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维护管理

作者

吴宁 安珂 刘士清

山东省滨州市生态环境服务中心 山东省滨州市 256600

引言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逐年增加,对水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因其灵活性和适应性,成为解决农村污水处理问题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农村地区技术力量薄弱、管理机制不健全,许多设施的运行效率低下,甚至处于闲置状态。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维护和管理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设施维护管理中的关键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农村水环境治理提供参考。

1 设施运行管理

1.1 建立专业化的管理团队

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的维护管理离不开专业化技术团队的支撑,要强化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以此提升他们的技术水平以及操作能力,可以借助定期组织技术培训班、邀请专家开展讲座等途径,保证管理人员可掌握设施运行的基本原理以及维护技能。需建立设施运行管理档案,详细记录设施的运行状态、维护记录以及故障处理情况,为后续管理提供数据方面的支持。鼓励引入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凭借外包的形式达成设施的专业化管理,提高运行效率。

1.2 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

科学的管理制度是确保设施长期稳定运行的基础。首先,应根据设施的类型和规模,制定详细的运行维护手册,明确日常巡检、设备保养、故障处理等操作流程[1]。其次,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对设施的运行状态、出水水质等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此外,还应建立应急处理机制,针对突发故障或自然灾害制定应急预案,确保设施在极端情况下仍能正常运行。

1.3 加强公众参与与监督

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的维护管理需要公众参与,首先要强化对村民的宣传教育工作,提升他们的环保意识,促使其主动参与到设施的日常监督与维护当中,其次要构建村民监督机制,借助设立监督委员会或者公开举报渠道的方式,及时察觉并反馈设施运行过程里出现的问题,还可运用奖励机制,对积极参与设施维护的村民给予表彰和奖励,以此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2 技术维护措施

2.1 定期巡检与设备保养

定期巡检是确保设施正常运行的关键措施。巡检内容应包括设备的运行状态、管道的通畅性、出水水质的达标情况等。对于关键设备,如水泵、曝气装置等,应制定详细的保养计划,定期进行润滑、清洁和更换易损件,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此外,还应加强对电气系统的检查,确保其安全可靠运行。

2.2 水质监测与数据分析

水质监测是评估农村供水设施运行效果的关键手段。为确保供水安全,应定期对进水、出水以及处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监测,重点关注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氨氮和总磷等主要水质指标 [2]。通过对监测数据的系统分析,不仅能够及时发现设施运行中的问题,如处理效率下降或设备故障,还能为后续的运行优化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水质监测已逐步实现实时化与远程化。借助自动监测仪器与数据传输系统,可以显著提高监测效率和数据精度,增强对水质变化的响应能力。例如,《滨州市实施〈山东省农村公共供水管理办法〉细则》(2011 年)明确规定:对于日供水量在 1000 立方米以上或服务人口超过 10000人的集中供水单位,需实行每日监测制度,确保供水水质持续达标;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则须每月对大型水源进行一次水质监测,并每年向社会公布结果;单村供水系统每年至少监测一次[3]。监测方式涵盖现场采样、自动监测设备与遥感技术,实现水质信息的多维度采集与动态掌握。

2.3 技术创新与工艺优化

技术创新是提升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效率与稳定性的关键途径。针对农村地区污水来源分散、水质水量波动较大的特点,应积极引入适应性强、运行维护简便的新型处理工艺,如人工湿地、生物滤池、微动力处理系统等。这类工艺不仅能有效去除 COD、BOD、氨氮等污染物,还具有能耗低、适应性强等优势,尤其适合村镇等缺乏专业运维力量的区域。

在工艺运行过程中,通过优化操作参数也是提升处理效率的重要手段。例如,调整曝气量、优化水力负荷、改进填料结构或布水方式,均可有效增强微生物活性和处理效率。此外,应加强对新材料、新设备的研发与集成应用,推动小型污水处理单元模块化、智能化发展,从而降低运行成本、提升管理水平。技术创新不仅提升了处理系统的适应性和可持续性,也为实现农村污水治理长期稳定达标提供了技术保障。

3 资金与政策保障

3.1 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

资金保障是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维护管理的关键。首先,应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将设施维护管理费用纳入财政预算,确保资金的稳定来源。其次,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通过 PPP 模式、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企业投资设施建设和维护 [4]。此外,还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发行绿色债券等方式,拓宽资金筹措渠道,为设施维护管理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3.2 完善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

完善的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是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的制度保障。现有的《村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与维护标准》(2015 年)已对设施运维提出了基本要求,如建立日常巡查、设备维护与应急处理制度等,但仍需进一步细化与补充。应明确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的定义、服务范围和运维责任主体,推动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明确各级政府、运维单位及第三方机构的职责和义务,规范设施的运行管理行为 [5]。

在标准体系方面,应根据《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明确农村地区适用的出水排放标准,普遍采用一级B 标准作为最低要求。《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发布的相关标准与技术规范,进一步细化了设施的设计、建设、运行和设备管理要求,为农村污水治理提供了制度框架。

此外,2020 年生态环境部办公厅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制定地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排放标准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尽快制定符合本地环境承载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污水排放标准,推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标准先行的治理策略,强化地方标准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3.3 加强部门协作与统筹

规划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的维护管理关联着多个部门,这就需要强化部门之间的协作以及统筹规划工作,首先要清晰地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分工,构建起协调机制,以此保障各项工作可有序开展推进,其次要强化区域统筹规划,依据农村地区的实际状况情形,合理地布局污水处理设施,防止出现重复建设以及资源浪费的现象。另外还需要加强与其他相关领域的协同配合,像是农村环境整治、乡村振兴等方面,凝聚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农村水环境治理工作。

结束语

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的维护管理是改善农村水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建立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加强公众参与与监督,可以确保设施的高效运行;通过定期巡检与设备保养、水质监测与数据分析、技术创新与工艺优化,可以提高设施的处理效率和稳定性;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完善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加强部门协作与统筹规划,可以为设施维护管理提供坚实的保障。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和政策支持,推动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的可持续发展,为农村水环境治理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姜宁宁 , 李 喆 .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污水治理的发展研究 [J].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24,37(08):99-101.

[2]谢雨薇 . 基于攀枝花案例的农村污水化验技术与处理方法研究 [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4,(08):115-117.

[3]刘丽双 , 王 彧 . 环境工程中水质监测的意义及监测环节分析 [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5,6(06):151-153.

[4]方庆 .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 COD 核算方法效果评估及优化建议 [J].水上安全 ,2025,(11):110-112.

[5]张秋洁 .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及主要应用技术分析 [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23,(12):13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