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班委与个别学生之间的矛盾 管理是门艺术
王舒婷
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江西上饶 334000
中图分类号:G25
下面将从工作中遇到的一个真实案例出发,就班委与个别同学之间的矛盾的处理发表个人看法。
一、案例背景
于同学,男,20 岁,系我院 2021 级学生,籍贯吉林省。该生语言表达能力突出,综合素质优异,学业成绩与实践能力兼具,凭借出色的个人能力担任班级班长职务。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取得阶段性成果后,该生逐渐滋生自满情绪,错误地产生优越感。
成长过程中,其家庭教育环境对个人性格塑造产生深远影响。母亲秉持严格教育理念,曾要求他利用寒暑假时间在中药铺进行社会实践。这段宝贵的社会经历,使他深刻认识到社会竞争的现实与残酷,形成 " 唯有严于律己方能立足社会 " 的认知。但在这种观念的不断强化下,加之自我认知偏差,导致其在班级管理中逐渐采用 " 高压式 " 管理模式。
具体表现为:在布置班级任务时缺乏必要沟通与解释,工作方式简单直接;面对班级群内同学提出的疑问,未能及时给予解答和回应,甚至建议学生直接联系辅导员处理;在任务落实过程中,过度依赖考核机制,对未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同学,动辄以扣除平时表现分相要挟。这些行为不仅暴露出其沟通方式的生硬与单一,也反映出班级管理工作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二、案例内容
2024 年 12 月某日,“老师,我有点事和你说。”汤同学发短信找我交谈。“怎么了,有什么事情吗?”我回复。“老师,咱们班是不是重新考虑选一个班长呀?昨天自习课的时候,我有事先走了,和班长打过招呼,但是他还是登记我早退。还有就是处理班级的一些事务,他的态度总是很凶,同学们都害怕他,遇到事情,都不敢和他说。作为一个班长,他对班上的事情很上心,很认真负责,但是他和同学们之间相处的并不好。”我发信息回复她:“汤同学,你有事先走了,可能并没有和班长说清楚是因为公事还是私事先行离开,所以班长先登记,要不然是对其他同学的不公平,其次是你反映的关于于同学对同学们说话态度的问题,我需要询问一下其他同学,从多方面了解事实是否像你说的这样,我不能只听取你的意见对不对?”汤同学回复“好的。”
下午课间休息的时间,我分别找了其他班委和个别学生,向他们了解了于同学和其他同学相处的情况,这些同学都指出了于同学工作认真负责,就是所有的事情都会亲自管理,再分配任务后,面对别的班委的工作成果,会指责别的班委工作不到位,态度严厉,以至于许多班委都害怕和于同学一起共事。在这些同学离开后,我单独找了于同学,“班级事务还有于同学相处之间还顺利吗?”我问他。“老师,我知道有同学和您反映重选班长,他们是因为我管的太严厉才这样,但是有些时候,例如收集表格,我都会催同学们好几次,但是总有一两名学生不能好好的配合,要不然联系不到,要不然拖延不交,到最后我不得不态度以及说话的语气强硬一些或者以扣平时分作为“杀手锏”。他认为对于同学们做事效率低只有严格管理才能让他们配合工作,因为自己的严厉以及语气强硬引来了个别同学的不满,所以会有部分同学要求换班长,造成了班级的不良影响。
三、案例分析
经全面深入了解事件全貌,于同学自入学以来始终保持积极进取、争强好胜的性格特质。从竞选班级干部、加入学生会到竞聘社团职务,持续投身于各项学生工作,但也因此减少了与同学日常交流的时间,在人际交往中逐渐暴露出以下问题:
1. 人际关系处理失当
于同学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因沟通方式与处事风格存在不足,导致同学关系紧张。其未能充分发挥自身能力优势,将服务意识融入日常工作,反而因言语表达欠妥,未能妥善平衡管理职责与同学情谊。于同学恰因未能把握言行尺度,成为同学关系中的矛盾焦点。
2. 语言表达存在歧义
在工作沟通中,于同学常使用如 " 我现在是学委管旷课迟到 " 等表述。尽管其本意是强调工作要求,希望获得同学配合,但此类带有权力暗示的措辞,客观上造成了 " 不配合将面临不利后果 " 的威胁性解读。这种因表达不当引发的误会,导致同学间信任度下降,管理工作的权威性也受到负面影响。
3. 性格特质引发矛盾
作为独生子女群体中的一员,于同学个性鲜明、自我意识较强,这一特点在与同样个性突出的同学相处时,容易因意见分歧引发冲突。在班委工作会议中,其表现出明显的强势作风,习惯单方面布置任务,缺乏与其他学生干部的平等协商与意见交换,导致团队协作氛围受损,其他班干部逐渐产生抵触情绪却无处倾诉,最终致使团队凝聚力弱化,工作配合度降低。
四、解决思路
1. 全面调查核实
通过匿名问卷、个别访谈等方式,向班级同学多维度了解于某在日常事务管理中的具体表现,重点核查同学反馈的管理方式简单粗暴、沟通效率低下等问题是否属实。通过交叉印证收集的信息,确保掌握事件全貌与客观事实。
2. 开展分层心理疏导
首先与提出意见的汤同学进行深度谈心,建立信任关系,倾听其在班级事务中与于某产生矛盾的具体过程和真实感受。结合心理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疏导方案,帮助其缓解负面情绪,引导以理性方式表达诉求。
3. 实施精准沟通指导
针对于某性格直爽但管理方法失当的特点,采用 " 肯定 + 建议 " 的沟通策略:先充分认可其严于律己的态度和为班级付出的努力,随后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指出其工作中存在的沟通问题。通过情景模拟教学,系统传授柔性管理技巧,帮助其重新制定既保持原则性又体现人性化的班级管理目标。
4. 召开主题班会调解
组织以 " 理解与成长 " 为主题的班会。班会中安排于某公开述职,其主动反思工作不足并承诺改进,促进班级成员间的相互谅解与支持。
5. 建立长效跟踪机制
建立包含班主任、心理教师、班干部在内的联合观察小组,通过定期座谈、匿名反馈箱等方式,持续关注于某的管理方式改进情况及班级人际关系动态。每月进行阶段性评估,及时调整干预措施,预防同类问题再次发生。
五、工作启示
初入大学校园的青年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发展的关键过渡期,其认知能力、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尚未完全成熟,亟需教育工作者给予系统引导与情感关怀。作为班级管理的核心力量,学生干部在协调多元诉求、平衡服务与管理职能时往往面临诸多挑战,班委与同学间的意见分歧若未及时妥善处理,极易演变为影响班级凝聚力的潜在危机。因此,当矛盾萌芽时,辅导员需迅速介入,通过多维度调查剖析事件本质,针对涉事双方开展差异化心理疏导。
针对提出意见的学生,可采用 " 认知重构法 " 引导其进行自我反思:通过情景回溯与换位思考练习,帮助学生客观审视自身言行是否存在不当之处,理解班级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例如,可组织模拟班委会议、任务执行演练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决策制定、沟通协调的全过程,体会管理者在时间压力、资源限制下的现实困境,从而培养共情能力与包容心态。
对于履职方式存在偏差的学生干部,则需开展 " 管理效能提升 " 专项指导。在充分肯定其责任意识的基础上,通过案例研讨、管理理论学习、优秀经验分享等方式,帮助其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与沟通技巧。同时,引导其认识到管理工作本质是服务集体,应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保持开放心态,善于倾听不同声音,在团队协作中实现共同成长。
这一事件深刻启示教育工作者: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需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创新方法。具体可从以下维度构建长效机制:
(一)培育心理互容文化
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建立辩证认知思维,开展" 发现闪光点" 小组活动,鼓励学生互相记录彼此的优点与进步,定期进行公开分享;组织 " 多元视角辩论会 ",让学生在观点碰撞中理解个性差异的价值,破除刻板印象与认知偏见,营造接纳包容的班级文化氛围。
(二)构建正向激励体系
设立" 班级之星" 月度评选制度,涵盖学习、服务、创新等多个维度,通过民主推荐、事迹展示、公开投票等环节,挖掘学生个体优势;建立班级 " 夸夸墙 " 线上平台,鼓励学生实时分享身边的暖心瞬间与成长故事,形成真诚赞美、互相激励的良性互动生态。
(三)完善互助支持网络
组建" 学业帮扶小组"" 生活互助对子" 等特色团队,开展" 一对一" 结对帮扶活动;设立班级应急支援基金,建立生病陪护、困难救助等快速响应机制;定期组织素质拓展、志愿服务等集体活动,在协作实践中深化同学情谊,增强集体归属感。
(四)强化矛盾化解机制
开设 " 沟通艺术 " 选修课程,系统教授倾听技巧、冲突调解方法;建立班级矛盾 "三级预警 " 机制,通过寝室长例会、心理委员周报等渠道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设立 "班级议事厅",制定标准化议事规则,引导学生通过民主协商、理性对话解决分歧。
(五)深化师生联结纽带
实施 " 辅导员成长伙伴计划 ",定期开展深度谈心谈话,建立个性化成长档案;创设 " 师生共研项目 "" 校园治理提案大赛 " 等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决策;举办 "辅导员开放日 "" 周末茶话会 " 等活动,以平等姿态融入学生生活,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知心引路人。
古人云 " 让人三分不为输,忍得一时免百忧 ",这句处世箴言深刻揭示了宽容豁达的处世智慧。在班级管理实践中,培养学生以平和理性的心态处理矛盾,不仅能够有效化解分歧,更能助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思辨能力与人际交往素养。实践证明,真诚友善的沟通往往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当学生尝试以推心置腹的态度表达想法,往往能打破对立僵局,在情感共鸣中消弭隔阂。
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辅导员需立足学生实际,通过鲜活的案例教学与情景模拟,引导学生树立包容开放的处事态度。帮助鼓励学生勇于承认错误,改正自我的过错,善于改正过错,尊重学生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 候士兵. 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精选[M]. 上饶交通大学出版社.2022
[2]. 姚勇、蒋直平. 高校辅导员工作实务[M]. 中南大学出版社.2024
[3]. 俞来德. 论大学生矛盾纠纷及源头预防[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2.1
[4]. 余雯 . 学生矛盾冲突处理策略 [J].《师道》.2024.11
[5]. 王永友、何军杰 .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的四重逻辑 .[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12)
[6]. 陈亚男. 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向[J].《科学咨询(教育研究)》.2001.11
[7]. 黄广上、李传宇、仇继鹏 .”三全育人”理念下浅谈年轻辅导员与”00”后大学生工作策略的研究[J].《科教导刊- 电子版(下旬)》2022 年3 期
作者简介:王舒婷(1992.07-),女,汉族,人,硕士研究生学历,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