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短视频编导业务素养创新实践
樊佳琪
上海市松江区融媒体中心 上海市 201600
一、融媒体环境下短视频的基本特点
(一)视频时长较短
短视频的时间限制通常在 15 秒至 5 分钟之间,这种短小精悍的时长适应了现代观众碎片化的观看习惯。观众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往往没有太多时间专注于长视频内容,更倾向于选择内容丰富、节奏紧凑的短视频。编导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信息传递、情感表达和视觉冲击,这对内容的逻辑结构和表现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每一个镜头、每一句话都必须精雕细琢,确保视频内容既简洁明了又引人入胜。快速抓住观众注意力成为创作的关键,编导可以通过创新的开头、鲜明的视觉元素和强烈的节奏感来吸引观众持续观看[1]。短视频时长短也使得内容更易于在多平台上传播,增加视频的曝光率和分享率,增强用户粘性和互动频率。
(二)视频内容多元
融媒体平台承载了丰富多样的短视频内容,涵盖新闻资讯、娱乐综艺、美食探店、旅游风光以及教育科普等多个领域。内容的多样化不仅丰富了用户的观看选择,也促使编导在策划和制作过程中需要具备跨领域的知识储备和创意能力。不同类型的内容面向不同的受众群体,编导必须对目标用户的年龄、兴趣、文化背景等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制定差异化的内容策略。当前社会热点、流行趋势和地域文化的融合为短视频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编导应善于挖掘生活细节和社会现象,结合创新的表达方式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内容,满足用户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多元化的内容生态不仅提升了平台的竞争力,也推动了短视频行业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三)视频社交属性强
短视频平台普遍具有强烈的社交互动功能,如点赞、评论、分享和转发等,这些功能极大增强了用户的参与感和内容传播力。用户不仅是内容的被动接受者,更是内容传播链条中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编导在内容创作时需充分考虑互动设计,通过设置悬念、提出问题或邀请观众参与挑战等方式激发用户的讨论和反馈。借助热点话题和流行梗,可以有效提升用户的参与度和分享意愿。社交属性强使短视频内容更容易,通过用户之间的口碑推荐快速扩散,极大提升内容的曝光率和影响力。用户的反馈也为编导提供了宝贵的改进意见,有助于优化内容质量和提高用户满意度。社交属性的强化推动了内容生产与消费的双向互动,促进短视频生态的良性循环。
二、融媒体环境下短视频的定位
(一)大众化定位
短视频内容以覆盖广泛人群为目标 ,承担 日常传播与 化表达的双重任务。编导在内容创作中,应倾向于选择通俗易懂的语言, 方式有助于增强不同文化群体、年龄层用户的理解能力与参与 现手法,短视频能够更快速地打动观众,引发共鸣。运用故事化结构呈 观众期待和情绪联系。编导在叙事节奏和情节组织方面做出合理布局,可以有 播力,使短视频真正成为受众乐于接受的信息载体。
(二)新颖化定位
在内容高度同质的市场环境 重要。编导在选题和拍摄方面应追求创新,打破固有思维模 的镜头语言、非线性叙事结构或情感反差强烈的剧情设置 择独特的题材方向,如冷门话题、小众文化或未被充分挖掘 提升作品的辨识度。强化内容的原创性和稀缺性,可以构建内 中脱颖而出[2]。编导在保持内容质量的基础上应不断探索多维创意,以满 观众对 新鲜感与观赏价值的双重需求。
三、短视频编导技巧的有效运用
(一)明确选题方向
短视频创作的起 仅是灵感的迸发,更是一场围绕受众心理和平台机制 舆论焦点与文化痛点,从中关键词热度等因素也应成为应结合自身团队资源与内容优势进 发展背景与人物情感,形成既,传递真实、积极的价值观,使观众在 绪连接力的选题,更容易在社交媒体中引发自传播与 次创作, 持续放大内容影响力
(二)突出画面表达
在信息高度碎片化的当下,画面所承载的传播力远胜于冗长文字。短视频编导需要在视觉呈现上构建极强的叙述能力,用每一帧画面精准地向观众传达核心信息与情绪状态。镜头的选择不仅关乎美感,更关乎叙事逻辑。通过巧妙利用光线的冷暖对比可以渲染气氛,通过镜头运动的节奏变化能强化紧张感或舒适感,而色彩搭配的冷暖协调亦可表达时间变化、人物心理等深层内涵。在构图上,应注重画面重心的控制与视觉引导,比如对称构图适合表达秩序感,留白构图可增强情绪张力。除此之外,还可以融入隐喻式镜头语言与符号化场景设计,通过具象物体表达抽象概念,使内容在视觉上形成意境与象征的双重维度。例如,一滴缓慢落下的水珠可能象征某种情绪的临界点,也可能作为剧情转折的视觉预告。
短视频《视觉志》因其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城市夜景画面而广受好评。该视频巧妙运用了高对比度的灯光设计,突出霓虹灯与建筑轮廓的鲜明对比,塑造出现代都市的繁华景象。镜头运动流畅,时而快速切换,时而缓慢推进,赋予画面强烈的节奏感和动态美感。色彩调校细腻,冷暖色调的交替使用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情绪表达[4]。构图上注重空间分布与视觉重心的把握,通过光影的巧妙运用营造出深邃的氛围,吸引观众持续关注。这种以画面为核心的表达方式,充分体现了短视频创作中视觉叙事的关键价值。
(三)强化脚本撰写技巧
一个优秀的短视频脚本,是对镜头、声音与节奏的精准规划,更是对用户注意力的深度掌控。脚本编写并非纯粹的文字输出,它是一项集语言表现、时间控制、镜头思维于一体的创意工程。内容逻辑的严密与情节推进的合理,是确保观众持续观看的重要保障。脚本应在有限时间内交代清楚人物动机、事件发展与情绪转折,情节需要紧凑但不显仓促,信息应完整却不显冗杂[5]。比如,在开头三秒内设置视觉冲击或剧情钩子,可以有效提升完播率;而对对白的精简锤炼,则有助于加强节奏感与记忆点。在编导实际操作中,还需充分考虑视觉内容与语言表达的配合,确保脚本语言具备画面感与听觉节奏。场景切换应自然流畅,镜头安排应贴合情感脉络。脚本要能灵活适配拍摄条件和演员表现,在有限资源下做出最大化创意表达。更高阶的脚本甚至应具备场记功能,明确拍摄节奏与后期衔接点,为后续剪辑留出创作空间。
(四)重视特色呈现
在海量内容中脱颖而出,离不开鲜明的内容个性与独特的表现手法。短视频编导需要挖掘自身内容资源中的特色元素,将其转化为持续的风格标识。一种有效的方式是从文化、情境或人物出发,构建具象而鲜活的“内容标签”。例如,围绕地方文化打造方言类情景剧,不仅增强地域认同感,也便于形成稳定的受众圈层;又如围绕某一职业群体打造真实纪实内容,可引发垂直领域观众的高度共鸣。内容风格的统一性也极其关键,它不仅体现在镜头语言和色调风格中,更贯穿于剪辑节奏、叙述口吻甚至字幕排版等微观层面。构建个人或团队 IP,也是特色呈现的重要一环。通过固定人设、口头禅、演绎方式等手段,形成观众记忆点,使内容在心理层面与观众建立熟悉感和信任感。
剪辑是赋予短视频节奏与情感的 它不仅是技术活,更是艺术创作的延伸。一个优秀的后期作品往 层 剪辑过程中,编导需要综合考虑镜头逻辑、 提升观看体验,例如通过快剪加强情绪爆发力, 觉流畅感,避免突兀跳切破坏观感。在声 步的沉浸式体验,而环境音与对白的衔接 统一 也是后期不可忽视的部分。不同色调风格 质。特效与字幕也应服务于内容表达而非单纯堆砌,美感和功能性需兼
(六)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
技术发展正不断拓宽短视频创作的边界,从拍摄方式到传播机制,每一项新技术的引入都为内容表达提供了新的维度。AR(增强现实)与 VR(虚拟现实)为短视频带来了沉浸式体验的新可能。AR 技术可以实时叠加虚拟图层,如数据显示、角色互动等,广泛应用于科普、导览、游戏类内容,增强信息传递效率。而 VR 技术则更适用于沉浸式叙事场景,如情感共鸣、灾难模拟或历史再现,使观众进入故事本身,重塑观看关系。AI 技术的引入也大幅提高了内容生产与分发效率。AI 配音、自动剪辑、智能字幕生成等工具极大降低了创作门槛,而基于用户数据分析的内容推荐机制,也让创作者能更精准匹配目标观众。数据追踪功能能实时反馈内容热度、完播率与互动行为,为后续内容优化提供依据。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是一种创作语法,编导应主动学习并结合内容特性加以融合,激发新的表达形式。
(七)注意音效技巧运用
在短视频中,音效往往是最易被忽略却最能打动人心的部分。编导需将声音视为与画面并重的叙述载体,通过声音层次的搭配,赋予 乐的选择要贴合主题氛围,情绪变化清晰可感,从明快、紧张到抒 观众情绪走向。应重视环境音的采集与设计,风声、水声、人群声 真实感与代入感。在剧情推动中,转场音效能够提升节奏感,打破画 过渡自然、逻辑清晰。而对白处理更需精准控制,避免噪音干扰的同时,保留情绪变化中的细 微声线波动,以增强人物表现力。
(八)在本土文化传播中担当地域文化叙述者
短视频编导在本土文化传播 述者的职责, 深入基层一线、生产场景和教育领域,将地方文化的细节 代表性。他们立足五师双河市,围绕农业发展、 明的时代质感和地域温度。在短片《红色传承! 团队捕捉学校师生日常活动与民族团结教育的真实画面,用清 的沉浸式表达。尽管该作品传播量有限,但在区域范围内引发共鸣,体现 推动文化自觉方面的现实作用。
短视频编导在这类创作中展现技术能力,更体现文化立场。他们对地方文化进行挖掘、整合和创意呈现,使传统元素与现代传播语境相融 文化从 向主流,从“被记录”走向“被共鸣”。编导关注的不是单一表象,而是背 文精神。他们用镜头语言讲述人物故事、描绘生活场景,使观众从中感知文化温度、理解历史脉络, 逐步实现从视觉接受到文化认同的转变。这种深耕本土的影像表达方式,不仅丰富了社会传播生 成为当代融媒体语境下文化传播责任感的重要体现。
(九)在突发事件中坚守真实传递
短视频编导在突发公共事件中肩负着真实记录与迅速传播的重要职责。他们不仅是影像内容的采集者,更是信息可信度的把关人。突发事件往往伴随着高度的不确定性与公众焦虑情绪,此时,是否能够第一时间传递真实、准确、有价值的现场信息,直接关系到公众对事件的理解与社会信任的稳定。
以《柳州融水突围记》为例,记者谌贻照在洪灾中失联数十小时后穿越 40 余处塌方区,徒步将灾情现场画面带出。这一行为没有夸张的包装,也没有精致的特效,但影像中滚滚洪流、断裂的山路、奔忙的救援人员,都成为事件现场最真实的写照。作品本身不依赖复杂的剪辑或情绪煽动,却因其扎实的内容和真实的视角而引发广泛共鸣,充分展现了新闻短视频的价值核心——信息真实。
在抢险救援、地质灾害、公共卫生等重大事件 需要在极端环境下完成拍摄任务。他们需要判断现场的安全与风险, 变化的情况,编导必须具备较强的判断力和职业操守, 格核实 众获取真实讯息的权利。这种对真实的坚守不仅体现编导的专 驱动和情绪传播盛行的时代,能够不随波逐流,立足一线真实记 突发事件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职业担当。他们用镜头穿越混乱, 用真实回应质疑 时刻看见真相、感受信心。
四、结论
短视频作为融媒体传播的重要形态,其创作水平直接关系到媒体内容的影响力与传播力。短视频编导作为内容策划、执行与技术实现的核心岗位,在新形势下需要不断拓展业务能力、创新表达手法和提升综合素养。本文结合短视频的传播特征与定位方式,深入探讨编导在创意策划、拍摄执行、脚本撰写、技术运用与后期制作等方面的关键技巧,提出有针对性的实践路径。未来,编导人员需积极适应技术变革与媒介融合趋势,推动内容创新和传播效能提升,为融媒体发展贡献更加优质、多样、精准的视听作品。
参考文献:
[1]刘敏娟 . 新媒体背景下短视频节目的策划与编导创新 [J]. 记者摇篮 ,2025,(04):87-89.
[2]杨星宇. 探讨新媒体时 西部广播电视 ,2022,43(11):171-173.
[3]吴杨爽. 全媒体时代电视 时代报告 ( 奔流 ),2022,(03):28-30.
[4]刘羽西. 短视频编导的脚本 好心情提味为例 [J]. 人生与伴侣 ,2022,(11):85-87.
[5]李璞. 短视频节目的策划与 探索 [J]. 新闻文化建设 ,2021,(18):133-134.
[6]陈迟. 短视频节目的策划与编导创新路 ]. 采写编 ,2021,(0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