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
李宏艳
中共大兴安岭地委党校 黑龙江大兴安岭 165099
一、本体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基础
在哲学史上,本体论始终是探讨世界本质的核心议题。传统唯物主义将 “物质” 视为世界的本原,却忽视了人的活动对世界的能动作用;唯心主义则夸大精神的能动性,脱离了现实的物质基础。马克思在《提纲》中以实践为切入点,实现了对传统本体论的根本超越,确立了实践的观点作为新唯物主义的基础。
(一)实践观对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塑造
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就明确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理解方式揭示了对象世界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实践观的意义在于,它使哲学从单纯的思辨领域转向关注人类实际生活的具体情境,进而赋予物质世界以动态的、历史性的特征。通过实践,人类不仅改造了自然界,也创造了自身和社会关系,这体现了实践观在塑造新唯物主义世界观中的深层意义。此外,马克思的实践观还强调了主体的能动性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作用。他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认为其未能充分认识到人类作为实践主体所具有的力量。在马克思看来,实践不仅是连接主体与客体的桥梁,更是物质与意识之间不可或缺的纽带。这种全新的理解方式使得哲学能够更加全面地解释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与传统哲学观点的差异及进步性
马克思的实践观在本体论层面相较于传统哲学观点表现出显著的差异与进步性,这主要体现在其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批判与超越上。旧唯物主义虽然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客观立场,但由于缺乏对实践的理解,其认识论陷入了机械性和直观性的困境。例如,费尔巴哈尽管承认物质世界的优先性,但他将“对象、现实、感性”仅仅视为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知的存在,忽视了人类实践活动对这些概念的塑造作用 [3]。与此相对,马克思明确指出,实践是理解世界的关键维度,只有将对象世界置于人类活动的背景下,才能真正揭示其本质。这一观点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使哲学能够更深入地探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与此同时,马克思的实践观也对唯心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唯心主义将意识视为第一性的存在,认为世界是由思想或精神创造的。然而,马克思通过实践观表明,意识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和反映。他强调,“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一论述不仅揭示了实践在改造世界中的核心地位,还表明意识本身是在实践中生成和发展的。因此,马克思的实践观成功地弥合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对立,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重大突破。
二、认识论:揭示实践和真理(认识)的辩证关系
认识论探讨的是认识的来源、发展规律以及真理的检验标准等问题。在《提纲》中,马克思突破了传统认识论的局限,将实践引入认识论,深刻揭示了实践与认识、真理之间的辩证关系,构建了以实践为核心的能动的反映论。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传统认识论要么将认识视为对客观事物的直观反映(如旧唯物主义),要么将认识看作是精神自身的自我运动(如唯心主义),两者都脱离了实践这一根本基础。马克思在《提纲》中强调,认识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与客观事物发生直接的相互作用,通过感官获取关于事物的各种信息,进而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同时,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认识向前发展。随着工业实践的进步,人们对电力的认识从现象描述深入到本质规律,进而形成了电磁学理论;社会实践的发展也促使人们对社会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从对资本主义表面现象的认知走向对其内在矛盾的揭示。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必要的工具和手段,扩大了人的认识范围,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作为哲学认识论的核心议题,长期以来被视为抽象的思想实体或先验的存在。然而,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明确指出,真理并非脱离人类实践的孤立存在,而是在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得以体现和验证的。这一观点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哲学对真理的理解,强调了实践在检验真理中的决定性作用。马克思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这意味着,真理的标准不在于思维本身的逻辑自洽性,而在于其能否通过实践活动被证实或证伪。通过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马克思进一步揭示了费尔巴哈等哲学家在真理问题上的局限性。例如,费尔巴哈将直观视为真理的来源,认为多数人赞同的观点即为真理,这种看法实际上仍然局限于思维层面,未能充分认识到实践在真理形成中的关键地位。马克思则强调,真理不仅是认识的产物,更是实践的结果,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从而确证认识的真理性。
此外,马克思的实践观还深刻揭示了真理的动态性和历史性。真理并非一成不变的绝对存在,而是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实践不断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在《提纲》中,马克思通过对宗教、社会关系等问题的分析,展示了如何通过实践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规律。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真理观,不仅为认识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也为改造世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3]。因此,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也是推动真理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对哲学认识论发展的推动
马克思从哲学抽象领域转向具体实践考察的这一转变,对哲学认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哲学往往将认识论局限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探讨,忽视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核心作用。而马克思通过《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首次将实践引入认识论的研究范畴,从而为哲学认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转变不仅突破了以往哲学认识论的局限性,还为理解人类认知活动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马克思的实践观对哲学认识论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明确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优先地位,使认识论研究从单纯的思辨转向对实际问题的关注。其次,实践观揭示了认识的辩证性质,即认识不仅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更是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过程。再次,马克思的实践观为认识论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强调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最后,这一观点还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实践观被广泛应用于指导实际工作,推动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三、 历史观:实践是解开人类历史奥秘的金钥匙
历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在《提纲》中,马克思批判了唯心史观和旧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局限性,以实践为核心,特别是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科学理解人类历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一)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人类为了生存,首先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 物质生产实践不仅满足了人类的基本生存需求,而且在生产过程中,人们必然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上层建筑。
物质生产实践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推动上层建筑的调整,最终推动整个社会形态的更替。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历程,其根本动力就是物质生产实践的发展。因此,物质生产实践是理解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出发点,是解开人类历史奥秘的关键。
(二)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实践是两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旧唯物主义历史观往往陷入 “环境决定论” 或 “教育决定论” 的误区,如爱尔维修认为 “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却忽视了人对环境的能动作用。马克思在《提纲》中批判了这种观点,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人与环境之间通过实践实现的辩证统一关系。
方面,环境对人具有制约作用,人们总是在既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实践活动,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影响着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另一方面,人并非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制约,而是通过实践活动改造环境。人们通过生产实践改造自然环境,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通过革命实践、改革实践等改造社会环境,推动社会制度的进步。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人的自身素质、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实践作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中介,使两者在动态的过程中实现了统一。
(三)社会意识的根源在于实践活动
唯心史观将社会意识视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少数英雄人物的思想、意志所推动的。马克思在《提纲》中明确指出,社会意识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特别是物质生产实践。“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人们在物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关系,决定了社会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主要是物质生产实践及其形成的社会关系)的反映。同时,社会意识对实践活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促进实践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则会阻碍实践的进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正是通过揭示社会意识与实践活动的辩证关系,打破了唯心史观的迷雾,使历史研究成为一门科学。
四、哲学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新时代
《提纲》不仅在本体论、认识论、历史观上实现了革命性变革,更对哲学的本质、功能和使命进行了重新界定,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使其与以往的哲学区别开来。
(-) 哲学的实践性: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
马克思在《提纲》第十一条中鲜明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旧哲学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仅仅停留在对世界的解释层面,将哲学视为一种纯粹的理论思辨活动。唯物主义者如费尔巴哈,虽然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他的哲学是直观的、非实践的,无法为人们改造世界提供有效的指导;唯心主义者则从精神出发解释世界,更是脱离了现实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将实践置于首位,强调哲学不仅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指导人们改变世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也是其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植根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的行动指南。它通过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人们在实践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二)哲学的批判性和革命性:对现存世界的否定与超越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批判性和革命性,这种批判性和革命性源于其实践性。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能动的、革命的改造活动,它要求对现存的不合理的事物进行批判和否定,以实现对现实世界的超越。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批判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理论缺陷,更批判现实社会中的不合理现象,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制度和异化现象。在《提纲》中,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就体现了这种批判性。他认为,宗教是现实苦难的反映,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要理解宗教的本质和作用,不能仅仅从理论上进行分析,更要从实践的视角出发,揭示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并通过实践活动消除宗教赖以存在的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并非是简单的否定,而是在批判中继承合理的因素,在否定中实现肯定,最终目的是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的解放。这种批判性和革命性使其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能够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
(三)哲学的阶级性: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服务
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开申明自己的阶级性,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服务的。在阶级社会中,哲学往往具有阶级性,旧哲学大多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是维护剥削制度的思想工具。马克思主义哲学则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反映了无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无产阶级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使无产阶级认识到自身的历史地位和使命,从而自觉地进行革命实践。同时,无产阶级的实践活动也不断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阶级性与科学性是统一的,因为无产阶级的利益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既符合无产阶级的利益,也符合人类解放的历史趋势。
(四)哲学的科学性:以实践为基础的客观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严格的科学性,这种科学性源于其实践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项理论都不是凭空想象的教条,而是在实践中产生、并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它以具体的历史实践为依据,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具有客观真理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还体现在它的开放性和发展性上。它不把自己看作是终极真理体系,而是承认自身的相对性,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