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民间文学探析蛙类“诚信”意象
李桦
湛江市第三十六小学 广东湛江 524000
童话、故事、传说等民间文学来自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是人类先民在面对大自然长期的观察和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认知,并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把这些知识传递给下一代。蛙类作为一种广泛分布的两栖类动物,因其自身的活动特点,常常与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交集。在世界范围内的童话、传说、故事等民间文学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它的形象。对于青蛙的文学形象,前人对此深入研究,多有论述,比如与人类结合的“神婚”形象,代表着人类企盼多子多福的美好祝愿;对抗邪恶的“神将”形象,源自先民对蛙类神奇能力的崇拜和想象,代表了英武勇猛的美好品质;因青蛙在特定时机和地点的呱鸣,先人也赋予了它智者或愚者的形象,传达对社会现象的哲理思考等等。除这些意象外,笔者认为青蛙还被赋予了“信用”、“信誉”或“诚信”的意义,且这个意义的发生,与前述的其他意象有着相同的起源。这在世界范围内的民间文学中,均有体现。
一、《青蛙王子》故事中“青蛙”的“诚信”意象
关于青蛙,流传最广的一个文学形象便是格林兄弟搜集、改编的德意志民间故事《青蛙王子》。故事讲述了一个被施了魔法的王子变成了青蛙,躲在古井里,等待一个公主的出现来将他从魔法中拯救出来。在其他“人类被施以魔法,变成异类,需要被拯救”的类型故事中,打破魔法往往需要主人公之间真心的两情相悦,比如《白雪公主》《玫瑰公主》(更为人熟知版本译为《睡美人》)、《美人和怪兽》(常译为《美女与野兽》)等等。但在《青蛙王子》的故事中,打破魔法只需要公主答应青蛙并做到“……你喜欢我,就让我做你的朋友,陪你一起玩儿,和你同坐一张小餐桌,同用你的金盘子吃东西,从你的小杯子中喝酒,晚上还睡你的小床”。而实际上,公主只是在父母的要求下极不情愿做到了上述要求的后四项,一直到变回王子之前,公主都没有真心喜欢过青蛙,甚至将他从床上抓起摔到了地上。与其他故事相比,这种区别就说明《青蛙王子》这个故事所宣扬的不是男女之间真挚爱情的神圣与美好,而仅仅是“诚信”这个品质的重要。“诚信”品质更收到人们重视,这在故事的其他地方也有体现:比如青蛙对答应帮助公主找回金球而提出的条件,只是得到了公主的口头承诺之后就履行了它的诺言;青蛙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来到遥远的皇宫,要求公主兑现诺言;以及国王在了解了事情原委后,对公主的训话:“你不管答应了什么,都得办到”等。
《青蛙王子》这个故事在欧洲的其他地区出现了变式——在波兰和俄罗斯,这个故事变成了《青蛙公主》。这个故事在情节上与《青蛙王子》十分相似,甚至在此基础上有了丰富的延伸。但不论在相似的还是延伸发展的情节中都可以看到对“诚信”这一重要品质的宣扬。在《青蛙公主》这个故事中,当王子向青蛙索要它坐着的那支箭时候,青蛙要求王子兑现娶自己的诺言,并有这样一段对话:“可是小青蛙,你要怎么做我的妻子呢?”“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呗,大概这是上天的安排吧。箭是你从塔上射出来的,既然你认定你心爱的妻子会出现在箭落地的地方,那么,你要找的就是我啦。”自己对神明或上天许下的诺言,自己就要遵守,这样的情节体现的是对信守承诺的神性要求。
故事中还有一处体现“诚信”的情节:当王子听从父亲的话,违背对公主的诺言,烧掉了青蛙皮以阻止公主再次变回青蛙后,公主决然离开了王子;直到公主答应王子以人类的身份去见王子家人的条件——自己母亲的敌人全部死掉——达成以后,公主才变回人形,与寻来的王子相认,并答应王子不再离开。
在《青蛙公主》这个故事里,“诚信”不再是独立于人类情感的冰冷的道德标准,而是和真情联系在了一起,成为确认情感质量的重要部分,实现了“真、善、美”的统一,这进一步肯定了“诚信”这一品质的重要性。
二、其他世界民间故事中蛙类的“诚信”意象
越南各民族中广泛流传着“神蛙丈夫”类型故事,这些故事中都有蛙类历经重重磨难与人类结为夫妇的情节。在这些故事中,为拒绝蛤蟆等蛙类的求亲,准岳父会提出许多古怪苛刻的任务来阻止蛙类与人类女性成亲,但无一例外都被“神蛙丈夫”们用智慧或神力解决了。这些故事中的准岳父通常是社会上层阶级的村长、地主,甚至是国王、玉皇,拥有权力和财富,而与此对照而出现的主角——蛙类们以普通的,地位低于人类的,不被人类接受和承认的形象,通过自己的努力、智慧和优良品性,最终取得了胜利,这不仅是对劳苦百姓对自身力量的歌颂和肯定,也体现了他们对自身所具有的“言出必行”“行必有果”优良诚实品质的自豪。越南境内朱鲁族民间故事《青蛙丈夫》(Chàng ≤sseqgtr ch)是这类型故事的一个变形,讲述了一个蛤蟆没有经受住考验,对他和姑娘的爱情不坚定、对外界的反对不抗拒等原因,导致其悲剧分离的故事,从反面证实了忠诚对人类真情稳固的重要。
在犹太人中流行的民间故事《仙娃》,也讲述了一个与青蛙有关的信守诺言的故事。主人公哈尼那在父亲临终时应允了父亲一个奇怪的承诺:“守丧会在逾越节的前夕结束。那一天你要去市场买那件卖家最先提供给你的东西,不管那是什么,也不管要花费你多少钱……”,而在约定的时间,哈尼那用一千金条这样不合常理的价格买回了一个盒子,盒子里装着一只青蛙。这只青蛙非常能吃,提供给它的所有食物它全都吃下去,并且在短短八天时间内就变成得巨大。它的住处从盒子,到橱柜,到最后需要一个专门的棚子。即便如此,哈尼那和妻子依旧赡养着这只青蛙。当家里所有的东西都被青蛙吃光后,这只青蛙开口说话了,并且实现了哈尼那提出的各种要求:提供食物,让哈尼那通晓人类的学问甚至鸟兽的语言,给哈尼那的家庭带来巨大的财富。青蛙之所以愿意这样回报,它自己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因为你们听从了死者的遗愿,并没有质疑我,你们因此获得了奖励”。在这个故事中,哈尼那不仅遵守了父亲的诺言,还对父青蛙展现出了“值得信任”的品质,这是对“诚信”涵义的延伸与发展。而且,与《青蛙王子》和《青蛙公主》一样,故事的主人公在守住了“诚信”这一品质后,都获得了回报,这样一来,青蛙的“诚信”形象就拥有了世俗的道德教化意义。从这一层面上说,青蛙的形象非常容易让人们联想到“诚信”或“信用”这些抽象的概念,并形成稳定的联系,通过民间故事流传下来。
三、蛙类“诚信”意象成因分析
蛙类的形象之所以会和“诚信”的意义相融合,笔者认为与蛙类自身及围绕在其周围的自然现象,以及人类先民对此的认识并由此形成的民俗民风有关,分点列述如下:
(一)“雨神”“雷神”与雨信
安徽大学阚绪良通过对汉代文献《春秋繁露》的研究,发现了中国先人早在汉代就已经有了利用青蛙进行求雨的仪式,并简述了中国壮族人民目前仍在庆祝利用青蛙求雨的“青蛙节”习俗,同时列举《金枝》中记录的存在于世界各个地区的印第安人、欧洲人、印度人、卡普人、雷迪人等不同人群、不同民族文化中普遍存在的青蛙求雨仪式,证明了青蛙和求雨之间的密切联系[1]。
人类先民通过朴素的观察,发现蛙类因其生物特性,长期生活在水边,对湿润的气候尤其敏感,在下雨前后鸣叫更频繁和响亮,于是就自然地将蛙与雨水联系起来,认为青蛙有带来雨水的能力,是掌管雨水的神。蛙类的出现成了雨水的信号,利用蛙的神力求雨必然会带来雨水。这样一来,在先民们对因果关系的朴素认识中,蛙类和“雨信”就构成了联系,蛙也就具有了“信使”的特性,并在民间文学的创作中将这种联系凝结成了“诚信”的文学意象。
(二)“谷神”重生与农信
在对我国壮族、傣族以及东南亚地区国家的青蛙崇拜的研究中,还能发现青蛙与稻谷、农耕的联系。河池学院邓伟龙的研究认为,壮族“青蛙节”中“祭蛙”“葬蛙”等习俗反映出原始先民对青蛙生殖能力崇拜,认为蛙能“死而复生”:人们通过杀死处于冬眠期的老弱的青蛙,能将其生命力转寄给新生的青蛙,并在惊蛰节气之后看见包括结束冬眠的青蛙在内的万物复苏的景象。而青蛙“重生”及活跃的时间刚好与稻谷生长的时间重合,这些都符合弗雷泽《金枝》中对于杀死“神王”、“谷精”的西方民俗的描述 [2]。
青蛙的蛰醒与稻谷生长、农耕重启的“农信”相关,且具有周而复始的特性,这是蛙类“诚信”意象形成过程的又一证据。
(三)金蟾与月信
金蟾、玉兔和月亮在我国传统民俗文化和文学作品中常常联系在一起。研究人员曾论述过兔子与月亮的密切联系,兔子在交配之后,大约一个月(29 天)即产幼崽,之后雌兔就能再进行交配 , 再过 29 天又能生产,且雌兔生产的时间总是在晚上,这些特点恰好与月亮的缺盈周期在时间上是一致的。[3]
蟾蜍也被视为与月亮有密切的联系。中国古人认为,蟾蜍和兔子一样,是“月精”。《埋雅》曰:“兔,明月之精,视月而生。”《五经通义》曰:“月中有兔与蟾蜍。”《淮南子• 精神》云:“日中有踆乌,而月中有蟾蜍。”唐代《初学记》和宋朝《太平御览》卷四引述的张衡《灵宪》所记载的嫦娥奔月的故事,均有月中蟾赊都是由姮娥所化的表述。除民间风俗和传说记载外,蟾蜍与兔子之间还存在许多相似之处:比如都在夜间生产,和兔子一样都有强大的生殖力,而蟾蜍性喜潮湿,通常在水源附近进行或湿润的环境中繁殖,卵多生在水中,这种特性使得蟾蜍比兔子更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传统二元宇宙思想中的“阴”的概念。有研究者从语言学的角度,论述了青蛙与蛤蟆、蟾蜍在古人观念中的一致性。[4] 因此,在先民朴素的无意识联想中,蟾蜍、青蛙等蛙类和兔子一样,代表着月亮,和兔子一样拥有着月亮所呈现的周而复始盛衰更替的规律性。现代生物研究也证实,蛙类繁殖行为多在雨季,具有时节性和规律性。
(四)“神使”“神威”与信誉
在世界各地的民间传说中,青蛙都是可以和神灵沟通、传达上天旨意的信使。记载古代人民口述寓言故事的《伊索寓言》中,与青蛙有关的寓言共有 9 则,与蟾蜍等其他蛙类有关的寓言数为 0 。其中涉及青蛙与天、神或其代表直接沟通情节的有2 则:《青蛙呼吁求国王》《太阳和青蛙》;表现青蛙声音响亮,间接证明其具有远程传播某种信息的能力的保守计算有2 则:《青蛙医生和狐狸》《狮子和青蛙》,合计 4 篇,占总数近一半。在凉山彝族中流传的民间故事《天神的哑水》,讲述了一个青蛙为了报答人类,将自己所猜到的天神的意图泄露给人类,让人类喝下了能说话的水,使人类获得了新的生命,具备了言说的能力,从而开启文明的故事。在壮族的民间传说中,青蛙是雷神的儿子,传递雷神的旨意,壮族同胞在青蛙节上会利用青蛙尸体进行占卜,以了解上天对当年雨水和农事的计划安排 [5]。
在世界范围内,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民间文学中,蛙类的形象常常代表着上天的意志,它是“神使”,所传递的信息有神力作为担保。未开化的先民百姓对此深信不移,因此蛙类的形象、行动藉由先民们的解读而有了“信誉”的涵义。蟾蜍、青蛙等蛙类因此成了“诚信”“信用”的象征,在民间故事、传说等民间文学中逐步发展为“诚信”的意象。
结语:蛙类作为近水生活的两栖动物,因其自身的生物特性和生活习性,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与古代先民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了密切的联系;人类先民通过对蛙类和与它们相关、在它们身上产生的现象进行观察,作出合理化的理解,逐渐形成青蛙与抽象的概念“诚信”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的朴素认识,并将其无意识地融入到了民间故事、传说和童话等民间文学当中。这些文学作品在长期的口耳相传和集体再创作中,逐渐凝结成了青蛙、蟾蜍等蛙类的“诚信”意象,并对受众产生了道德层面的教化作用。
但蛙类的“诚信”意象常与其他意象如勇敢、善良、多子幸福等伴生出现,容易被读者和研究者忽略。但从世界范围的故事、传说、童话等民间文学作品中,我们依然可以分析出这一意象独立出现的例证,这使得我们不能忽视蛙类在民间文学作品中作为“诚信”意象存在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阚绪良 . 汉代的青蛙求雨 [J].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0,(01):26-29.
[2] 邓伟龙 . 壮族青蛙图腾中蛙婆节的人类学思考 [J]. 百色学院学报 ,2008,(02):17-20.
[3] 唐群 . 关中地域“中秋三吉”研究 [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34(05):55-60.
[4] 康忠德 .“青蛙”以及相关问题 [J]. 民族语文 ,2013,(03):52-55.
[5] 李岚 . 壮族的蛙崇拜文化 [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0,(06):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