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朝钢琴作品《中国旋律》中的云南“情”分析
何依远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钢琴音乐在百年历史进程中,作曲家们创作出大量具有重要艺术价值的优秀作品。张朝(1964—) 作为中国著名作曲家,其音乐创作兼收并蓄、多元取经,在创作技法与题材内容上均颇具创新。张朝拥有扎实的钢琴演奏功底,曾跟随周广仁先生学习钢琴。在周先生的鼓励下,他凭借着对民族音乐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情怀,创作出诸多深受大众喜爱的钢琴作品,如融入京剧元素的钢琴独奏曲《皮黄》;蕴含民歌元素的《滇南山谣三首》《哈尼情歌》以及钢琴协奏曲《中国之梦》《七彩之和》等。
张朝创作的《中国旋律》(2007 年)选取 20 首不同风格的中国传统民歌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将西方创作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融合在一起,创作出了 20 首独特的、极具民族韵味的钢琴作品。在《中国旋律》的 20 首钢琴作品中,有 7 首是以云南民族音乐为基调。这些作品并不是简单的民歌移植,而是整理综合了云南民族音乐中的精华部分,利用独特的创作技法,呈现出七首全新的民族钢琴音乐,这也充分显示了张朝对家乡云南所流露出来独特的民族情意。
一、作品概述
本文所论述的这首具有云南元素的作品,选自张朝《中国旋律》钢琴曲集中,这部钢琴曲集的创作是张朝应人民音乐出版社的邀请,创作一部代表中国特色的钢琴作品,使中国音乐走出国门,进入到国际音乐的行列中去,可以让更多的人去认识了解中国音乐。张朝对此次应邀的创作,原本想用西方音乐体裁模式,例如用 24 个调式写二十四首乐曲,像肖邦的前奏曲一样的形式。但是最后,为最大限度表现钢琴的中国化,于是立足于“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创作理念,融合西方创作技法,改编成 20 首钢琴小品,其中有七首是以云南民族音乐为基调,选取了云南不同民族的音乐元素,充分体现了家乡云南在张朝音乐创作上的深远影响。
二、《小河淌水》作品分析
(一)曲式结构
张朝所改编的《小河淌水》,保留了原民歌的旋律主题和风格特征,将原民歌的两段体扩充为两个乐段,构成了一个双乐段结构的作品。由曲式结构图来看,全曲由 3 部分组成,分别是:A 乐段、A’乐段、尾声。本曲为 4/4 拍,A 羽五声调式,速度是行板。A’乐段是对 A’乐段的变化重复,两个乐段在主题、旋律、和声等方面有所对比,但又在整体上保持统一和协调,所以整体的曲式结构为双乐段曲式结构。
乐曲中的A 乐段的速度是行板,弱起直接引出原民歌的主题,塑造氛围,在乐段的尾声渐慢减弱。A’乐段的主题在 A 乐段的基础上进行高八度处理,轻柔的进入主题,在第二个乐句时情绪达到顶端,接着在尾声部分再次回到弱出,在整体结构上都十分契合,整体性强,全曲结构层次分明,逻辑性强。
(二)旋律分析
A 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乐句 a 为第 1--5 小节,作品的旋律线条保留原民歌的主题,唯一不同的是改编后的钢琴作品,没有加入引子部分,而是从小字一组的中音区将主题直接呈现出来。乐句 a 采用柱式和弦为旋律伴奏,共有三个声部,低声部使用三度或五度音程做支撑,加入时值较长的单音做中声部之后使和声色彩更加丰富饱满。乐句 b 的旋律,是对主题的升华,6--12 小节,使用“四部和声”的写作技巧,由 a 的主调音乐转变为复调音乐。四部和声中低声部用简单重复的低音做支撑,第二三声部用主题音的素材演变成两条柔美的旋律线,使各个声部形成良好的和声对应关系,使主题旋律与复调旋律相互呼应、补充,音乐此起彼伏,给听者意犹未尽的享受。
A’乐段是对 ΔA 乐段的变化重复,主题旋律是 ΔA 段旋律的高八度呈现,原民歌的反复乐段用钢琴来演绎从中音区变为高音区,能使音乐的情绪更为高涨。乐句 a 与 a’所用的织体大致相同,只是在节奏方面做了改变。该乐句的低声部从后半拍进入,单音重复,表现出晚上月光的明亮之美。乐句 b’依然使用复调手法,但只用了三个声部,低声部采用和弦琶音的形式,表现出月光映入河水中波光粼粼的画面,旋律高低呼应,流畅的琶音与高八度的主题旋律,将音乐的情绪推至高潮。
三、作品的艺术特征
两首云南元素作品体现出张朝对于云南音乐的深入了解与对家乡的独特情怀。云南民族音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特色。张朝在改编其云南风格的钢琴作品时,立足民族化的音乐表现方式,在主题旋律、调式调性、节奏节拍以及独特的民族音列等方面融会贯通,赋予了作品独特的艺术价值。
(一)中西音乐技法的结合
在中国的民族歌曲中,以五声调式居多,在《中国旋律》中张朝利用用西方乐器——钢琴来表现民族音乐时,借鉴西方作曲技法。巧妙的将七声与五声调式相互结合起来,例如《小河淌水》的创作,该乐曲是 ΔA 羽五声调式,音阶为 la-do-re-mi-sol, 按照传统的调式思维作品中是不能出现四级和七级音的,但作曲家在进行改编创作中,主题旋律依然保留五声调式,只是对伴奏和声进行了新的变化。如第一小节第三拍所使用的la—re--#fa 和弦,便是加入了变徵偏音,到第四拍将 #fa 还原到 fa 是发挥经过音的作用,作为进入到下一个和弦的过渡音。经过 fa 的过渡,第二小节使用加入变宫的
的和弦,然后又进行到加入和弦外音的 #fa—la--#do 和弦,一系列不和谐音色的进行,最后解决到相对稳定的fa—la—do 和弦上。这种调式的和弦进行虽然不符合五声调式的发展规律,但却以借鉴西方和弦进行技巧的方法,很好的为较简单的五声调式做了丰富的和声填充。
(二)民族音乐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不同于欧洲西方的乐音体系,有着自身独特的音乐形态特征。张朝的这首云南元素作品,主要是选取云南各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旋律做主题材料,使作品彰显该民族独特的音乐特点和文化内涵。作曲家将欧洲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两者有机的 融合在一起,从而创作出一种新的音乐艺术形态。在创作时,将中西方不同的美学思想融入其中,借鉴西方作曲技法发展中国独特的音乐基因,从而创作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作曲理论。在对民族音乐继承的基础上,利用西方作曲技法,进行新的变奏发展,从而使音乐作品富有强烈的民族韵味。“任何文化的生命力都在于创新”,纵观以中国民族歌曲为原型改编的钢琴作品,选择直接移植民歌旋律加以和声调式民族化的方法,是钢琴音乐表现中国风味最直接有效并且便捷的手段。在新世纪的时代背景下,世界文化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与之产生了激烈的碰撞,越来越多的作曲家意识到传承发展自己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结语
每一首成功的中国民歌改编钢琴曲作品,需要作曲家不断的探索,将中国民族旋律用西方作曲技法表现出来,使用民族调式,让中国旋律与西方的钢琴完美融合,中国的钢琴发展到现在已经走向了繁荣,而用中国民族音乐旋律为素材改编的钢琴曲也有非常高的地位。采用中国民族的音乐素材进行创作,或是从中国民族文化中获得灵感来创作现代中国钢琴旋律,是中西方音乐文化最好的融合。
参考文献:
[1] 周广仁 . 钢琴音乐民族化可贵的探索 [J]. 中国音乐 , 1982, (01): 7.
[2] 张凯. 钢琴的“东方魂”——当代作曲家张朝访谈记 [J]. 钢琴艺术,2018, (06): 4-12.
[3] 程亚慧 . 民族音乐视角下中国钢琴作品探究 [J]. 当代音乐 , 2019,(08): 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