%。一些村镇几乎没有坡道、盲道或无障碍厕所,残疾人和老年人在这些地区的生活依然充满障碍[1]。这种分布不均不仅限制了特殊人群的出行,更难以实现无障碍理念的普惠性。
4.2缺乏心理疗愈功能
设计普遍单调,没有考虑到使用者的心理舒适和情绪缓解。随着城市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居民的亚健康问题愈发严重,而众多研究证实,城市绿地对健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而目前的无障碍环境中,多数绿化设计单一,植物种类不多,未能有效结合心理疗愈的需求。例如,大量无障碍通道以水泥结构为主,缺乏植物点缀或与自然环境的融入,给人以冷漠和疏离感。
4.3维护与管理问题突出
许多无障碍设施在投入使用以后没能得到有效管理和维护,导致其逐渐失去功能与价值。例如,盲道被长期占用,无障碍电梯频繁故障,甚至坡道存在结构性安全隐患。此外,一些无障碍设施被占用,维护不到位,设计上也存在问题。例如,无障碍坡道的设计标准在地方间不一致,部分坡道过陡,轮椅使用者难以安全通过;盲道间断或被障碍物遮挡的情况更是常见。
4.4 公共认知不足
无障碍设施的使用群体并不仅限于残疾人,但社会公众对这一点的认知普遍不足。例如,盲道被共享单车占用、无障碍电梯被随意滥用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不仅反映了公众意识的薄弱,也导致特殊人群在实际使用中遭遇更多阻碍。
5 改进措施
5.1 注重城乡协调发展
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和偏远地区无障碍设施建设的投入。例如,可通过专项补贴和资金支持,优先解决村镇公共场所的无障碍问题。在建设过程中,可结合区域环境种植本土适宜的疗愈植物,例如在坡道和盲道附近栽种桂花、紫薇等低维护成本的植物,既美化环境又利于心理舒缓。
5.2 优化人性化设计
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应结合《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的要求,同时根据特殊人群的实际需求进行适当调整。例如,在坡道设计中加入宽敞的观景平台,种植香气植物;在盲道转角处设计带有提示香味的绿植,引导视障者辨别方向。
无障碍环境不仅要功能完善,还应注重环境的舒适性。例如,可在无障碍通道旁建设小型植物景观带,结合遮荫树种、芳香草本植物和季节性花卉,营造视觉、嗅觉多感官互动空间。
5.3 加强设施的维护管理,提高公众意识
设施建设后,应设立专门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及时进行管理维护。同时,通过社区活动、学校教育等方式宣传无障碍理念。例如,组织公众参观植物疗愈空间和无障碍设施体验区,帮助他们了解这些设施的意义。
结论与展望
无障碍环境设施建设与疗愈植物的结合,代表了现代城市设计的发展趋势。其中,功能性与美学性的结合不仅提升了使用者的生活质量,也促进了心理健康的改善。通过合理选择植物种类、优化布局,并融合多感官设计理念,可在无障碍空间中打造出一个充满治愈气息的生活环境。随着对疗愈植物疗效的进一步认知,结合现代技术手段来量化植物的设计效果,将使得无障碍环境设施的建设变得更加精细和科学。
将疗愈植物引入中国的无障碍环境设施建设,是一种创新的设计理念,能够有效提升公共空间的舒适度与宜人性,促进残疾人和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通过绿色植被的设计,不仅满足了行动不便者的基本需求,还通过植物的感官体验提升了他们的情感需求和幸福感。未来,在中国的无障碍环境设施建设中,疗愈植物的结合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并将在提升城市生活质量、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吕世明,凌亢,孙计领,白先春.中国无障碍环境发展报告(202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12月.
[2]董玉萍,刘合林,齐君.城市绿地与居民健康关系研究进展[J].国际城市规划,2020,35(05):70-79.
[3]Spending 30 Minutes In a Park Each Week Reduces Depression,Hypertension.Healthnews.2016 June 25.
作者简介:谭恕(2004-05),女,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研究与实践
本文系2024年江西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项目编号:S202413430017)
2024年南昌大学共青学院校级思想政治精品项目(项目编号:SZJP-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