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规划管理中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
段毅飞
410825198002245532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不断加大,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土地规划管理作为调控土地资源利用的重要手段,如何在其中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保障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不仅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提供生态服务,还能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在土地规划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1.1 维护生态系统稳定
生态安全格局能够识别和保护生态系统中的关键区域和生态廊道,如自然保护区、湿地、森林等。以我国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为例,通过合理的土地规划和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有效保护了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生态系统,维护了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该保护区内丰富的植被和水源涵养功能,为众多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和繁衍的场所,同时也保障了中下游地区的水资源供应和生态安全。
1.2 提供生态服务功能
良好的生态安全格局可以提供多种生态服务,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等。例如,城市周边的森林生态系统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调节局部气候,为城市居民提供清新的空气和舒适的生活环境。据研究,一片面积为 100 公顷的森林,每年可以吸收约 300 吨的二氧化碳,释放约 220 吨的氧气,同时还能减少水土流失,防止土壤侵蚀。
1.3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合理的土地规划和生态保护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吸引投资和人才,推动产业的绿色发展。以瑞士为例,该国通过严格的土地规划和生态保护政策,打造了优美的自然环境和高品质的生活空间,吸引了众多高端产业和旅游项目的入驻,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二、土地规划管理中生态安全格局构建面临的挑战
2.1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
在土地规划管理中,经济发展往往对土地资源有较大的需求,容易导致生态保护与经济开发之间的冲突。例如,一些地方为了追求 GDP 的增长,过度开发土地资源,建设大量的工业园区和房地产项目,导致生态空间被挤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在我国的一些沿海城市,由于大规模的围填海工程,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导致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渔业资源衰退。
2.2 缺乏科学的规划方法和技术支持
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需要科学的规划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然而,目前在土地规划管理中,部分地区仍然采用传统的规划方法,缺乏对生态系统的深入研究和分析,难以准确识别生态安全的关键区域和生态廊道。生态监测和评估技术的不完善,也影响了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效果和质量。
2.3 公众生态保护意识淡薄
公众对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参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些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存在随意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如乱扔垃圾、砍伐树木等。在农村地区,部分农民为了扩大耕地面积,不惜砍伐森林、开垦荒地,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三、土地规划管理中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存在的问题
3.1 规划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
土地规划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如城市规划、农业规划、林业规划等。然而,目前各部门之间的规划缺乏有效的协调和衔接,导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整体性不足。例如,城市规划中可能只注重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而忽视了与周边生态环境的联系;农业规划可能只考虑农作物的种植和产量,而忽略了农田生态系统的保护。
3.2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不合理
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划定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生态安全的保障程度。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地区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如红线范围划定过窄或过宽,导致生态保护的效果不佳。一些地方为了发展经济,随意调整生态保护红线,使得生态保护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受到挑战。
3.3 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
生态补偿机制是促进生态保护和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我国的生态补偿机制还不完善,存在补偿标准低、补偿范围窄、资金来源单一等问题。例如,在一些生态脆弱地区,农民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放弃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但得到的生态补偿却很少,难以弥补其经济损失,
导致农民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不高。
四、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方法和策略
4.1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规划方法
通过评估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和功能,确定生态安全的关键区域和生态廊道。例如,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生态模型,分析区域内的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服务功能,识别出生态价值较高的区域,并将其纳入生态保护范围。在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通过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规划方法,确定了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区域和生态修复的优先顺序,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4.2 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
明确生态保护红线的范围和管控要求,严格限制红线内的开发建设活动。生态保护红线应包括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生态敏感性和脆弱性的区域,如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地、重要湿地等。例如,广东省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将全省约 25% 的陆域面积纳入保护范围,有效保护了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4.3 加强生态监测和评估
建立健全生态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掌握生态安全格局的动态变化。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实时监测,评估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效果。例如,我国通过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对全国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为生态安全格局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五、实例分析:以某城市为例
5.1 城市概况
选取某中等规模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该城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但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压力增大的问题。城市周边的生态空间逐渐被城市建设所吞噬,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威胁。
5.2 生态安全格局现状分析
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发现该城市的生态安全格局存在以下问题:生态斑块破碎化严重,生态廊道不连通,城市热岛效应明显。例如,城市内的公园和绿地分布零散,缺乏有效的连接,难以形成完整的生态网络。
5.3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以下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策略:一是加强生态斑块的保护和恢复,扩大城市绿地面积,提高生态系统的连通性。例如,规划建设城市绿道,将各个公园和绿地连接起来,形成生态廊道。二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合理控制城市建设密度,减少对生态空间的占用。三是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提高环境质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通过实施一系列的生态修复和建设工程,该城市的生态安全格局得到了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提高。
结论
土地规划管理中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提供生态服务功能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在生态安全格局构建过程中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缺乏科学的规划方法和技术支持等挑战,同时还存在规划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不合理等问题。通过实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采取科学合理的构建方法和策略,如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规划方法、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等,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改善生态安全格局。
参考文献:
[1] 张从法 . 农村土地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路径 [J]. 新农民 ,2024,(34):19-21.
[2] 江波 , 陈媛媛 , 朱秀迪 , 等 .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及在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 [J]. 生态学杂志 ,2022,41(11):2263-2270.
[3] 李红 . 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土地利用与规划调控 [J]. 农村科学实验 ,2025,(06):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