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功能提升的策略及实践研究
黎子里
博罗县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516100
引言
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干预下形成的特殊生态系统,兼具粮食生产与生态服务双重功能,其健康状况不仅影响农产品产量与品质,更对区域生态平衡、气候调节及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功能的内在关联
1.1 生物多样性对农业生态功能的支撑作用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涵盖土壤保持、养分循环、病虫害调控、水资源涵养等多个维度,而生物多样性是这些功能实现的核心载体。从土壤生态来看,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原生生物等微生物群落,参与有机质分解、氮磷钾等养分转化过程,其多样性越高,土壤养分循环效率越强,能够为作物生长持续提供营养,同时增强土壤团粒结构稳定性,减少土壤侵蚀。在病虫害调控方面,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天敌生物,如瓢虫、寄生蜂、蛙类等,可通过捕食或寄生方式控制害虫数量,而传粉昆虫如蜜蜂、蝴蝶等,能提高作物结实率,两者共同构成了自然的病虫害防控与作物增产体系。
1.2 生态功能提升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促进作用
生态功能的提升能够改善农业生态系统的生存环境,为生物多样性恢复与维持创造有利条件。当农业生态系统的土壤肥力得到提升、水质得到净化、微气候趋于稳定时,适宜动植物生存的栖息地范围扩大,生存环境质量改善,能够吸引更多物种进入农业生态系统,增加生物类群丰富度。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功能提升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形成相互依存、协同共进的有机整体,二者的协同推进是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求。
二、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功能提升的策略
2.1 优化种植结构,构建多样化农业景观
种植结构单一化是导致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优化种植结构、增加景观异质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功能的基础策略。推广轮作休耕与间作套种模式,打破单一作物长期连作的格局。不同作物的搭配种植,可改变农田生态环境,为不同类型的昆虫、微生物提供生存条件,减少病虫害集中爆发风险。
2.2 构建生态缓冲带,修复农田周边生态环境
农田周边的自然栖息地是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 “储备库”,构建生态缓冲带是连接农田与自然生态系统、修复生态环境的关键手段。在农田与河流、湖泊等水体之间设置滨岸缓冲带,种植耐水型草本植物、灌木及乔木,既能拦截农田地表径流中的化肥、农药残留,减少水体污染,又能为水生生物、鸟类提供栖息地,促进水陆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交换。在农田与林地、草地等自然区域交界处,构建过渡性生态缓冲带,选择本土植物物种进行种植,避免外来物种入侵,逐步恢复自然植被覆盖,缩小农田与自然栖息地的生态差异,丰富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
2.3 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减少生态环境干扰
化学投入品的过度使用是破坏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弱化生态功能的重要因素,推广绿色生产技术、降低人为干扰,是实现两者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土壤管理方面,替代传统化肥施用,推广有机肥还田、秸秆还田等技术,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为土壤微生物群落恢复创造条件;同时,采用免耕、少耕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减少土壤扰动,保护土壤结构,降低土壤侵蚀风险。
2.4 完善农业生态管理政策,强化协同保障机制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功能提升是长期系统性工程,需要完善的政策支持与管理机制作为保障。制定针对性的农业生态保护政策,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功能提升纳入农业发展规划,明确保护目标与实施要求,对采用生态友好型种植模式、推广绿色生产技术的主体给予补贴与激励,引导农业生产经营者主动参与生态保护。
三、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功能提升的实践路径
3.1 区域尺度
不同区域的农业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与种植传统,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功能问题存在差异,需结合区域特性制定差异化实践方案。在平原农耕区,针对景观同质化严重、土壤退化等问题,重点推进轮作休耕与生态缓冲带建设,通过种植多样化作物与滨岸植被,恢复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提升土壤肥力与水资源净化功能;在丘陵山地农耕区,针对水土流失、栖息地碎片化问题,优先实施梯田生态化改造,在梯田埂种植固土植物,同时保留山地边缘自然植被,构建物种迁移廊道,增强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
3.2 农田尺度
在农田微观尺度,通过具体种植与管理措施的优化,打造 “生产 - 生态” 一体化的种植系统。在作物选择上,优先选用本土作物品种与抗逆性强的品种,减少外来品种对本土生态系统的冲击,同时结合市场需求与生态需求,合理搭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与生态作物,形成多样化作物组合。在田间管理中,落实绿色生产技术,如定期施用有机肥改善土壤微生物环境,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设置诱虫灯与色板减少害虫数量。
3.3 社会参与
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功能提升离不开政府、企业、农户及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政府需发挥引导作用,通过政策宣传、技术培训等方式,提升农户对生态保护的认知,鼓励农户采纳生态友好型生产方式;企业可发挥市场优势,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通过优质优价机制,提高农户参与生态保护的经济收益,形成 “生态保护 - 产品增值- 农户增收” 的良性循环。
科研机构需加强技术研发与推广,针对农业生态系统保护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如高效生物农药研发、本土物种筛选等开展研究,为实践提供技术支撑。
四、实践价值与未来展望
4.1 实践价值
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功能提升策略的实施,具有显著的生态、经济与社会价值。在生态层面,能够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类群,增强病虫害自然防控能力,减少土壤侵蚀与水资源污染,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抗风险能力,为应对气候变化、保障生态安全提供支撑。在经济层面,通过推广绿色生产技术与多样化种植模式,可降低化学投入品成本,减少因病虫害爆发与土壤退化导致的产量损失。
4.2 未来展望
当前,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功能提升虽已形成初步策略与实践路径,但在复杂农业景观适应、长期效果维持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索。未来,应加强跨学科研究,结合生态学、农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理论,深入揭示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功能的耦合机制,为策略优化提供更精准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红梅 , 杨殿林 . 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J]. 内蒙古 民 族 大 学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 版 ),2025,40(02):1-6+105.DOI:10.14045/j.cnki.15-1220.2025.02.001.
[2] 陈欣 , 唐建军 , 王兆骞 . 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功能——兼论其保护途径与今后研究方向 [J]. 农村生态环境 ,2002,(01):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