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庄熙泽
雷州市松竹镇山口小学 524268
前言
小学数学和小学别的学科相比有着明显不同,在培育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上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所以,于小学时期给学生筑牢逻辑思维根基极为关键。那么,怎样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协助他们战胜数学学习中的畏难心理呢?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得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很有必要。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的作用
(一)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情境教学具备的关键长处,在于引领学生深度融入特定场景,借由对数学知识的真切感知,激活所储备的生活经验,并把这些经验转移运用到对新知识的领会与架构搭建当中。在这个进程里,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发现问题,深入开展思考并摸索解决办法,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知识的探索活动里。如此这般的自主学习模式,所产生的成效远远超出传统讲授式教学。
(二)使教学更加直观与真切
情境教学以学生的心理需求作为导向,精确抓取学生的兴趣点,巧妙搭建起知识理解与生活经验之间的纽带。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经过情境化处理以后,转变为容易理解的具象内容,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数学源自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固有属性。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的内在含义,达成高效学习的目标。
二、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 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实际
教师应当深入探寻生活当中的数学相关素材,用心营造与实际相契合的生活场景,从而使学生能够直接体会到数学和生活之间的紧密关联。
以“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作为实例,教师能够模拟真实的超市购物付款场景:预先准备各种商品卡片,并在上面标注不一样的价格,像笔记本3.5 元、铅笔 0.8 元、橡皮 1.2 元;构建简易的 “收银台”,准备不同面额的人民币道具以及计算器,让学生分别充当顾客与收银员。在教学进程里,“顾客” 拿着购物清单去挑选商品,并且计算所选商品的总金额;“收银员” 则要依据顾客所选商品的价格,完成收款以及找零等相关操作。比如,有一位 “顾客” 选购了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在计算总金额的时候,就需要把0.8 元和 1.2 元加起来,得出 2 元;要是 “顾客” 支付了 5 元纸币,那么 “收银员” 就必须通过减法运算,算出应该找零 3 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思索计算步骤,鼓励以小组形式探讨不一样的计算办法。有些学生先把元与角分别相加,之后再合并;有些学生直接将小数对齐,依照整数加减法的规则来计算。借助这样的实际操作形式,学生不但理解并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式,而且更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有着极为广泛的运用。
(二)开展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游戏契合小学生的自然特性,教师能够用心构思数学游戏场景,使学生实现在玩乐之中进行学习。
以“因数与倍数”的教学为例,教师预先准备好几组写着 1 - 100 不同数字的彩色卡片,把教室的桌椅布置成小组围坐的样式,开展“数字卡片大挑战”这个游戏。
在游戏开启之前,教师会详尽解说规则:每 4 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抽取 10 张数字卡片。第一轮时,小组成员依次抽取一张卡片,要说出该数字最少 3 个因数,别的成员能够补充,回答正确的话就保留卡片当作积分;第二轮,由教师随机给出一个基础数字,比如“6”,学生得迅速从自己手中的卡片里找出 6 的倍数,抢答成功并且答案准确的人获得积分。在这个过程里,教师担当裁判,对规则的执行情况以及知识的准确性加以把控,同时引导学生去思考诸如“怎样快速判断因数与倍数”“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具备什么特性”之类的问题。游戏营造出热烈的氛围,学生们积极地展开讨论,快速地进行计算。举例来说,抽到数字“24”时,有的学生马上说出“1、2、3、4”,其他同学接着补充“6、8、12、24”;在寻找 6 的倍数这个环节,学生们紧紧盯着手中卡片,争先恐后地举手抢答。游戏结束之后,教师组织各小组分享在游戏当中的发现与思考,归纳因数与倍数的规律,并且给积分高的小组颁发“数学小达人”贴纸作为奖励。这种将教育与娱乐融合的方式,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巩固知识,切实提高学习效率。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运用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的方式,引领学生展开探究。在课程开始前,教师将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卡片陈列在黑板之上,向学生发问:“这两个图形,谁的面积更大呢?”此问题激发了学生们的猜测与争辩。当学生们观点各异之时,教师紧接着抛出关键问题:“既然我们知晓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式,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如何计算?能否将其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图形来求解呢?”同时,为学生提供诸如剪刀、直尺等工具,倡导小组协作进行探索。学生们着手尝试运用数方格或者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的办法来深入探究。在学生操作期间,教师于教室中巡回走动并予以指导,持续追问:“在图形转化之后,哪些部分发生了改变,哪些部分依旧保持不变?”“长方形的长、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通过这些引导,学生们逐渐发觉:将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开并平移,能够转化为长方形,并且长方形的长、宽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对应。基于此,学生们自主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到了汇报阶段,各个小组纷纷展示自身的推导流程,互相补充使其臻于完善。在课程临近结束之际,教师又以“倘若不剪开平行四边形,且没有方格纸,要怎样验证这个面积公式呢?”这一拓展性问题,进一步启迪学生灵活运用割补法。
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当中,教师应当全面运用情境教学模式,摒弃传统教学里不合理的方法。在全新且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引之下,教师需要充分展现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紧密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际状况,不断开展探索实践,提升自身教学水平。通过多种途径充分调动课堂学习氛围,尽全力做好教学相关工作,辅助小学生持续取得进步,培育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齐翠英 . 浅议情景教学推动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J]. 学周刊,2021,(09).
[2] 王玉华. 运用情景教学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J]. 科技创新导报,2022,(10).
[3] 杨崇燕 . 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J]. 新课程(小学),20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