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既有建筑抗震加固工程土木工程造价管理研究

作者

赵雪婷

新疆澳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83000

引言

随着城市更新进程加快,既有建筑抗震加固需求日益增长,此类工程兼具技术复杂性与造价敏感性,传统造价管理模式难以适配其“先评估、后加固”的特殊流程。当前,部分项目存在造价超支、成本管控脱节等问题,既影响加固工程推进效率,也可能因资金分配不合理削弱抗震加固效果。因此,聚焦既有建筑抗震加固工程的造价管理痛点,构建科学的造价管控体系,既是保障工程质量安全的关键,也是推动城市既有建筑可持续更新、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的重要举措。

1 既有建筑抗震加固工程的造价管理特性

1.1 造价构成的复杂性

既有建筑抗震加固工程的造价构成突破传统新建工程框架,需综合考虑既有结构检测鉴定费用、老旧构件拆除与修复成本、抗震新材料应用支出等特殊项。与新建工程相比,加固工程需针对不同建筑年代的结构特性制定差异化方案,如砖混结构加固需增加墙体拉结筋成本,框架结构加固则侧重节点强化费用,导致各分项工程费用占比差异显著,进一步提升造价构成的复杂程度。

1.2 造价管控的动态性

加固工程施工过程中受既有建筑现场条件影响较大,常出现隐蔽工程处理、结构安全隐患排查等突发情况,需实时调整施工方案与造价计划。例如,部分老旧建筑在加固施工中发现基础沉降问题,需额外增加地基加固工序,直接导致造价发生动态变化。此外,抗震加固技术更新速度较快,新型加固材料(如碳纤维布)的市场价格波动,也要求造价管理需具备动态调整能力,以应对施工过程中的各类变量。

1.3 造价与质量的关联性

既有建筑抗震加固工程的核心目标是提升结构抗震性能,造价管理需与工程质量形成深度绑定。若过度压缩造价,可能导致加固材料选用不达标、关键工序简化等问题,直接影响抗震加固效果;若盲目提高造价,又会造成资金浪费。例如,在梁柱加固环节,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灌浆料虽会增加造价,但能确保加固节点的承载能力,反之则可能留下安全隐患。因此,造价管理需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实现成本的合理控制,形成“质量 - 造价”协同管控机制。

2 既有建筑抗震加固工程的造价管理现存问题

2.1 前期造价评估缺乏精准性

部分项目在前期阶段未充分开展既有建筑结构检测工作,仅依据经验数据进行造价估算,导致评估结果与实际需求偏差较大。例如,部分项目未对建筑构件老化程度进行详细检测,直接按照新建工程标准估算加固费用,忽略了老旧构件修复所需的额外成本,造成前期造价评估偏低。此外,部分造价人员对新型抗震加固技术的成本构成了解不足,在评估环节未能纳入新技术应用的相关费用,进一步降低前期造价评估的精准性。

2.2 施工过程造价管控脱节

施工过程中造价管理与现场施工环节衔接不足,存在“重施工、轻造价”的现象。部分项目未建立实时造价监控机制,施工人员在调整工序时未及时与造价部门沟通,导致新增工序费用未能及时纳入造价管理范畴。例如,在墙体加固施工中,施工团队为加快进度擅自变更加固方案,增加了墙体抹灰厚度,却未同步更新造价数据,造成施工成本与造价计划严重脱节。同时,部分项目缺乏专业造价人员驻场,无法及时处理施工过程中的造价变更签证,进一步加剧造价管控的脱节问题。

2.3 竣工结算阶段争议频发

竣工结算阶段常因前期造价文件不完善、施工过程签证不规范等问题引发争议。部分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未及时办理隐蔽工程验收签证,竣工结算时无法准确核算相关费用;还有部分项目的设计变更未形成完整书面记录,导致施工方与建设方对变更部分的造价计算存在分歧。例如,某加固项目在施工中对屋面抗震支架进行了设计变更,但未留存变更图纸与签证文件,竣工结算时双方对支架材料用量与单价争议较大,严重拖延结算进度,影响工程资金回收效率。

3 既有建筑抗震加固工程的造价管理优化策略

3.1 构建精准化前期造价评估体系

以全面的结构检测数据为基础,建立“检测 - 评估 - 测算”一体化前期造价评估流程。首先,委托专业检测机构对既有建筑的结构安全性、构件老化程度等进行详细检测,形成完整检测报告;其次,根据检测结果分类梳理加固需求,明确各分项工程的技术要求与成本构成;最后,引入BIM 技术构建建筑结构模型,结合市场价格数据与新型加固技术成本参数,实现造价的精准测算。例如,通过 BIM 模型模拟梁柱加固过程,精确计算碳纤维布、灌浆料等材料的用量,避免因估算偏差导致的造价评估不准问题。

3.2 强化施工过程造价动态管控

建立施工全过程造价监控机制,实现造价管理与施工进度的同步衔接。一方面,配备专业造价人员驻场,实时跟踪施工工序变化,对新增工序、材料替换等情况及时办理造价变更签证,确保变更费用准确纳入造价体系;另一方面,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搭建造价动态数据库,整合施工过程中的材料价格、人工成本、机械使用等数据,实时对比实际造价与计划造价的偏差,及时采取调整措施。例如,当发现钢筋价格上涨导致造价超支时,可通过优化钢筋采购方案、与供应商签订长期供货协议等方式控制成本。

3.3 规范竣工结算阶段管理流程

从前期资料管理入手,明确施工过程中各类造价文件的留存标准,确保隐蔽工程验收记录、设计变更签证、材料采购凭证等资料的完整性与规范性。在竣工结算阶段,引入第三方造价咨询机构进行独立审核,按照“资料核对 - 现场核查 - 造价核算”的流程开展工作,重点核查设计变更部分的费用计算、材料用量与单价的合理性。同时,建立结算争议协调机制,针对结算过程中出现的分歧,组织建设方、施工方、监理方共同协商,依据相关法规与合同条款达成一致,提高竣工结算的效率与准确性。

4 结语

既有建筑抗震加固工程的造价管理是保障工程质量、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的核心环节,其管理效果直接影响城市既有建筑更新的推进质量。当前,此类工程的造价管理仍面临前期评估精准性不足、施工过程管控脱节、竣工结算争议频发等问题,需通过构建精准化前期评估体系、强化施工过程动态管控、规范竣工结算流程等策略逐步解决。未来,随着抗震加固技术的不断创新与造价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既有建筑抗震加固工程的造价管理将朝着更科学、更高效的方向发展,为实现既有建筑抗震加固工程的经济性与安全性统一提供有力支撑,助力城市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亚男 , 杜羡羡 , 杜芬芬 . 碳纤维布在既有建筑混凝土结构抗震加固中的创新应用 [J]. 居舍 ,2025,(20):62-64.

[2] 钱磊 . 既有建筑抗震性能检测鉴定与加固技术分析 [J].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25,24(15):28-30.

[3] 冉俣 , 黄选明 , 卢宇飞 , 等 . 美国既有建筑抗震鉴定评估标准体系演进及与中国对比 [J/OL]. 工业建筑 ,1-10[2025-08-25].