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镇内部审计助力基层治理体制机制研究及实践探索

作者

屈怀芝 丁祥全 任东升 丁如梦

1. 平邑县流峪镇 2. 平邑县审计局 3. 平邑县保太镇 4. 中国海洋大学

一、引言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而乡镇治理是基层治理的核心环节。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乡镇一级承担的公共服务、项目建设、民生保障等职能日益繁重,财政资金流量和项目规模持续扩大。乡镇内部审计作为基层自我监督、自我完善的重要手段,在规范资金使用、防范廉政风险、提高行政效能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如何通过强化乡镇内部审计推动基层治理体制机制优化,成为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课题。

二、乡镇内部审计在基层治理中的功能定位

2.1 资金监管“安全阀”

乡镇财政资金涵盖民生保障、基础设施、产业扶持等多个领域,其使用效率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内部审计通过对资金分配、拨付、使用全流程的跟踪审计,可及时发现截留、挪用、虚报冒领等问题,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例如,对乡村振兴项目资金的审计,能有效避免“重拨付、轻管理”现象,保障项目资金精准落地。

2.2 权力运行“监督员”

乡镇干部直接面对群众,其权力运行的规范性影响基层治理公信力。内部审计通过对行政审批、惠民政策落实、集体“三资”管理等环节的监督,可揭示权力滥用、不作为、慢作为等问题,推动形成“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基层腐败。

2.3 治理效能“助推器”

内部审计不仅能发现问题,更能通过分析问题根源,提出完善制度、优化流程的建议。例如,针对审计发现的乡镇项目招标不规范、验收走过场等问题,推动建立“事前预算评审、事中过程监督、事后绩效评价”的全链条管理机制,促进乡镇治理从“经验治理”向“制度治理”转变。

2.4 群众利益“守护者”

乡镇工作的核心是服务群众,内部审计通过聚焦教育、医疗、养老、低保等民生领域,可及时发现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的堵点、痛点。例如,通过审计揭示低保动态管理不到位、危房改造补贴发放不公等问题,推动整改并完善相关政策,让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三、乡镇内部审计助力基层治理的实践挑战

3.1 审计独立性不足,监督力度受限

多数乡镇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乡镇政府,审计人员受乡镇党委、政府直接领导,在审计同级部门或领导负责的项目时,易受行政干预,导致“不敢审、审不深”。部分乡镇甚至由财务人员兼任审计岗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难以保证审计客观性。

3.2 审计力量薄弱,专业能力不足

乡镇审计人员多为兼职,普遍缺乏系统的审计知识和技能,对工程项目审计、绩效审计等专业性较强的领域难以胜任。同时,随着基层治理内容日益复杂,涉及大数据、信息化管理等新领域,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更新滞后,难以应对新型审计任务。

3.3 审计范围较窄,覆盖不够全面

当前乡镇内部审计多集中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对政策执行效果、公共服务质量、基层干部履职尽责等领域的审计较少,未能充分发挥对基层治理全流程的监督作用。部分偏远乡镇甚至多年未开展系统审计,存在监督“盲区”。

3.4 结果运用不足,整改落实乏力

审计发现问题后,部分乡镇存在“重审计、轻整改”现象,对审计报告提出的建议敷衍了事,整改责任不明确、时限不具体。同时,审计结果未与干部考核、评优评先有效挂钩,导致审计威慑力不足,难以形成“审计—整改—提升”的闭环。

四、乡镇内部审计助力基层治理的实践路径

4.1 健全审计体制机制,提升独立性与权威性

- 完善机构设置:推动乡镇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专职审计人员,由乡镇纪委书记或人大主席分管,减少行政干预。条件不成熟的乡镇可实行“县乡联动”审计模式,由县级审计机关统筹乡镇审计力量,开展交叉审计。

- 明确审计职责:制定《乡镇内部审计工作办法》,明确审计范围涵盖财政收支、项目管理、“三资”管理、民生政策落实等方面,赋予审计机构查阅资料、调查取证、处理处罚建议等权限。

4.2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升专业能力

- 充实专业力量:通过公开招聘、上级选派等方式,吸纳具备财务、工程、法律等专业背景的人员充实审计队伍;鼓励乡镇与会计师事务所、第三方审计机构合作,弥补专业短板。

- 强化能力培训:由县级审计机关定期组织乡镇审计人员培训,内容涵盖审计法规、信息化审计技术、绩效审计方法等;建立“以审代训”机制,安排乡镇审计人员参与县级审计项目,提升实战能力。

4.3 拓展审计覆盖面,聚焦治理关键领域

- 深化重点领域审计:围绕乡村振兴、民生保障、安全生产等基层治理重点工作,开展专项审计。例如,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确保工程质量和资金效益;对农村集体“三资”进行定期审计,防止资产流失。

- 探索绩效审计与政策跟踪审计:不仅关注“钱花得对不对”,更关注“钱花得值不值”,通过评价政策执行效果、公共服务满意度等,推动乡镇治理从“重投入”向“重效益”转变。4.4 强化审计结果运用,形成治理闭环

- 建立整改台账: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实行“清单式管理”,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时限,定期督查整改进度,对整改不力的严肃问责。例如,某乡镇通过审计发现 23 个惠民项目存在资金挪用问题,建立整改台账后,3 个月内全部追回挪用资金并问责相关人员。

- 推动制度完善:对审计发现的共性问题,如项目审批流程不规范、村级财务管理松散等,

推动乡镇党委、政府出台相关制度。例如,某县在乡镇审计后,统一制定《村级财务管理制度》《乡镇项目招标管理办法》,从制度层面堵塞漏洞。

- 强化结果公开与问责:将审计结果在乡镇政务公开栏、村级公示栏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将审计结果作为干部考核、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审计发现的违纪违法问题,移交纪检监察机关处理。

五、实践案例借鉴

某省在推进乡镇内部审计助力基层治理方面开展了有益探索:一方面,推行“县聘乡用”审计人员管理模式,由县级审计机关统一招聘审计人员,派驻乡镇开展工作,保障审计独立性;另一方面,建立“审计 + 纪检 + 信访”联动机制,审计发现的问题线索及时移交纪检监察机关,信访反映强烈的领域优先安排审计,形成监督合力。实施 3 年来,该省乡镇审计覆盖率从 35% 提升至 92% ,推动整改问题 1.2 万余个,完善制度 460 余项,基层信访量下降 40% ,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六、结论

乡镇内部审计是基层治理的“免疫系统”,在规范权力运行、保障群众利益、提升治理效能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需通过健全体制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拓展审计范围、强化结果运用等措施,破解乡镇内部审计面临的困境。未来,随着基层治理现代化推进,乡镇内部审计应进一步融入基层治理体系,从“事后监督”向“全过程监督”转变,从“财务审计”向“全面治理审计”拓展,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审计署 . 关于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 [Z]. 2018.

[2] 张三林 , 王丽 . 乡镇内部审计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与路径 [J]. 审计研究 , 2022(3): 45-52.

[3] 李建国 . 基层治理现代化背景下乡镇内部审计机制创新研究 [J]. 中国行政管理 ,2023(2): 11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