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史教学价值
秦然然
唐县第五小学 保定唐县 072350
一、引言:素养时代呼唤数学史的回归
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深入实施,以“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为统领的核心素养目标,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数学史作为数学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深化素养培育的必然选择。在小学阶段,恰当地引入数学史,能有效唤醒数学知识的人文温度与思维深度,为核心素养落地提供历史支点与情感动力。
二、历史之镜:照亮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
(一)溯源概念,深化数学抽象素养
数学概念空产生的背后凝结着人类漫长的抽象化历程。在小学阶段,学生首次系统接触整数、分数、几何图形等核心概念时,若能追溯其历史源头,能极大降低理解难度,并深化对数学本质的把握。
案例:从“结绳记事”到“数字符号”的抽象飞跃
教学“自然数的认识”时,教师可展示古埃及的象形数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数字,再到简洁的阿拉伯数字演变过程。学生通过对比,能直观体会到:人类如何从具体的实物计数(如结绳、刻痕)一步步抽象出代表数量的符号,有效培育“数学抽象”素养——用符号表征数量关系的能力。
价值体现:历史揭示了抽象的必要性与优越性,帮助学生跨越具体与抽象之间的鸿沟,理解数学符号系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非冰冷的规定。
(二)重现历程,锤炼逻辑推理素养
数学史是问题驱动下的思维发展史,充满了猜想、验证、修正与严谨证明的精彩过程,是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绝佳素材。
案例:圆周率探索中的推理之光
在学习“圆的周长”时,教师可介绍刘徽的“割圆术”和祖冲之对 π值的精密计算。通过模拟“割圆”过程(从正六边形到正十二边形、二十四边形……),学生能亲历“化曲为直”的思想,体会“无限逼近”的极限思想萌芽。
价值体现:历史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思维挑战中,亲历从观察、猜想、实验到归纳或演绎证明的完整推理链条,深刻理解数学结论的严谨性和来之不易,有效锤炼“逻辑推理”素养。
(三)古题新探,激活数学建模素养
古代数学著作(如《九章算术》、《孙子算经》)中蕴含大量源于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其解决思路往往质朴而巧妙。引导学生用现代数学知识“重访”这些古题,能有效培养其数学建模意识与能力。
案例:“鸡兔同笼”中的模型构建
“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孙子算经》)。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将“头数”和“脚数”这两个现实中的关键信息,转化为数学关系(方程或假设)?鼓励尝试不同的解决策略(如列表尝试、假设全是鸡或兔、列方程),并对比古今解法(如古算中的“抬脚法”)。
价值体现:古题提供了真实的、有文化背景的建模情境。学生经历“现实问题→数学化(识别变量、关系)→建立模型→求解→验证解释”的完整建模过程,体会数学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提升“数学建模”素养。
(四)感悟精神,浸润科学态度与人文底蕴
数学史不仅是知识史,更是一部人类追求真理、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奋斗史。
案例:希帕索斯与无理数的悲歌
讲述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 2(正方形对角线与其边长的比)无法表示为整数比的震撼故事。希帕索斯因揭示这一“不和谐”的真理而遭受排斥甚至迫害。这个故事揭示了:
批判质疑精神:挑战固有信念需要勇气。
严谨求实态度:数学真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必须尊重逻辑与证明。
开放包容心态:知识是在不断突破旧有框架中前进的。
价值体现:通过数学家的故事和数学发展的曲折历程,学生能深刻感受到理性精神、探索勇气、严谨态度和坚持真理的可贵,这些正是“科学态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如祖冲之的成就)和跨文化理解(如不同文明对数学的贡献),厚植“人文底蕴”。
三、实践之桥:数学史融入小学课堂的有效路径
充分认识数学史的价值后,如何将其自然、有效、常态化地融入小学课堂是关键。
1. 有机融合,避免生硬嫁接:数学史不是孤立的故事会,应服务于核心知识与素养目标。在概念引入、方法探究、练习拓展、文化渗透等环节适时、适度引入相关史料。
2. 精选史料,契合儿童认知:选择故事性强、情节生动、形象直观、与所学内容紧密相关且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的历史素材。避免过于晦涩或冗长的历史细节。利用图片、动画、实物模型(如算筹、算盘复制品)等增强直观感受。
3. 活动驱动,激发主体参与:变被动听故事为主动探究历史。设计丰富的活动:
“重走发现路”:让学生像古人一样操作(如用算筹计算、模拟割圆术)。
“古今对话”:对比古今不同的解题方法,体会方法的多样性与演变。
“数学历史剧”:扮演数学家或历史情境。
“数学史小报、报告”:鼓励学生搜集、整理并展示感兴趣的数学史主
4. 巧用资源,拓宽学习时空:积极开发、利用丰富的数学史资源:
教材与读本:关注教材中已有的“你知道吗?”“数学文化”等栏目,并补充优秀数学史绘本、读物(如《数学之旅》、《写给孩子的数学故事》)。
信息技术:利用博物馆(如中国科技馆数学展厅)虚拟资源、高质量的数学史纪录片、动画短片、教育APP。
地方文化资源:挖掘本地历史中的数学元素(如古建筑中的几何、地方志中的数学人物或问题)。
5. 提升教师素养,做有历史眼光的引路人:教师是数学史融入课堂的关键。教师自身需具备一定的数学史知识储备和人文素养,理解数学史的教育价值,掌握将历史素材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的方法。加强教师培训,鼓励教师阅读数学史著作,参与相关教研活动。
四、挑战与展望:走向深度融入
当前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课堂仍面临一些挑战:部分教师对数学史价值认识不足、相关知识储备有限;缺乏系统化、易获取的优质小学适用数学史教学资源;课时紧张导致融入时间不足;评价体系对文化、情感态度等软性目标的关注有待加强。
未来,应着力于深化研究数学史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的关联性研究、教学案例开发与实证效果评估。分学段、分主题、形式多样的优质小学数学史教学资源库(含文本、图片、视频、活动设计)。在学业质量评价中,适度体现对数学文化理解、数学思维过程、科学家等,鼓励家长、社会机构(如博物馆、科技馆)共同参与,营造热爱数学、尊重数学历史的氛围。
五、结语
在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数学教育中,数学史具有重要价值。充分挖掘其教学价值,是深化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唯有让数学知识在历史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方能培养出既有扎实学识,又具人文情怀与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汪晓勤.HPM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3]. 张奠宙,等. 小学数学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梁宗巨. 世界数学通史[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5]. 李文林. 数学史概论(第四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