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不同麻醉方式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作者

常添智

大连医科大学 辽宁省大连市 116044

1. 前言

肺功能乃是评估呼吸系统健康状况以及手术风险的一项关键指标,于麻醉管理工作当中有着关键的意义,在手术进行期间,麻醉方式的选择会在较大程度上对患者的肺功能产生影响,对于肺癌以及其他胸部疾病的患者而言,肺癌患者大多时候伴有多种肺功能方面的异常情况,这些异常状况与肿瘤自身的影响存在关联,而且和所运用的麻醉技术也紧密相关。依据现有的相关研究,麻醉方式对肺功能所造成的影响可借助多种机制给予解释,囊括肺氧合、呼吸力学、免疫调节以及炎症反应等多个方面。

2. 主体

2.1 全身麻醉对肺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2.1.1 全身麻醉引起的肺功能变化

全身麻醉对于患者肺功能所产生的影响,属于临床麻醉学研究里颇为关键的课题,全身麻醉往往会致使肺顺应性出现下降情况,还会造成肺泡塌陷以及气体交换障碍,而这些变化可直接对患者的呼吸功能产生影响,在肺癌患者当中,有研究说明,当他们接受全身麻醉之后,肺氧合功能以及呼吸顺应性会受到损害,使得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有所增加 [1]。在一项针对老年肺癌患者展开的研究里,采用了全身麻醉与胸部神经阻滞相结合的联合麻醉方法,结果显示,联合麻醉组在术后肺氧合功能以及呼吸顺应性方面有了改善,和仅仅实施全身麻醉的对照组相比,联合麻醉组在术后恢复过程中呈现出了更为良好的肺部功能以及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 [1]。另外以及一项研究也指出,肺癌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采用传统全身麻醉后,肺功能会明显降低,而且恢复较为缓慢,挑选适宜的麻醉方式对于保护患者的肺功能而言十分关键。2.1.2 全身麻醉相关炎症反应及免疫功能改变

全身麻醉所引发的炎症反应乃是影响肺功能的关键机制之一,在麻醉诱导阶段,炎症因子如 TNF-α、IL-6 的释放会使肺组织损伤加剧,促使术后肺部并发症出现,研究显示,全身麻醉可触发系统性炎症反应,对患者免疫功能产生影响,提升感染风险,右美托咪定等药物于麻醉过程中被发现可有效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肺部免疫环境。临床数据说明,使用右美托咪定辅助麻醉的患者,术后炎症因子水平比未使用该药物的患者低很多,这对保护肺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有帮助,麻醉医生制定麻醉方案时,要考虑药物对炎症反应的作用,以此优化患者术后恢复。

.1.3 全身麻醉对高危患者肺功能的风险

在高危患者当中,肺间质疾病患者,接受全身麻醉时所面临的风险会有十分突出的增加,研究结果说明,肺间质疾病患者在经历全身麻醉之后,肺功能出现恶化的情况较为明显,而且术后恢复的时间会延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比较高 [2],另外以及数据显示,单肺患者在全身麻醉的状态下容易引发严重的呼吸并发症,麻醉策略要做到个体化,以此来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 [3]。比如对于单肺患者的麻醉管理应当考虑采用区域麻醉或者其他替代方法,减少全身麻醉所带来的潜在风险,临床案例可说明,运用胸部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可有效地降低这些高危患者的术后并发症风险,对肺功能以及恢复质量起到改善作用,针对高危患者的麻醉策略应当更为谨慎,要充分对患者的肺功能状况进行评估,制定出个性化的麻醉方案。2.2 区域麻醉及神经阻滞对肺功能的保护作用

2.2.1 胸廓神经阻滞技术及其肺功能影响

胸廓旁神经阻滞也就是 TPVB,它属于一种有效的区域麻醉技术,借助减少术后疼痛以及炎症反应,可实现稳定血流动力学以及保护肺功能的目的,研究显示,TPVB 在降低术后疼痛方面有着出色表现,还可借助减轻全身麻醉药物的使用量,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4],于肺肿瘤消融手术里,运用超声引导的 TPVB 技术呈现出良好的镇痛效果,同时对肺功能给予了有效的保护。该技术的施行减少了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出现,还提升了患者整体的术后恢复效果[5],TPVB 或许会成为改善肺功能的关键方式,在高风险患者当中。2.2.2结合全身麻醉的区域麻醉优势

把全身麻醉跟TPVB 相结合的联合麻醉技术在临床应用里呈现出一定优势,有研究说明,这种联合麻醉方法可改善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术后肺氧合水平也会提高[1],用这种办法,患者麻醉时所需麻醉药物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联合麻醉的应用让患者麻醉反应更平稳,术后恢复更快,肺功能受损风险高的患者,其呼吸功能能得到更好维护。

2.2.3 区域麻醉在特殊患者中的应用

在特殊患者群体里,区域麻醉的应用相当关键,比如说,在肺移植患者以及单肺患者进行手术时,运用脊髓 - 硬膜外联合麻醉可切实避免机械通气所带来的风险 [6],对于 COVID -19 患者,选用保护膈肌的神经阻滞技术降低了呼吸功能损害的风险,借助这些技术的施行,区域麻醉提供了有效的镇痛效果,还在术后恢复阶段起到了关键作用,帮助患者避开了因全身麻醉引发的潜在呼吸并发症。区域麻醉在特殊患者的术中管理里呈现出了独特优势,为改善患者的肺功能以及术后恢复提供了新方向。

2.3 非插管麻醉及快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下的肺功能保护

2.3.1 非插管麻醉技术及其临床优势

非插管麻醉作为一种新兴麻醉技术常用于胸腔镜手术,来防止气管插管造成肺部损伤以推动患者快速恢复,研究显示非插管麻醉比传统插管麻醉在术后恢复上优势明显,运用快速康复外科即 ERAS 方案时,借助非插管麻醉患者可保持自发呼吸,降低对气道干扰降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同时文献说明单孔胸腔镜肺手术中把非插管麻醉和 ERAS 方案相结合,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并减少术后炎症反应发生,[7] 这种麻醉方式能提升患者舒适度又能优化术后康复进程,呈现了现代外科理念发展趋势。

2.3.2 非插管麻醉对肺功能及氧合的影响

尽管于非插管麻醉进程里,术中最低血氧饱和度或许会出现些许降低的情况,然而整体肺功能依旧维持良好状态,并且与机械通气相关的肺损伤发生几率较低,研究说明,采用非插管麻醉的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和传统插管麻醉相近,甚至更低,这意味着非插管麻醉在保护肺功能方面有一定优势。借助减少机械通气的运用,非插管麻醉可切实降低肺部损伤风险,保证患者在术中和术后阶段的氧合状况良好,推动肺功能的恢复 [8],此种麻醉方式的成功运用为临床给予了新的选择,在应对肺功能欠佳的患者时,可为其提供更为安全的麻醉方案。

2.3.3 非插管麻醉的适应症与限制

非插管麻醉适用于那些肺功能欠佳然而不存在严重气道病变的患者,这类患者接受麻醉期间,一定要严格对其呼吸状态给予监控,以此来避免低氧血症以及二氧化碳潴留情况的出现,虽说非插管麻醉有不少优势,可是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宜采用这种方式,对于那些有严重呼吸道疾病或者气道解剖出现异常的患者而言,有可能会使术中并发症的风险增加。临床医师决定采用非插管麻醉的时候,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整体状况以及手术类型,保障麻醉的安全与有效 [9],经过合理的评估与监控,非插管麻醉可给患者带来安全、有效的麻醉体验,推动术后恢复。

3. 结论

不同麻醉方式对于肺功能所产生的影响以及相应的保护策略,在临床麻醉实践当中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虽然在高危患者麻醉管理、非插管麻醉适应症把控等方面依旧存在着一些挑战,不过借助对全身麻醉影响机制的深入认知、区域麻醉技术的优化运用以及非插管麻醉与快速康复理念的相互结合,未来在肺功能保护以及麻醉方案个体化制定方面有希望获得更大的进展。期望该领域持续开展的研究可完善麻醉技术,为不同的患者群体,肺功能较为脆弱的高危患者,提供更为安全且有效的麻醉管理方案,以此降低术后并发症出现的风险,推动患者实现快速康复,提升整体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Wang, Jia et al.“Effects of combined anesthesia on pulmonary oxygenation function, hemodynamics, and respiratory compliance in elderly patients undergoing pulmonary lobectomy for lung cancer.” Medicine vol. 103,45 (2024): e40325. doi:10.1097/MD.0000000000040325

[2]Kurihara, Chitaru et al.“Thoracoscopic lung biopsy under regional anesthesia for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Regional anesthesia and pain medicine vol. 45,4 (2020): 255-259. doi:10.1136/rapm

2019-100686

[3]Vailati, Davide et al.“Neuraxial Anesthesia for Combined Left Nephrectomy and Left

Hemicolectomy in a One-Lung Patient.” Cureus vol. 16,5 e59854. 7 May. 2024, doi:10.7759/

cureus.59854

[4]Zhang, Wei et al.“Effects of thoracic nerve block on perioperative lung injury, immune

function, and recovery after thoracic surgery.”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 vol. 10,3 (2020):

e38. doi:10.1002/ctm2.38

[5]Zhen, Shu-Qing et al.“Ultrasound-guided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 anesthesia on the stress

response and hemodynamics among lung cancer patients.”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vol. 10,7

(2022): 2174-2183. doi:10.12998/wjcc.v10.i7.2174

[6]Bellini, Valentina et al.“Combined spinal-epidural anesthesia for renal transplant in a lung

transplant recipient: a case report.”  Acta bio-medica ∵ Atenei Parmensis vol. 93,S1 e2022205. 25

May. 2022, doi:10.23750/abm.v93iS1.12328

[7]Huang, Kai et al.“Advances in the use of non-intubated spontaneous-ventilation video

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 Frontiers in surgery vol. 12 1584017. 10 Apr. 2025, doi:10.3389/

fsurg.2025.1584017

[8]Einav, Sharon et al.“Non-Invasive Respiratory Support for Management of the

Perioperative Patient: A Narrative Review.” Advances in therapy vol. 38,4 (2021): 1746-1756.

doi:10.1007/s12325-021-01668-z

[9]Cheng, W, and Z W Jiang.  Zhonghua wei chang wai ke za zhi -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vol. 25,7 (2022): 575-581. doi:10.3760/cma.j.cn441530-20220324-0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