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农村中职学校劳动教育实践探索及意义

作者

蒋小川

宜宾市叙州区柳嘉职校

劳动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具有劳动技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意义深远。尤其在农村中职学校,劳动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更能结合农村地区特色与资源,为乡村振兴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人才。通过将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师资建设、完善评价体系,既能让学生在实践中锤炼工匠精神,增强就业创业竞争力,又能引导其树立正确职业观,深化对职业的认知与认同,最终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育人目标,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

从近几年我们学校劳动教育课的情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升学生劳动实践课的可操作性:

1、融入专业元素: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将劳动教育内容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如在烹饪专业中,设置食材处理、菜品制作等劳动实践环节;在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中,把学生带到果园、农场开展劳动技能课,教学效果非常好。

2、开发校本教材:组织专业教师和劳动教育教师共同编写校本教材,将专业相关的劳动技能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提升职业素养等内容纳入其中,作为劳动教育课的教学依据。

3、创新教学方法:以项目式教学和专业相关的实践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分组完成。如计算机专业可开展网站设计项目,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仅锻炼了专业技能,还培养了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现场教学:带领学生到专业对应的企业、工厂等场所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劳动技能和职业规范。如数控专业学生到数控车间,参与工人操作机床,学习设备维护等。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训现有教师:对中职学校现有的专业教师和劳动教育教师进行培训,使其掌握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的方法和技巧,提高教学能力。

6、引进企业人才:聘请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将实际工作中的劳动技能和职业精神传授给学生。

完善评价体系

7、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劳动教育课中的学习过程,包括参与度、技能掌握程度、团队协作能力等,定期进行评价和反馈。

8、终结性评价:在课程结束时,通过项目成果展示、实践操作考核等方式,对学生的劳动技能和职业素养进行全面评价,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职业学校劳动教育除了具有一般劳动教育的意义外,还有以技能为抓手推动教学实践,以劳动为载体提升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实践中具有以下特殊意义:

1、助力专业技能培养

强化学生实践操作: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往往与实际劳动紧密结合,劳动教育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反复练习中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如在汽修专业中,学生通过实际拆解、维修车辆,能更好地理解汽车构造和维修原理。

2、培养工匠精神:劳动教育有助于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养成专注、执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使他们追求卓越,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水平,为未来从事高技能工作奠定基础。

3、提升职业素养:培养职业态度:通过参与劳动实践,学生能逐渐形成积极的职业态度,如敬业、勤奋、负责等,认识到劳动是实现自我价值和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从而以良好的心态对待未来的职业工作。

4、了解职业规范:不同职业有各自的劳动规范和安全要求,劳动教育能让学生在学校期间就熟悉并遵守这些规范,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为顺利进入职场做好准备。

5、促进就业创业

提高就业竞争力:在职业学校中,劳动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在就业市场中更具竞争力,能更快适应工作岗位,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6、培养创业能力:劳动教育过程中,学生通过参与各类实践项目,锻炼了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等,这些能力是创业所必需的,有助于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实现人生价值。

7、增进对职业的认知和认同

深化职业理解:职业学校的劳动教育让学生深入了解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领域,包括职业发展现状、未来趋势等,从而更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增强对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8、树立正确职业观:通过亲身参与劳动,学生能正确认识不同职业的价值,摒弃对某些职业的偏见,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选择的职业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