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园绿地系统景观结构优化与生态功能提升研究
王建东
吉林省吉林市园林管理中心 132011
引言
城市中的公共绿化空间是组成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对于调节气候环境、净化污染气体、提供休息场所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城市的发展逐步扩张,这些绿色空间布局零乱、平衡失调,使绿色空间的自然功能没有发挥到最大化。研究提出对现存问题进行探讨和完善改进方案等制定合理有效的措施,优化提升城市绿网的总生态绩效以及持续发展能力。
1 城市公园绿地系统景观结构的构成特征与演变趋势
城市绿地体系是由不同性质的绿化空间相互衔接形成的一个有机的空间总体,其视觉景观形态是以绿地节点、绿地轴线、绿地节点、绿地边缘带等基础要素为主要结构组建的,体现出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特点。但是伴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已然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因此,城市绿地体系的视觉景观结构也在向网络化、多样化的结构演变。传统绿化的分割、独立及不连通特性,使其绿化建设难以发挥生态环境效益;后期城市绿色空间的建设更加注重生态廊道的构建及空间的整合,通过绿道网、廊道和绿心来实现空间结构优化及生态效应的构建。良好的绿道空间结构是构建绿色生态环境系统连接的坚实基础,在保持生态连接性和改善全域绿地环境质量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城市公园绿地系统生态功能的核心价值与瓶颈因素分析
2.1 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多维价值与环境调节作用
城市公园绿地系统不仅仅具有观赏功能,其还发挥着关键的生态服务功能,而生态服务功能具有气候调节与水资源保护、空气洁净与生物多样性维护、噪音净化等功能。一方面在气候变化层面上,绿地可通过对日光的遮挡作用及水分蒸发等方式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另一方面在水文层面上,可以增强地表渗透力,削减地表径流,降低城市内涝的发生几率;在城市环境治理上,城市绿肺对空气的质量有吸附和释放二氧化碳、吸收有危害的颗粒等,有利于改善大气环境。此外,城市绿肺是城市生态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生物物种(昆虫、鸟类等)起到栖息作用,有利于加强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稳定性与恢复力。通过优化空间布局结构,加强造景设置,城市绿地生态效益会更加全面持久地发挥效果,促进了城市环境保护与发展,改善人居环境。
2.2 生态功能退化的成因及绿地系统建设中的制约因素
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公园绿地生态环境减弱的现象越来越多,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绿地空间被挤压;二是破坏了绿地系统和连续性;三是植物多样性不足;四是生态连通度不够。且过度强调景观美感设计,忽视绿地生态系统的能力功能,绿地生态服务质量有所削弱。由于绿色空间格局存在滞后制定、用地分割、资源配置欠缺与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不仅造成绿地生态环境维护能力的弱化,同时也弱化了城市生态安全维护网络中心的地位。因此,应从全盘高度来规划绿地的空间格局、建设与管理,进而提高其功能性的生态容量与运行效益。
2.3 景观结构失衡对生态功能空间分布的不利影响分析
当城市绿地布局系统进行设计与设置不合理时,不仅会造成生态环境布局空间失衡,某些空间的生态作用还会减少。不过当前城市的绿化布局,有些空间的绿化面积过大,在一些外围区域有着绿化资源不足的现象,这样可能会导致生态服务的覆盖不够;另外,当前已经获得的绿化面积分布也比较松散,一些重要的生态节点间的联系缺乏,以至于造成生态廊道的破坏,阻碍了生物的进、出;传输能量从而影响到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全性和稳定性。其次,结构单调性较强,生态功能多样性偏低,无法实现多生态功能的协同。这种景观结构的不平衡不仅影响整片生态功能的空间发挥,还制约了城市生态廊道的建设与长期性运行。
3 城市公园绿地景观结构优化与生态功能提升的实践路径
3.1 构建多层级绿地网络系统提升整体景观连通性
多层级绿地景观体系之间的生态功能协同共生效应的实现,依赖于城市公园绿地。现状绿地景观体系中的绿地斑块隔离、绿地景观廊道破碎、绿地景观功能区板块破碎等问题使得公园绿地之间的生态资源互通性严重缺失。构建多层级城市中央公园、小区游园、街头花园、滨河线性绿地的整体体系可以为各类绿地之间提供良好的功能联通和空间延续。规划设计时注意道路联系性和节点多样性以及街区相对稳固性,增强动植物廊道、能量通道。采用网格化布局,打破绿地的割裂,增强景观的连续性和生态的弹性,这不仅能提升城市绿脉完整性,也给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提供
更有力的支持。
3.2 推进生态导向下的绿地空间格局优化与重构路径
在城市密集发展区,绿色空间规划应以生态为核心目标,传统绿化规划建设重景观而轻视其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持续性等,导致生态服务的不均衡分配、冗余或不足。生态驱动规划设计需要生态安全格局、生态敏感性及功能区划分等,来明确生态极、廊道及缓冲区,并构建生态功能为主的格局。在方案实施时,可充分结合原有的城市用地条件,整合及扩大小型绿地、延长边缘绿化,提高绿地弹性及布局系统,通过生态原则引导绿地规划的转型,促使绿地系统从“装饰型”向“功能性”转变,以实现景观结构及生态效益均得到提升。
3.3 丰富植被群落与生境类型以增强生态系统多样性
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则是通过测算绿地的生态系统多态性得到,系统的多态性越高,则表明城市绿地范围内植物群落及生态环境类型的数量越丰富,目前城市中的大部分绿地只有很少的几种树木或一种单一的树种,则导致绿地内的生物多样性不足,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强。绿色地段的设计要注意引入地方性植被和耐干旱的植物种类,形成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绿色空间群体结构,如乔木和灌木结合、湿地和陆地交错、树林和草坪共生等,产生各类不同环境单元。
结语:城市的公共绿地系统对于保障生态安全和提升城市的生活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当前要通过科学的手段对公共绿地的景观结构进行调整以提升其实际价值。本文主要从景观结构组成、生态价值以及存在不足的方面提出了建立多样性的绿地网络、改善空间结构、提高植物多样性等策略。在今后的研究工作当中应当重点加强对生态驱动的规划模式,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使公共绿地系统的结构价值与功能共同提升,实现城市绿地高质量建设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吴丽娟 , 周亮 , 王新杰 , 等 . 北京城市绿地系统景观多样性分析 [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2024, 29(2):88.
[2] 朱滨杰 , 时健 , 赵子悬 , 等 . 低维护园林绿地植物景观营造和低成本养护模式调查研究 [J].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23(4):59-64.
[3] 韩孟乐 . 城市公园建设工程设计施工技术与管理策略 [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 2023(4):131-133.
[4] 陈朝霞 , 赵雅然 , 田金铭 .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社区绿地空间营造探析 [J]. 艺术科技 , 2024, 37(1):220-222.
作者简介:王建东, 男,汉族,吉林省吉林人,副高,研究方向:园林绿化生态构建,林业病虫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