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胃肠炎的研究与探讨
赵娜娜
潍坊学院 山东潍坊 261061
病毒性胃肠炎对患者身心状态影响显著,尤其对低龄患儿危害更大。该病通常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和强聚集性特征,对患者健康构成较大威胁。为有效应对,亟需深化对病毒性胃肠炎的认识。具体研究应聚焦于:常见病毒分型(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腺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生物学特性、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同时关注相关疫苗研究进展、当前治疗原则与措施。深入了解这些方面,有助于科学评估现有医疗质量与预防策略,进而优化完善,最大限度降低病毒性胃肠炎的发生率及其不良影响。因此,本文将重点探讨病毒性胃肠炎的病理学特征和防治措施,现报道如下:
一、病毒性胃肠炎具体介绍
1.1 流行病学特征
轮状病毒隶属于呼肠孤病毒科,具有无包膜、双链等特征,包含核心、内壳、外壳3 部分,病毒基因包含11 个片段、6 个结构蛋白编码(VP1-4、VP6-7)、6 种非结构蛋白(NSP1-6)。根据轮状病毒内壳蛋白 VP6 抗原性可将轮状病毒分为 A-J10 组,A、B、C 组可感染人类,A组为主要流行病毒,主要导致婴幼儿发生病毒性胃肠炎,尤其是9-12 月龄婴幼儿;B 组主要引发成人发生病毒性胃肠炎;C 组具有散发性特点,主要在青少年群体中散发。轮状病毒类型较复杂,包含血清型、亚型及基因型等,其中血清型根据外壳蛋白 VP4、VP7 决定血清类型,其具体包含 P 血清型、G 血清型,G 血清型中 G1-4、G8-9、G12 均较常见,P 血清型中 P[4]、P[6]、P[8] 较常见。
轮状病毒具有耐乙醚、弱酸的特征,可通过粪 - 口、口 - 口等途径传播,在零下 20% 环境中可以长期保存,在 56℃环境中放置 1h,便可被灭活。当轮状病毒胃肠炎患者处于急性期时,其粪便中通常有大量病毒颗粒存在,治疗后患者通常有4-8d 排毒期。
患者感染轮状病毒后,对十二指肠、空肠上皮细胞产生侵犯,病毒在细胞内复制,导致细胞裂解,释放出新病毒颗粒并聚集于包涵体中,进而感染周围细胞。病毒复制过程中,会破坏肠绒毛结构,乳糖酶、麦芽糖酶、蔗糖酶活性下降,导致患者吸收功能障碍,相关双糖、乳糖等滞留在肠内,引发渗透性腹泻。轮状病毒代谢产物对患者小肠内皮细胞功能也会产生影响,进而加剧腹泻症状。
1.2 临床表现
轮状病毒感染的潜伏期为1-3d,感染此病毒患者病症具有自限性特征,病程通常为 5-7d 患者主要症状为腹泻,大便呈蛋花样、水样,除此之外,患者还伴有发热、恶心呕吐、轻中度脱水、代谢性酸中毒等症状,部分患者病症严重时可导致其死亡。近年有学者在研究轮状病毒性胃肠炎时发现,轮状病毒胃肠炎死亡患者的肺、肝、脑组织及粪便中均可检测到轮状病毒,且该病毒可导致神经系统损伤(如惊厥、脑炎)、心肌损害(如心肌酶谱升高、心律失常)及呼吸道病变(如肺炎样改变)。这一发现表明轮状病毒可能存在新的感染途径与靶器官 [1]。
1.3 诊断方法
在进行轮状病毒检测时,诊断方法有多种,可采用普通电镜、免疫电镜法对粪便标本进行检查;也可对粪便标本进行上清液提取,其后用免疫酶斑试验、酶联免疫法进行病毒抗原检测,此种检测方法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均较高;可借助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进行 RNA 病毒检测;还可对患者进行血液标本采集,进而实施血清学检测,了解患者体重特异性 IgM 抗体。
2、诺如病毒性(NV)胃肠炎
2.1 流行病学特征
诺如病毒隶属于杯状病毒科,病毒颗粒表面有 32 个杯状凹陷形态,其包含开放阅读框为 ORF1、ORF2、ORF3,ORF1 中包含 RNA 聚合酶的非结构蛋白;ORF2 主要包含衣壳蛋白VP1,VP1 包含 S 区结构、P 区结构,呈相邻状态,S 区为底座,P 区呈拱样结构且较突出,P 区又分为 P1 亚区、P2 亚区,其中 P2 亚区为 VP1 最外层且具有高度变异性特征;ORF3 主要包含衣壳蛋白 VP2,为强碱性微小结构蛋白,对诺如病毒颗粒重组产生影响。诺如病毒可分为 G Ⅰ -G Ⅹ个基因组,其中 G Ⅰ、G Ⅱ、G Ⅳ主要感染人类,G Ⅲ、G Ⅴ主要感染猪、奶牛 [2]。
诺如病毒不仅通过粪- 口途径传播,还通过空气、食物、物品、水源等渠道传播,患者粪便及呕吐物中附带诺如病毒可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进而近距离接触者也可被传染。诺如病毒对酸、热、乙醚均较稳定,灭活难度较大,在零下 70℃环境中也可存活。患者感染诺如病毒后排毒时间相对较长,通常需100h 左右,且病毒易发生变异,增加治疗难度。
诺如病毒感染部位主要为小肠近端黏膜,可导致上皮细胞酶活性改变,损伤上皮细胞,进而影响其吸收功能,导致渗透性腹泻形成。诺如病毒还与肠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组织血型抗原结合,促使患者产生感染症状[3]。
2.2 临床表现
诺如病毒的潜伏期略短,通常为 24-48h,诺如病毒性胃肠炎同样具有自限性特征,同时还有起病急特征,患者主要症状为呕吐、腹泻等,除此之外,患者还有头痛、发热、身体乏力、肌痛等症状。由于诺如病毒具有耐低温、耐热、耐去污剂、耐酸碱等特征,故而当患者感染此病症后,其具有发病率高、抵抗力强、低剂量致病等特征。
2.3 诊断方法
在进行诺如病毒检测时,可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放射免疫法、免疫电镜法等直接对粪便标本进行检测;可通过血清学进行特异性 IgG 抗体检测,从而判断患者是否感染诺如病毒;可运用实时荧光定量 RT-PCR、实时反转录 PCR 进行 RNA 检测,此种检测方法灵敏度、特异度均较高,保障诊断质量。
3、腺病毒(Adv)胃肠炎
3.1 流行病学特征
肠腺病毒隶属于腺病毒科,同时也属于双链 DNA 病毒,其包含 88 个血清型,属于 A-G亚组中,40、41 型均隶属于 F 亚组,是导致婴幼儿产生腺病毒胃肠炎主要病原体,其发生率较高;另外,1-3、5-7、11-12、14、16、18、21、31 型也均可导致患者产生肠腺病毒胃肠炎[4]。肠腺病毒无包膜,主要通过粪- 口、飞沫等途径传播,其具有较强抵抗力,可在水、食物中存活较长时间。
肠腺病毒耐酸,在 36℃以下环境中至少能存活 7d,其潜伏期为 3-10d,稳定性较强。患者感染肠腺病毒后,首先侵入肠道上皮细胞,病毒在胃肠内易被复制,导致肠道粘膜屏障被破坏,患者因此产生炎症反应、腹泻症状;肠腺病毒对肠道上皮细胞的损伤,还会影响其肠道吸收功能,进而加剧腹泻症状[5]。
3.2 临床表现
患者主要症状为腹泻,大便不成型或为水样,另外患者还伴有呕吐、发热等症状;部分患者有腹痛症状,疼痛部位主要为脐周、下腹部,疼痛呈间歇性状态。肠腺病毒胃肠炎也具
有自限性特征,患者病程通常为 4-8d
3.3 诊断方法
在进行肠腺病毒检测时,通过运用普通电镜可判定患者是否感染肠腺病毒,运用免疫电镜法可对肠腺病毒进行分类鉴定;可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直接对粪便标本进行病毒抗原检测,其灵敏度、特异度均较高;通过运用聚合酶链反应进行病毒 DNA 检测,灵敏度与特异度均较高,促使患者病症类型及时被诊断出,此种诊断方法主要用于早期诊断中。
二、病毒性胃肠炎治疗措施
在进行病毒性胃肠炎治疗时,应及时对患者实施补液治疗、对症治疗等,根据患者年龄、症状及病程等使用相关药物,促使其呕吐、腹泻、发热、腹痛等症状缓解,常见止泻药物包含蒙脱石散、盐酸洛哌丁胺胶囊(禁用于2 岁以下儿童)等,常见止吐药物有甲氧氯普胺(禁用于婴幼儿,尤其 1 岁以下)等,常见退烧药物有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由于胃肠炎病症对患者肠道菌群影响较大,对此及时对其使用益生菌,可改善肠道菌群,进而促使肠道功能恢复,常见益生菌药物有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乳酸杆菌等 [6]。在进行补液治疗过程中,医生需根据患者脱水严重程度合理选择补液方式,针对轻度脱水且伴随烦躁、口干、脉搏加快等症状患者,可引导其口服补液治疗;针对严重脱水且伴有血压下降或休克、少尿或无尿、皮肤褶皱 2s 不恢复、循环衰竭等症状患者,需对其实施静脉补液治疗并合理设定液体成分、补液时间,严格遵循“先快后慢、先盐后糖、先晶体后胶体、见尿补钾”的原则[7]。
三、病毒性胃肠炎疫苗现状
针对病毒性胃肠炎疫苗主要包含轮状病毒疫苗、诺如病毒疫苗 2 种,轮状病毒疫苗具体包含 Rotarix(RV1)、RotaTeq(RV5)及 2 种口服活疫苗,Rotarix 也被称为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主要是针对GIP8 基因型轮状病毒感染防控,为单价疫苗。RotaTeq 为牛 - 人类重组病毒疫苗,通过基因重组方法将人VP4、VP7 基因导入牛轮状病毒WC3 株中,包含G1—G4、P8 抗原[8]。有相关研究发现,Rotarix(RV1)、RotaTeq(RV5)疫苗在东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使用效果不显著。2 种口服活疫苗主要为Rotasiil、Rotavac,前者同样是牛- 人类重组菌株制成,但关于此2 种口服活疫苗的相关临床研究相对较少。
诺如病毒疫苗主要包含类病毒颗粒疫苗、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前者是基于 G Ⅱ .4、G Ⅰ.1 序列及VLP 的疫苗,后者可诱发体液、细胞免疫,但通常受人们体内预存免疫作用影响,导致免疫效果受影响。但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无诺如病毒疫苗正式获批上市,多款候选疫苗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结束语
病毒性胃肠炎对患者危害较大,此病症在近年发生率相对较高,对此还需加强对其重视度。针对病毒性胃肠炎疫苗,目前均未在临床广泛使用,进而影响病毒性胃肠炎控制效果。对此,还需加强对病毒性胃肠炎宣传力度,引导人们充分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并根据病毒性胃肠炎高发时节、环境等及时做好相应预防措施,尽可能降低病毒性胃肠炎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郑琼梅 , 王美芬 . 病毒性胃肠炎的研究进展 [J].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4,16(9):1609-1612,1617.
[2] 海仁古丽·麦麦提 , 缪梓萍 , 吴焓 , 等 . 轮状病毒相关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J]. 国际病毒学杂志 ,2023,30(1):79-83.
[3] 彭美玲 . 布拉酵母菌、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胃肠炎的价值分析 [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23(21):58-60.
[4] 陈军 , 霍怡菲 , 陈毅锋 , 等 . 国产轮状病毒疫苗对儿童轮状病毒性胃肠炎保护效果的Meta 分析 [J].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4,37(11):1334-1340,1348.
[5] 安鹏程. 双歧三联活菌片联合复方消化酶胶囊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胃肠炎的效果分析[J]. 黑龙江科学 ,2021,12(22):52-53.
[6] 杨娜 . 布拉酵母菌散对小儿轮状病毒性胃肠炎疾病进程的影响 [J]. 中国农村卫生 ,2021,13(11):20-21.
[7] 宋坤蔚, 马应祥. 干扰素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治疗轮状病毒性胃肠炎患儿的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 ,2022,34(23):63-65,75.
[8] 谈伟 , 陈咏妍 , 张欣欣 . 轮状病毒感染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 [J]. 微生物与感染 ,2021,16(4):285-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