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联网的智慧玉米田间管理系统构建与应用
粟超 姚强 詹火木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401329
引言
智慧玉米田间管理系统以物联网为技术核心,整合传感、通信、数据处理及自动控制,发挥环境监测、精准灌溉施肥、病虫害预警等功能。文章系统分析该系统构建思路及重要模块,分析试验运用中效果。
一、部署设计传感器网络
为精准覆盖玉米田环境,全田中建立密集传感网络,捕捉土壤含水量、地温、气温与光照强度等参数。首先划分地块网格,基于土壤类型、排水条件设定监测区域,在格点中心安装传感器节点。本着补足盲区与资源优化原则,节点中配备土壤湿度计、地温传感器、气温仪与光照度计,所有节点利用无线链路连接到田间主网关。网络以低功耗通信协议运行,传感器节点配电采用太阳能供电、锂电池储能方式,确保夜间与阴雨天数据不断流采集[1]。
网络建成后进行覆盖和性能测试,测评涵盖节点间链路丢包率、信号强度指标及传感器校准精度,把异常节点及时补点或优调位置,提升网络稳定性。整个采集系统配置采样周期,按照作物不同生育期自动调节采样间隔。例如,拔节期采样频率设定每 15 分钟一次,而营养生长期自动调到每30 分钟一次,保障数据实时性,节省传输能耗。
所有采集数据利用无线传输到网关,系统自动整合经纬度与时间标记环境数据集。监测系统在农田全境给出环境地图级别参数分布,便于技术员分析玉米作物对环境变化响应规律。后续运行中,传感节点维护针对电池电压与数据截线率展开检测,把维护成本降到最低,构成简易可复制管理机制。
二、无线通信与网关网络
为保障田间监测顺畅进行,通信层保持畅通无阻。系统中应用低功耗、广域通信技术,传感器节点与田间网关间利用公开频段进行通信,形成自动信号重试机制,避免数据传输丢失。田间中心地带选择网关,保持架设高度,减少遮挡诱发的信号衰减。引入天线增益匹配,提高信号覆盖率,保证地形起伏时节点联通度不受干扰。
网关中构建本地缓存机制,实时接收节点数据后先存储于本地,再利用 4G 或 5G 网络通道上传给云平台。若网络不通,把数据保留 15 天,网络恢复后自动补传。网关囊括摄像头接口,定期检测设备运行情况,如供电、电压异常或传感器数据长时间无变化,系统自动触发警报,并以短信或应用推送给管理人员提醒现场检修。
为维护整个通信系统稳定性,团队定期巡检,检查信号死角,增设代替节点。每季度对整个网络测速测压,用无线电测量仪器匹配网络参数,并对位置偏差较大节点加以调整,便于整个通信系统维持在高效、稳定状态[2]。
三、云平台数据分析及决策执行
云端集中处理所有环境数据,系统采取专门算法对数据预处理,涉及去除异常值、对缺失值插补及噪声滤波。通过历史气象和产量资料训练回归模型,为监测周期进行水分蒸发估算、蒸腾速率预判及作物需水量预测。同时,结合光照、温度、湿度三项变量设定舒适区阈值,当某项参数偏离阈值后触发预案。
数据模型中生成用水、用肥量建议,并在监控界面展示,以列表和图表形式查看发展趋势。种植人员设置阈值预警,参数偏高或过低时,系统自动生成消息提醒,推荐调整方案。后台算法中分析作物生长阶段的光照需求,给出分阶段施肥建议。所有建议均导出报表,手工调整或保存成模板供后续应用。分析光照强度与持续时间对玉米光合效率与养分吸收的影响,结合实测数据动态生成施肥建议。系统将建议以报表形式导出,用户可根据实际经验进行手动修订,也可将优化后的参数保存为模板,便于后期批量调用与快速决策。
后台平台支持报表自动生成,涵盖每日逐时图数据、全生长周期统计、异常事件汇总。管理人员按照报表精准掌握田间环境态势,对未达目标变量加以调整,定期评估模型效果,给下一季节部署做出决策依据[3]。
四、自动化现场执行系统
现场自动化控制系统由电动水泵、阀门控制器和施肥泵组成,接收云端指令自动进行灌溉和施肥。启动时水泵开启预设阀门组合,根据系统建议控制水流,并按照施肥泵合理输送液体肥料。控制器设置执行动作后,自动上传执行记录 [4]。系统定时自检设备状态,如阀门未响应、水泵启动失败或流量偏离设定值,现场装置自动关闭操作,并给后台推送故障报告。设备结构拥有防水及防尘能力,并采用抗 UV 材料保护电路板,便于玉米田高温曝晒环境内安全运行。为防止长时间无人巡检出现系统故障,控制面板提供一键手动操作开关,人工介入维护或紧急操作。控制器外围设置简洁显示屏,展示状态信息,如电压、水压、流量值等,方便现场人员快速判断设备运转情况 [5]。
系统采取闭环控制机制,做到精准灌溉,节省水资源与化肥消耗。监控和自动执行深度融合,让种植人员把精力集中于农业策略调整,而非日常监督。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介绍了智慧玉米田间管理系统集成传感监测、通信保障、数据分析与自动控制的模块,并在试验田内运行验证。系统实现全天候环境监测、水肥精准应用与现场控制反馈循环,优化农业管理效率,提升资源利用率与玉米产量。后续针对系统成本展开深度核算,评估经济可行性,拓展适用于其他作物环境,为智能农业做出可推广示范。
参考文献:
[1] 王立华 ; 王升喜 ; 周平 . 玉米免耕播种机智能化技术探讨 [J].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3,No.318(02).
[2] 李学敏 . 智能化背景下提高玉米高产栽培的技术要点 [J]. 农业工程技术 ,2023,v.43;No.869(05).
[3] 贾秋霜 ; 倪国庆 ; 褚言军 . 突破农艺限制实现玉米智能化收获思路和技术途径 [J]. 农业机械 ,2023,No.901(01).
[4] 王伟 ; 邓中耀 .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天津农机化技术试验服务中心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服务 [J]. 天津农林科技 ,2024,No.300(04).
[5] 李景飞; 史继科; 高红旗.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农机农艺技术[J].山东农机化 ,2024,No.36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