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赫尔曼·麦尔维尔作品主题思想研究

作者

贺卉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长沙 410000

文学作品主题常与作家生平紧密相连。解读《白鲸》的深邃哲思,需溯及麦尔维尔独特的人生轨迹。本文结合历史背景与文本分析,梳理其关键经历,探究其如何催生悲观主义思想,并聚焦该思想在《白鲸》两大核心主题:批判资本主义残酷性;呼唤人与自然和谐尽管小说主题多重、象征复杂,本文基于麦尔维尔核心经历,重点剖析上述两大关联主题。

一、赫尔曼·麦尔维尔的关键人生经历及其思想形塑

(一)家道中落与童年创伤。麦尔维尔生于纽约有声望家族,早年优渥生活使其接受良好教育。十二岁时父亲破产病逝,家庭赤贫,他辍学谋生,辗转从事银行职员、农场工等低微职业,亲历世态炎凉。这一剧变让他性格阴郁深沉,童年落差与经济困顿成为其悲观主义世界观的源头,使其过早洞悉社会不公,质疑存在意义,为《白鲸》中人类盲目抗争的悲剧结局埋下思想伏笔。

(二)航海捕鲸生涯。十九岁的麦尔维尔投身航海,在商船、捕鲸船任侍者、鱼叉手等职,五年漂泊遍及全球。这段经历既为《白鲸》提供素材细节,也让他目睹捕鲸工人高危低酬、财富分配悬殊的现实,且因反抗专制遭监禁。他由此认清资本剥削本质与人类对自然的掠夺,磨砺思想独立性并孕育人道关怀,催生《白鲸》对捕鲸业及资本主义扩张的深刻批判。

(三)与霍桑的思想交游。1850 年,麦尔维尔移居马萨诸塞州皮茨菲尔德,成为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邻居。霍桑深受清教思想、超验主义与神秘主义影响,作品以探索人性之“恶”及运用隐晦象征著称。两人虽见面不多,但书信往来密切。麦尔维尔在信中坦露创作心迹,深受霍桑吸引,称其为“美国的莎士比亚”,尤其推崇其揭示人性阴暗面,坦言:“吸引我并使我入迷的是霍桑作品中所表现的丑恶面。”霍桑对人性的洞察、对象征手法的娴熟运用及对心理幽暗的探索,强化了麦尔维尔的悲观倾向与对人性的复杂认知,深刻影响了《白鲸》的象征体系(如白鲸的多重寓意、亚哈的疯狂)及其阴郁基调,促使麦尔维尔在小说中更深刻地探讨人性的局限与命运的残酷。

二、《白鲸》主题思想的核心呈现

麦尔维尔上述人生经历所淬炼出的思想—深刻的悲观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在《白鲸》中得到了集中而强烈的艺术表达。

(一)对美国资本主义扩张残酷性的揭露与批判。

19 世纪中叶美国捕鲸业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缩影,麦尔维尔借航海经历在《白鲸》中揭露其血腥本质。小说通过“裴廓德号”捕鲸场景,展现劳动艰辛、生命脆弱与资本积累的残酷,以抹香鲸产品的巨额利润映射资本对工人血汗的榨取。以实玛利视角揭示船上等级压迫,影射社会阶级分野;亚哈对白鲸的偏执复仇,象征资本主义下人类对自然与利润的无限征服欲。全船覆灭(除叙述者外)的结局,是对资本主义盲目扩张及其悲剧结局的寓言式控诉,文本充满对资本制度及其异化力量的批判。

(二)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伦理的诉求。

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紧密交织,《白鲸》强烈表达了麦尔维尔的生态意识。他并未将白鲸妖魔化,反而赋予其壮美、神秘甚至神圣的特质,与亚哈的疯狂、冷酷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自然的敬畏,通过观察者以实玛利相对超然的博物学视角得以展现。麦尔维尔借白鲸这一自然力的象征,以及亚哈与其同归于尽的结局,传递出深刻警示:人类若无视自然法则,以征服者心态掠夺生态(如滥杀鲸群),必将招致自身毁灭。白鲸的复仇可视为自然的反噬。以实玛利作为唯一幸存者,其生还象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微弱希望。麦尔维尔借此呼吁人类尊重自然,认识到自身是其一部分而非主宰者,唯和谐共生方为救赎之道。

三、结语

赫尔曼·麦尔维尔的家族衰败、海上磨难及与霍桑的思想碰撞,塑造了其独特世界观与文学风格,奠定作品悲观基调及社会生态批判意识。《白鲸》非冒险故事,而是其人生体验与哲学思考的结晶,借悲剧叙事与象征手法,揭露 19 世纪美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血腥残酷及人性异化,表达制度批判;以白鲸象征自然伟力,控诉生态破坏,呼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幸存者以实玛利承载作者对生态良知回归的期许,作品因个人经历烙印成为超越时代的警世之作,持续引发对人类命运、社会制度与生态责任的反省。

参考文献:

[1] 陈秋红 .《白鲸》象征意义的文化阐释 [J]. 外国文学研究 , 1997, (02):96-99.

[2]郭海平.《白鲸》中人与自然多维关系的伦理阐释[J]. 外国文学研究,2009, 31 (03): 34-43.

[3] 任晓晋, 魏玲 .《红字》中象征与原型的模糊性、多义性和矛盾性[J].外国文学研究 , 2000, (01): 121-125.

[4] 汪义群 . 论《白鲸》中的人道主义思想——纪念麦尔维尔逝世 100周年 [J]. 外国文学研究 , 1991, (04): 47-51.

[5] 王立礼 . 梅尔维尔与《白鲸》[J]. 外国文学 , 1994, (04): 75-80.

[6]Mark Elliot Seeley. 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白鲸》及其他作品中的经济焦虑、阶级动态和资本主义[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

作者简介:贺卉(2001-),女,汉族,湖南省株洲市人,文学硕士,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