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程中高压输电线路的维护与故障处理
高姗姗 刘波
山东亿九电气发展有限公司 山东济宁 272200
引言
高压输电线路是连接发电厂与用电区域的重要枢纽,其运行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整个电网的效率与安全。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电力系统规模的持续扩大,输电线路所面临的运行负荷和外部环境挑战日益加剧。高温、雷击、设备老化、绝缘退化以及人为破坏等因素,均可能导致线路发生故障,影响电力的连续输送和系统稳定。为有效降低故障发生率、缩短故障处理时间,电力企业需不断提升线路的维护水平,并构建科学高效的故障诊断与应急响应体系。本文将围绕高压输电线路的常见故障类型、日常维护机制、先进检测技术及应急处理策略等方面展开系统分析与探讨。
一、高压输电线路常见故障类型分析
(一)导线断裂及机械损伤
高压输电线路的导线在长期运行过程中面临各种外力作用,极易发生机械疲劳或物理损伤。在山区或风力强劲区域,导线常因风振现象产生周期性机械应力,造成金属内部结构疲劳,时间一长就可能出现微裂纹并发展为断裂。冬季低温环境中,导线覆冰后重量剧增,超出设计承载极限时也容易发生断线。此外,外部施工机械误碰、高空抛物及鸟害等突发因素也会引起导线表层破损或绝缘层剥离,影响电气性能。这类机械性损伤不仅会引发供电中断,还可能对下方环境和人身安全造成威胁。为有效防范,应采用抗张强度更高的材料,合理设置防风防振装置,并通过无人机巡检、在线张力监测等手段实时掌握导线运行状态,做到早发现、早处置,保障线路安全稳定运行。
(二)绝缘子击穿与污闪现象
绝缘子在输电线路中承担着支撑导线并隔离电压的重要任务,一旦发生击穿或污闪,将直接威胁到线路的电气安全。在实际运行中,绝缘子表面容易积聚灰尘、盐雾、工业废气等污染物,特别是在沿海、沙漠及工业重污染区更为严重。受潮环境下,这些污染层与水分结合形成导电通路,极易引发沿面闪络,产生局部放电甚至击穿现象。污闪过程会导致短时电弧、跳闸乃至设备损毁,严重时可能引发输电线路故障停电。绝缘子老化、劣化、安装不规范或维护不到位,都是加剧此类问题的诱因。应加强对重点区域的绝缘子定期检测与清洗,选用防污闪性能更优的复合绝缘子,并结合在线监测系统及时预警,降低故障风险。此外,应根据当地气候与环境条件合理设计绝缘等级,以增强输电线路在复杂环境下的耐污闪能力。
(三)雷电过电压与接地系统失效
雷击是导致高压输电线路故障的主要外部因素之一,尤其在雷雨频发的地区,高空架设的导线极易成为雷电直接或感应击中的目标。雷电流沿线路快速传播,若系统中避雷器性能不稳定或接地装置不完善,电涌将无法迅速泄放,造成绝缘击穿、电力设备损坏等严重后果。高压系统的接地装置若存在接地电阻过高、连接不牢或腐蚀严重等问题,将导致其泄流效果降低,影响保护设备的正常动作。雷击还可能引起感应过电压,对通信设备和继电保护系统造成干扰,进而扩大事故影响范围。为增强线路的雷电防护能力,必须对接地系统进行定期测试与维护,确保其导通性与稳定性,安装合适的线路避雷器和接闪装置,并在高风险地段加设架空地线和防雷分流措施。同时,可采用智能监测技术分析雷击路径与影响范围,实现故障快速定位与响应,提高雷电防护整体水平。
二、高压输电线路的日常维护机制
(一)巡视检查制度与智能监测手段
高压输电线路由于其分布广、环境复杂,实施科学有效的巡视检查制度是确保其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传统人工巡检虽然基础扎实,但受地形和天气影响较大,效率有限,难以及时发现隐患。为提升运维质量,越来越多电力企业引入了智能化巡检手段,如无人机巡线、在线监测装置、图像识别系统等,实现对导线、绝缘子、金具等关键部位的实时监控与数据采集。通过红外成像技术可以快速识别导线发热点和接触不良部位,而高精度摄像头则能判断绝缘子污秽程度与结构损坏情况。此外,智能终端可将监测数据上传至后台分析系统,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进行趋势判断和故障预测,显著提高巡视效率和隐患排查能力。将人工巡检与智能监测相结合,是提升高压输电线路维护水平和运维效率的关键方向。
(二)防腐、防风、防雷等物理保护措施
高压输电线路在野外长时间运行,受自然环境侵蚀和极端天气影响较大,必须配备全面的物理保护措施以延长其使用寿命和增强抗风险能力。导线和铁塔常年暴露于风雨、高湿、高盐等腐蚀性环境中,极易出现锈蚀、结构疲劳等问题。为此,应对金属部件进行热镀锌、防腐涂层处理,定期检查防腐层完整性,必要时重新喷涂。此外,为抵御风灾与台风侵袭,需在重点区域设置减振装置、防风拉线以及抗弯强化结构,确保线路在高风环境下的稳定性。雷电频发地区应加装避雷线、避雷器,并强化塔基接地系统,以增强整条线路的抗雷击能力。配套的排水、导流等基础设施也应保持通畅,防止雨水积聚造成基础沉降或设备浸泡。通过精细化物理防护设计,可大幅降低线路因外力和自然灾害引发的故障率,提升整体安全等级。
(三)定期测试与预防性试验实施
在高压输电线路的日常运维中,定期开展电气测试和预防性试验是预判设备状态、降低突发故障概率的关键环节。导线、绝缘子、开关设备和避雷器等核心部件,随着使用年限增长,其电气性能和机械性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退化。通过定期实施工频耐压试验、绝缘电阻测试、局部放电检测等方法,可以有效掌握设备老化程度与安全裕度。对避雷器应进行泄露电流测量和动作特性试验,以确认其能在雷击发生时快速动作并可靠释放电能。红外测温、超声波检测等非接触式测试技术的应用,能够在不停电情况下发现发热点、松动接点及其他潜在隐患。对电缆接头、高空连接点等不易巡视部位,还可采用智能检测机器人进行深入检查。通过建立完整的检测档案和设备状态评估模型,运维人员可据此制定科学的检修计划,实现由“被动维修”向“主动预防”转变。
三、高压输电线路故障诊断与预警技
(一)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
红外热成像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可视化的检测手段,广泛应用于高压输电线路的运行状态监控与隐患排查中。由于线路各部位在运行中会因电流通过、接触电阻或局部发热而产生温升,红外成像仪可快速捕捉这些异常温度变化,从而判断接头发热、导线局部过载、设备内部短路等问题。热像图可清晰显示温度分布差异,辅助运维人员精准定位故障点,提高检修效率。相比传统接触式测温,红外热成像可在不停电、远距离条件下实时监测,有效降低现场操作风险。在高温、山区或架空线路密集区域,其优势尤为显著。结合图像识别与自动分析技术,红外热成像系统还可以实现异常温升的智能识别与报警,提前预警潜在故障趋势,为运维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是现代输电线路状态检修的重要技术支撑。
(二)局部放电检测与智能识别系统
局部放电是高压设备内部绝缘性能下降的重要信号,其早期检测对于预防绝缘击穿和重大电气事故具有重要意义。在高压输电线路中,局部放电常发生于绝缘子表面、接头、开关设备内部等部位。通过布设局放检测传感器,可实时采集电磁波、超声波、射频等局放信号,判断电气设备内部是否存在绝缘缺陷。现代局放检测系统采用高速信号采集与频谱分析技术,能够精确识别局放类型和强度,并结合人工智能算法进行特征比对,实现异常状态的自动识别和趋势预测。配合后台监控平台,系统可将检测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辅助运维人员快速做出诊断判断。与传统人工巡查相比,智能局放检测具备连续性强、响应速度快、定位精度高等优势,特别适用于高压变电站和长距离输电线路的在线监测,为实现故障早发现、早处理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三)无人机与巡检机器人应用
随着电力智能化水平的提升,无人机与巡检机器人在高压输电线路巡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人工巡线受地形限制大、效率低,难以满足大范围、高频次的巡检需求。无人机具备灵活机动、高空飞行能力,可搭载红外摄像头、高清可见光镜头以及激光雷达等设备,对导线、绝缘子、塔基等重点部位进行高精度拍摄与实时传输。巡检机器人则适用于杆塔、隧道、电缆沟等复杂环境,通过轨道、履带或自主导航系统实现自动移动检测,具备图像识别、温度采集、局放感知等多种功能。两者结合可实现对输电线路全天候、全方位的智能巡检,大幅提升运维效率与覆盖广度。通过与数据中心连接,这些智能设备能够对异常数据进行即时上传与处理,自动生成故障报告,实现故障早预警、精准定位和应急调度,为现代电力运维注入了全新动能。
四、高压输电线路故障应急处理策略
(一)故障快速定位与隔离方法
在高压输电线路发生故障时,快速定位故障点并有效隔离故障区域,是防止事故扩大、缩短停电时间的关键环节。依托现代自动化技术,当前电网普遍配备了故障录波装置、智能监测终端以及在线诊断系统,可实时采集电流、电压突变等数据,通过波形分析、行波定位和电压跌落法等技术手段,迅速判断故障类型及位置。同时,远程控制系统可协调断路器、隔离开关等设备实现故障区域的自动分段隔离,确保非故障区域尽快恢复供电。配电自动化系统(DAS)与 SCADA 系统的联动功能可提高响应速度,减少人工介入时间。为了提高定位精准度,越来越多线路也引入了基于 AI 算法的故障识别模型与高频信号追踪技术,在复杂地形或多节点网络结构中仍能高效识别故障点,为后续抢修提供准确信息支持。
(二)应急抢修流程与技术支持
高压输电线路发生故障后,快速组织应急抢修是恢复供电、控制事故影响范围的关键步骤。抢修流程通常包括故障确认、抢修调度、现场准备、设备调配、作业实施和验收复电等环节,要求协调高效、流程明确。现场应急队伍需依据故障类型迅速制定抢修方案,合理配置人力与资源,并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防止二次事故发生。针对复杂地形或夜间抢修,需借助便携式照明设备、移动升降平台、无人机勘察与定位等技术工具提升作业效率。同时,后台技术支持中心应提供实时数据分析、气象信息、技术咨询等服务,保障现场判断和操作的科学性。配合智能移动终端和应急通信系统的使用,可实现多点协同、高效指挥,有效压缩抢修时间,最大程度降低线路停运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影响。
(三)应急预案的建立与人员培训
为提升高压输电线路在突发事故中的响应能力,必须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并持续开展实战化培训。应急预案应涵盖常见故障场景、重大自然灾害、电气火灾、设备损毁等多类事件,明确事故响应流程、岗位职责、调度协调机制及应急物资保障方式。通过场景模拟、桌面推演与联合演练等方式,检验预案的可行性与时效性,及时优化存在问题。高压电力系统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高,定期组织培训是提升处置能力的重要手段。培训内容应包括最新技术装备使用、故障识别与处理方法、安全防护知识及事故应对流程等,同时注重实战演练和岗位轮训,确保人员具备快速响应和独立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构建一支技术过硬、反应迅速、执行有力的应急队伍,是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基础。
结论
高压输电线路的运行安全直接关系到电网的稳定性和供电的可靠性。通过科学的日常维护、先进的诊断技术及完善的故障应急机制,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线路故障的发生。未来,随着智能电网和数字化管理技术的发展,输电线路的维护与故障处理将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电力企业应积极引入现代技术手段,不断优化运维体系,从而实现高压输电线路的长期稳定运行和电力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朝潞蒙 , 张洋 . 超高压输电线路运行维护与管理探讨 [J]. 中国信息界 , 2025, (03): 167-169.
[2] 胡晓平 , 彭星星 , 于淼 . 高压输电线路中的运检技术策略分析 [J]. 电力设备管理 ,2025, (04): 50-52.
[3] 孙艳 . 探究高压输电线路单相接地故障自动定位技术 [J]. 电力设备管理 , 2024, (24):42-44.
[4] 罗瑞 . 高压输电线路施工管理中的问题及优化措施 [J]. 电工技术 , 2024, (S2): 612-614.
[5] 班德贵 . 高压输电线路运行及维护策略研究 [J]. 仪器仪表用户 , 2024, 31 (12): 77-79.
[6] 赵晟宇 . 超特高压输电线路运维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J]. 中国设备工程 ,2023, (19): 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